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甾体避孕药后子宫出血、闭经与溢乳
应用甾体避孕药后,少数妇女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平衡失调,会出现子宫出血、闭经与溢乳等现象,这与服药方法及药物的副作用有关,一般症状多不重,亦不难矫治。兹分述于下。
(1) 经量过多与经期延长: 大多表现为月经血量较原先稍有增加,经期延长,多数无须处理。少数妇女月经血量较前增加很多,而且经期延续较久,经血淋漓不清,甚至月经后再出血或长期不规则出血。多半由于避孕药影响下造成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或增生不良的缘故。此种情况可见于注射避孕针引起的子宫出血,而在服用短效甾体避孕药者中则甚少发生。其防治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经期延长者,可应用孕激素,如黄体酮每日肌注10mg,连用3~5日,或口服避孕药1号或2号,每日1~2片,连服4日,停药后引起子宫内膜脱落及撤退性出血,达到“药物刮宫”的目的,起调整经期的作用。经血量过多或长期不规则出血,可服炔诺酮5mg或甲地孕酮8mg、每4~6小时一次,一般48~72小时即可减少经血或止血。奏效后改为每8小时一次,以后用原剂量的1/3逐渐减量,直到维持量炔诺酮每日2.5mg,甲地孕酮4mg,维持到止血后15~20日,同时加服炔雌醇0.015~0.025mg。月经后再出血,可于下次注射避孕针剂前每日加服炔雌醇0.015~0.025mg。比较简便的防止经量过多或经期过长,可于预计月经来潮前一周,每日加服1~2片口服短效避孕药。
(2) 周期缩短: 月经周期短于21日称为周期缩短,亦主要见于避孕针剂用药者,多由于药效持续时间不够。可适当增加注射剂量,也可于注射针剂10日后加服短效避孕药,每日1~2片,连服4~6日。
(3) 突破性出血及阴道滴血: 用药期间发生少量阴道出血,称为 “突破性出血”,如流血量极少,不需应用会阴垫者称为“阴道滴血”。这种现象主要见于短效口服避孕药、探亲避孕药、阴道环等。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漏服药物或药量不足易致此种出血,这是由于药物体内浓度波动,对内膜的维持欠佳。少数按期服药者亦发生突破性出血或阴道滴血,亦多由于体内药物浓度相对不足。为避免这类出血,主要是注意坚持规则用药,发现漏服及时补服。在服药前半期出现出血时,可每日加服炔雌醇0.005~0.01mg,直到服完这个周期;在服药后半期出现出血者,可每日加服一片短效口服避孕药(即加量一倍),亦服完这个周期。如出血发生于停药前2~3日,可提前停药,于出血第5日再开始服下一周期药物。探亲避孕药漏服时,体内药物浓度波动,亦易发生点滴出血,且探亲避孕药只含孕激素成分,突破性出血一般较短效口服避孕药发生率略高,治疗方法同上。
(4) 闭经: 停用避孕药后,月经不来持续6个月以上者称为避孕药后之闭经,其发生率在1%以下,约有半数者在未服避孕药之前,即有稀发月经、月经初潮过迟等病史,在用避孕药期间有闭经史或不规则出血者,停药后闭经发生亦较多。其发病原因系因下丘脑、垂体的功能过度抑制,故亦称抑制过度综合征。这类闭经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全身检查,首先需排除妊娠及因其他疾病引起者。然后做辅助检查,寻找闭经的环节。基础体温测定,如呈双相,表示有排卵,闭经的环节在子宫内膜。若呈单相型,表示无排卵,则闭经的环节在卵巢、垂体或下丘脑等处。 了解卵巢功能的方法还有阴道角化细胞涂片检查、子宫颈粘液结晶检查、黄体酮试验、雌激素试验、血或尿测定雌激素、孕酮水平等。了解垂体功能,可测血或尿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水平、垂体兴奋试验、垂体序贯刺激试验、促性腺激素刺激试验等。并应与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肿瘤、肾上腺肿瘤、精神性闭经或其他功能性闭经进行鉴别诊断。避孕药后闭经,大多数于闭经一年以内,可自然恢复,亦可用氯菧酚胺每日50~100mg,共5日,连服三个周期;或用氯菧酚胺,继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日,连注5~6日。
(5) 闭经泌乳症: 此症若发生在经产妇则意义不大,若为未产妇则有重要之临床意义。用避孕药后泌乳素升高是泌乳症之原因。垂体微小腺瘤之可能性必须加以排除,以用垂体蝶鞍之断层摄片为可靠的方法。垂体兴奋试验亦甚有用。治疗:可用左旋多巴0.5g,每6小时1次服用,共用15日,或用溴隐亭2.5mg,每日3次,一周后改为每日2.5mg,再服8~24周,此药效果最好,其他如氯菧酚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亦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