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与心理应对形式
应对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的一种努力,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无论从生理或心理角度看,它又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心理应对的形式多样,如升华、补偿、鼓劲、认同、文饰、韬晦、幽默、克己利他、修正目标、难得糊涂、反向、幻想、投射、退化、否认、压抑、自戕等。
❶升华改变不被社会所允许和接纳的动机和行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发展,谓之升华。如歌德因夏缘蒂另有所爱而初恋失败,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南通才子范曾婚恋受挫,发奋作画,成为当代名画家;“化悲痛为力量”等,均是升华的范例和表现。
❷补偿 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受挫折或遭到失败时,选择其他活动来代替,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称为补偿作用。如中老年丧偶或身边无子女,而积极投身于公益活动或热心于少儿教育,使自己免于思虑不快事件,减轻内心空虚苦闷,让生活充实而具活力。
❸鼓劲 顾名思义即增强努力。如“跳一跳摘果子吃”,既可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又能促进心理健康。不过对老年人鼓劲要恰到好处,否则会有损于身心健康。
❹认同 是深层次的模仿。学习他人并模仿其行为和形象,进而把典型性格、思想品德化为自己的生活准则等均为认同。阅读书报和欣赏戏剧音乐而发生的情感共鸣,可以疏导抑郁之情。作为心理应对的认同,是指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如刚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将自己比拟为其他成功的人物,包括虚构人物,借以分享成功者的欢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个人的痛苦和焦虑。
❺文饰 俗称找辙。一般指人的动机或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或由于工作失败时,为减轻其紧张和焦虑和维持个人的自尊,总要对其所作所为以“合理”辩解,自圆其说。如伊索寓言中狐狸摘不到熟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心理一样,以减轻沮丧和不安情绪;相反,“甜话梅”心理则百般强调凡是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均为文饰的典型实例。其他像推诿、援例等均是找辙的不同形式,其目的都是采用种种解释、让人谅解自己的错,以平衡自己心理。
❻韬晦 韬光养晦,收敛锋芒,隐藏才能行迹,使对方被假象所迷惑而忘却自己的存在或不再注意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免遭不测。
❼幽默 不仅可以化解挫折困境和尴尬场面,而且还能给生活平添情趣和活力。古今中外,幽默已被公认是一种以奇特、含蓄、双关、讽喻、诙谐、巧合等为形式的良好刺激,当被认知后可导致欣快感,困境与尴尬的场面也就不复存在了,心理冲突自然也消失了。
❽克己利他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克服非分欲求,净化自身言行,以求心理平衡(并不提倡苦行禁欲);利他行为,可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自我满足。
❾修正目标 根据主观情况,将目标修订、延期或转化,以解决受挫的情境。否则,不能达标的心理困扰将影响身心健康。
❿难得糊涂这是郑板桥一生为官不得志、老年时写下的名句,从心理学角度看,它足以自慰和解脱心理困扰,以维持心理平衡。(11)反向 一般讲,个人的行为方向与其动机方向是一致的,但有时其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在方向上正好相反。如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可能是由于严重的自卑所致;过分奉迎献媚者,可能是怀有敌意或某种企图;在特别爱慕的异性面前,反不如对待一般异性朋友那样自然和谐,甚至显出做作或故意回避等,均属反向。(12)幻想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或取得满足。适当的幻想可缓解紧张状态,利于心身健康;过度或完全依赖幻想,则属于病态了。(13)投射 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欲望,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如某些人有某种恶念狂欲,却坚信别人也有这些念头,以此保持心理安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足以说明。习惯于投射来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人,往往会影响对自己的真正了解,也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内向投射,是投射作用由外及内摄入形式,即将他人的特征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达到相抗衡或据为己有的目的。如有人当失去他所爱的人时,常模仿所失去人的举止或喜好,以慰藉内心的痛苦;相反,也会转化为对自己的不满或恨,严重时会导致抑郁和自杀。(14)退化 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方式而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应对处境和问题,或用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例如,有人晋级受阻,采取哭、闹如同小孩就地打滚耍赖;有的病人重病已愈但不愿出院,其原因是不愿再承担成人的责任,对疾病的复发有恐惧与不安心理。这在有癔病性格的老人尤为常见。(15)否认 不是有目的地忘掉痛苦事件,而且加以否认,认为根本没发生过,以逃避心理刺激和痛苦。否认可以缓冲突然来临的打击,可维持一时的心理平衡。(16)压抑 把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念头、情感等在其尚未被察觉时压抑在潜意识层,或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焦虑而形成的心理压力。这些被压抑的内容并非消失,遇有机会仍会逸出,如触景生情。倘若内心蕴藏着被压抑的经验过多,超过意志的控制力和个体耐受性时,有可能发生心理异常、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等。(17)自戕 指用惩罚自己来换取心理平衡。如在挫折情境下,大量吸烟、酗酒,或打骂自己,以达到解除心理不安。以上各种心理应对分别属于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应对。具有消极色彩的应对(如退化、否认)在特定情况下可避免压力太大,能暂时维持心理平衡,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复杂,人们包括老年人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方式常不相同,良好的应对能力和适当应对方式对心身健康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