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府兵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府兵制

 创建于西魏,后周、隋、唐沿袭。隋朝军府名为骠骑府、车骑府,后改为鹰扬府。唐朝军府名为折冲府,其所属兵员称府兵,是被强行征发的农民。充当府兵的人,平时务农,农隙练武,征发时自备衣粮、甲胄、驮马、武器,轮流番上,宿卫京师或戍边。府兵的年龄在21~60岁之间。由于征调无常、自备军资困难大,逃避者非常多,到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府兵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兵役制度。府兵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西魏文帝大统年间。宇文泰仿鲜卑旧制参照周礼,改12军为6军,设8柱国大将军,宗室广陵王元欣所任柱国大将军为虚职,实为宇文泰领导六个柱国。各柱国均领导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领导一军,共有24军。一军有2000人,共48000人。各府军人,另立户籍,不编入民产。北周武帝时,又将府兵改为直隶皇帝的禁卫亲军。隋代沿用西魏、北周旧制并加以完善,初建12府,每府设大将军,下设将军。开皇中期,设骠骑将军府。每府设骠骑、车骑二将军。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改称鹰扬府。骠骑将军改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改为鹰击郎将。并将府兵编入民籍。唐初又改鹰扬府为折冲府,作为管理军队的基本单位。全国设10道共634个折冲府,府分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全国共有兵60万余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每府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 每团辖2旅,每旅100人,设旅帅;每旅下辖2队,每队50人,设队正;每队分5火,每火10人,设火长。府兵最高领导是中央16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每卫上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平时负责管理宿卫和警卫皇帝事宜,战时,经皇帝任命又可以统帅临时向各府征调的兵士出征。府兵是从所在州县壮丁中挑选的,规定男丁年20岁入伍,60岁免。平时从事生产,农闲训练。战时,由中央委派元帅、大将军指挥,战罢将归朝、兵回府。每年府兵还要轮流到京师担任防务,每次一个月,根据距京师远近而定次数。府兵的士兵与家属可享受一定优待。但出征时要自备军粮与武器。唐代以后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并终于被募兵制替代。

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隋代兵制,仍北周之旧,但已有重要改革,即由兵民分籍制度变为兵民合一制度。开皇十年(590年)诏曰:“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由是军人户籍,属于州县,受田办法,亦与百姓相同。但此制仅实施于设军府之地区中。隋兵府设置,多在关内,关东及南方较少。军府名称隋初称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大业三年(607年),改称鹰杨府,长官为鹰杨郎将,副长官为鹰击郎将。各军府分隶十二卫。军人称卫士。唐因隋制,继续实行府兵制。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的旧称。武德二年(619年),分关中为十二道,置十二军,由骠骑、车骑府统之。不久又改骠骑为统军,车骑为副统军。至贞观十年(636年),太宗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凡天下十道诸州,置军府六百三十四,其中关内二百六十一。诸府皆分隶于中央十六卫及东宫六卒。军府统称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每府兵额由八百至一千二百人。府内编制分团、旅、队、火。府兵的任务有三:戍卫、镇戍、征伐。凡被挑选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戍卫京师,防守边境。唐代府兵制与均田制,租庸调制紧密相关。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无力负担兵器资粮。自高宗时起,即分番更代多不以时。玄宗开元年间,改用招募,戍边的士兵也改用官健。至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已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府兵制

207 府兵制

是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字文泰所创建的一种兵制。以六柱国统十二大将军,共二十四开府,二十四军。兵士属于军府,不编入郡县户籍。北周武帝时,府兵士兵改称“侍官”,不属柱国,以加强中央控制。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大业三年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为鹰击郎将。各府分隶属十二卫,军人称“卫士”,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曾一度恢复骠骑、车骑的旧称,不久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府兵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伐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天宝八年,府兵制仅存虚名。

☚ 京师兵、地方兵制   "> ☛
府兵制

府兵制fubingzhi

西魏、北周、隋、唐的兵制。其创立有一个过程。西魏最初把以六镇鲜卑兵户为主的军队编制为12军, 分别任命12个大将军统领。大统三年 (537), 字文泰担任柱国大将军, 总领12军。八年 (542), 更置6军。次年, 因邙山 (今河南洛阳北)之役败于东魏,6军损失惨重,于是“广募关陇豪右, 以增军旅”(《周书·文帝纪下》),使鲜卑军人集团与关陇的地主豪强武装结合起来。此后至大统十六年(550)以前,又任命柱国大将军7人,并宇文泰为8柱国。但宇文泰乃军队最高统帅,都督中外军事,柱国之一的元欣则有名无实, 故直接统领6军的是其他6柱国。6柱国各辖两位大将军, 仍为12大将军。每位大将军辖两位开府,每开府领1军,共24军。每开府又辖两个仪同,每仪同领1团,共48团。这就是府兵制的组织系统。府兵制创立之初, 府兵由六镇鲜卑军人和关陇豪右组成,并非一般平民。府兵另立军籍,不入民户, 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实行轮番宿卫和训练。建德二年(573),改府兵军士称“侍官”,始募百姓充当。隋开皇十年(590), 隋文帝下诏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隋书·高祖纪下》), 府兵制遂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的制度。

☚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起义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
府兵制

府兵制

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宇文泰所创建的兵役制。《辞海》: “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 (535—551) 宇文泰所建。共24军,由六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 ‘侍官,’ 不属柱国,加强中央的控制。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607) 改称鹰杨府,长官为鹰杨郎将,副为鹰击郎将。各府分隶12卫,军人称 ‘卫士,’ 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的旧称,不久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凡被拣点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

☚ 福建行都司   府军前卫 ☛
府兵制

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 (535—551) 由宇文泰创立。起源于鲜卑人的部落兵制。府兵制初创时,宇文泰采用鲜卑族八部之制,设立八位柱国大将军,为府兵的最高级将领,而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位住国大将军。六柱国下面又设十二位将军、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统领一军,长官称之为开府将军,共二十四军。每开府下有两仪同,仪同各领兵1000,共48000人。仪同将军下统大都督,大都督下统帅都督,帅都督下统都督。府兵充当中央宿卫军,除担任京师及其附近地区的宿卫外,还经常出征作战。府兵的士兵称为军人或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不同,不负担国家赋役,称作 “军户”。北周武帝时,军士改称“侍官”,由皇帝亲自管辖,不属柱国,表示府兵直属于皇帝,以此加强对府兵的控制。隋朝初年,将府兵的基本单位军府改称骠骑府,其长官称骠骑将军,副长官称车骑将军。有时亦设与骠骑将军平行的车骑府,车骑将军为其长官。骠骑、车骑将军以下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文帝开皇十年(590)改革府兵制,将军士户籍改隶州县,编入民户; 军士可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同时,其仍保留军籍,按规定轮番到京城守卫宫禁(称为番上),或执行出征、戍守等任务。此后,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炀帝大业三年(607),将军府改称鹰扬府,其长官为鹰扬郎将,副长官为鹰击郎将,大都督改称校尉,帅都督改称旅帅,都督改称队正,且合置与分设并存。唐太宗贞观十年 (636),改军府名称为折冲府,其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各折冲府分别隶属于中央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隶属于皇帝; 每率设率1人,副率2人,隶属于太子。折冲府绝大多数分设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诸道,最多时达600余府,其意在于中央政府可以掌握重兵,控制四方。折冲府又分为上、中、下三府,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队伍编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百人为旅,旅设旅帅; 50人为队,队有队正; 10人为火,火有火长。府兵平时务农,农闲训练。服役期间,免除自身的租调,但征发时,需要自备兵器衣粮。战时临时命将统帅,事毕解甲归农。因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至高宗时,均田制逐渐废坏,征发轮换往往不按时,负担过重,再加以难于办装备,府兵多逃避兵役,府兵制逐渐废坏。玄宗开元十一年 (723),废弃府兵番上宿卫的制度,改募兵宿卫京师,称为长从宿卫。皆免征镇赋役,州县不得役使。 后来又更名为骑。 开元二十五年(737),又募兵代替府兵戌边,长驻边关,称为长征兵或长征健儿。至天宝八年 (749),府兵制废止,府兵制完全被募兵制所替代。

☚ 侍官   六率 ☛
府兵制

府兵制Fubingzhi

西魏时期创建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仿周官六军之制,把12军鲜卑劲旅近5万人改为6部,分别由六柱国率领,每个柱国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又督两个开府将军,每府为一军,共为24军,由宇文泰总领。宇文泰本人和西魏宗室元欣名义上都是柱国。此八柱国又符合早期鲜卑的八部大人的部落兵制。士兵另立户籍,称“军户”,无其他赋役。北周时承袭了西魏府兵制。隋代也基本继承了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形式,同时进行了一些改革,开皇十年(590),令“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此时府兵一面在州县落籍,从事生产,一面仍保留军籍,轮番宿卫。唐沿用隋府兵制,形成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贞观十年(636),全国各地共有634府,兵68万,由折冲都尉统率,隶属于中央十二卫。中唐以后,府兵制渐废除。

☚ 北魏均田制   云冈石窟 ☛

府兵制

中国古代一种兵役制。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将收编关陇豪族武装编为二十四军,由六柱国统领。府兵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选拔体力强者充任。平日务农,农闲练武,有事出征。当时有府兵约5万人,是西魏的主要武力。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不属柱国。唐天宝八年(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遂名存实亡。

府兵制

中国古代以府统兵的制度。起始于西魏北周,发展于隋代,盛行唐,消亡于唐天保年间。唐朝府兵任务,平时训练、京城宿卫及边镇服役;遇有战事,由将帅统领出征。重点是发挥府兵的对内职能作用。唐朝后期,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建筑在其上的府兵制开始衰落,渐为募兵制替代。

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 鲜卑宇文泰所建兵制。由兵牧合一的部落兵制发展而来。初置12军,以诸将分别统率。其成员多为鲜卑人,基本上由贺拔岳的武川军团、侯莫陈悦属下的李弼军团以及“六坊之众”随孝武帝西入关中的北魏宿卫禁旅组成。后逐渐吸收关陇汉族豪强地方武装,兵员日趋增加。共组成24军,由6柱国分领,下设12大将军、24开府、48仪同。每一仪同领士兵千人,6柱国合众4万8千人。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平时牧耕,但要按规定自备弓刀参加训练或作战。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后期,府兵军士改称侍官,除鲜卑成员外,广募汉族农民等充之,去其县籍,兵民分治。不属柱国,由皇帝直接控制,负有更番宿卫和作战御侮之责。此制日益与均田制相结合,兵员达20万人左右。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607),改称鹰扬府,各府分隶12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旧称,旋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贞观十年(636),有634府,分隶12卫和东宫六率。每府兵额800至1200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凡被拣点充当府兵者,平日务农,农隙操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后府兵往往因负担过重,常逃避兵役。玄宗开元(713—741)时,卫士改为招募,戍边之兵改用官健(资粮官给之职业兵)。至天宝年间(742—756),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府兵制

北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丞相时创建。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551年)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建议,仿《周礼》六军之制,在都督中外诸军事之下设六个柱国大将军以领兵,每一柱国大将军之下辖两个大将军,每一大将军之下辖两个开府将军,以每个开府将军所统为一军,共二十四军。开府将军的佐官为仪同将军,其下又设大都督、帅都督、都督以分级统领军士。军士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宇文护执政,改府兵军士为侍官,不属柱国大将军,而分属于天官府的左右宫伯、夏官府的左右武伯。武帝亲政以后,又置大司武、大司卫, 其下又有左右司武、左右司卫。司武与司卫的职责略有不同,使其互相制约,以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宣帝时又有武候府之设,《续高僧传》卷十九《释法藏传》记乙娄谦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为武候府次大夫。这些名号逐渐演变为隋十六卫府的左右监门卫、左右武卫、左右卫及左右武候卫等。隋初确定府兵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一般为车骑将军的副职,不另设府,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各府分隶十二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车骑将军称为鹰扬副郎将。唐初改鹰扬郎将、鹰扬副郎将为军头、府副。为了以名位笼络将领,旋又改军头为骠骑将军,府副为车骑将军。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以天下已定,又贬骠骑将军为统军, 车骑将军为别将。太宗时对府兵组织与名号重加厘定: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统军为折冲都尉,别将为果毅都尉,其地位低于刺史。诸军府总名折冲府,主要分布在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以所在地区的地名定具体的折冲府名。如京兆府云阳县有甘泉山,为汉甘泉宫所在,该地所设折冲府即名甘泉府;长安城内的永乐坊也设有折冲府,就名为永乐府。甘泉府、永乐府则是各地方折冲府的专称和简称。诸道折冲府是府兵的基层单位,分上中下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折冲府除以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为正副长官之外,还有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校尉六人。兵士以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百人为旅,旅有旅帅;五十人为队,队有队正, 十人为火, 火有火长。府兵服兵役的年龄是, 二十岁入军,六十岁免役。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府兵所带之物有“弓一,矢三十,胡禄(箭囊)、横刀、砺石、大觽(音希,古代解结的用具)、毡帽、毡装,行滕皆一、麦饭九斗,米二升。”府兵主要的任务是宿卫,其次才是征战。调往京师宿卫,按路途远近分番轮流,叫做“番上”。各地折冲府分隶于十二卫与东宫六率,其隶属关系如下:左右卫,领武成、武安等五十府,府兵名号为“骁骑卫士”;左右骁卫领永固等四十九府,府兵名号为“豹骑卫士”;左右武卫领凤亭等四十九府, 府兵名号为“熊渠卫士”;左右威卫领宜阳等五十府,府兵名号为“羽林卫士”;左右领军卫领万敌、万年等六十府,府兵名号为“射声卫士”,左右金吾卫领同轨、宝图等五十府,府兵名号为“佽飞卫士”。以上为十二卫所属(十六卫中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领府兵)。东宫六率所属为左右卫率领广济等五府,府兵名号为“超乘卫士”;左右司御率, 领郊城等三府, 府兵名号为“旅贲卫士”;左右清道率,领绛邑等三府,府兵名号为“直荡卫士”。玄宗时,由于府兵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富户规避兵役,每年简阅训练的制度也不能执行,至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不得不命折冲府兵每六年一简,拆冲府渐至无兵可交。于是卫士改用招募,兵器资粮由政府拨给。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停止折冲府上下鱼书,府兵的上番和发兵活动就完全停止。折冲府的活动停止以后,折冲府的机构、官吏、兵额,在名义上、形式上还保留了相当长的时期,其目的则是利用府兵的军职,作为军将升转的一种依据。府兵制是西魏至隋唐兵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是此时期唯一的兵制。在府兵制存在的同时,就有招募的禁卫军;西魏以来,州郡兵也一直不曾削弱;唐代在地方又有都督府所领之兵、镇戍兵,在边疆地区更有军、守捉等的设置,都是用的募兵。又有临时招募的兵,如隋的骁果、唐的猛士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