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犯罪犯罪类型之一。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实施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危害行为。应激状态是指个体面对紧张或危险情境时,生理和心理所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化。应激状态一方面可以充分动员机体的各种功能、增强机体活力,使个体精力充沛、思想敏捷,另一方面,如果过度应激或长时间应激又会使机体高度疲劳,从而导致个体注意和知觉范围缩小、思维紊乱、言语不规则、动作不协调。后者即为导致应激性犯罪的原因。应激性犯罪包括:(1)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而造成的犯罪行为。在紧急避险的紧张状态下,个体可能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避险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程度; (2)行为人面对危险产生强烈恐惧,从而导致其知觉和思维活动障碍,失去必要的应变能力,最终发生过失犯罪;(3)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到阻力或有暴露、被捕之虞,而导致的犯罪动机恶化所引发的犯罪行为。应激性犯罪的特点是: 犯罪动机迅速外化为行为,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应激性犯罪 应激性犯罪stress crime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产生的犯罪行为。应激状态是主体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犯罪有两种情况:(1)故意犯罪动机的转移。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到受害者的反抗或面临被抓获的危险时,突然产生的攻击性暴力行为,使犯罪向恶性发展, 由第一犯罪动机转移到第二、第三犯罪动机。(2)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手足无措而造成过失犯罪。如汽车司机高速行车突遇行人无法躲避而造成的交通肇事犯罪。应激犯罪的特点是:(1)犯罪人在应激状态下作案,感知、记忆、思维有误,行为失措,常留下漏洞和破绽,作案后难回忆作案细节。(2)应激状态导致的过失犯罪无犯罪动机和目的。 ☚ 影响社会宣传效果因素 拥挤 ☛ 00001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