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库木吐拉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库木吐拉石窟古龟兹国及高昌回鹘王国时期的重要佛教遗迹。位于库车县。现存洞窟112个,塑像全毁,壁画保存亦不佳。主要是盛唐至高昌回鹘时期作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龟兹石窟之一。“拉” 又作“喇”。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分布在渭干河流经确尔达格山山口处的山崖上。分南北两区,北区窟龛编号80个,南区窟龛编号32个。两区尚存壁画者,约40余个。开创年代比克孜尔石窟晚。也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窟龛约开创于5至7世纪,以20、21等窟为代表,其形制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为主,中心柱窟平面多作长方形,券顶,有甬道可以绕行。方形窟为穹窿顶,有的后部有方形坛基。壁画以菱形格内的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方形窟的顶部多作条幅状,上画立佛或菩萨。中期洞窟约开创于8至9世纪,以42、45、16、14等为代表。洞窟形制主要为中心柱和方形窟。壁画出现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药师变、净土变等。晚期洞窟约开凿于10至11世纪,为衰落期。此时出现的回鹘时期的洞窟比较重要,如北区45、79窟等。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克孜尔尕哈石窟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 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龟兹石窟之一。“拉” 又作“喇”。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分布在渭干河流经确尔达格山山口处的山崖上。分南北两区,北区窟龛编号80个,南区窟龛编号32个。两区尚存壁画者,约40余个。开创年代比克孜尔石窟晚。也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窟龛约开创于5至7世纪,以20、21等窟为代表,其形制以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为主,中心柱窟平面多作长方形,券顶,有甬道可以绕行。方形窟为穹窿顶,有的后部有方形坛基。壁画以菱形格内的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方形窟的顶部多作条幅状,上画立佛或菩萨。中期洞窟约开创于8至9世纪,以42、45、16、14等为代表。洞窟形制主要为中心柱和方形窟。壁画出现了具有中原特色的药师变、净土变等。晚期洞窟约开凿于10至11世纪,为衰落期。此时出现的回鹘时期的洞窟比较重要,如北区45、79窟等。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克孜尔尕哈石窟 托乎拉克埃肯石窟 ☛ 库木吐拉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渭干河谷东岸山崖上,已编号的窟龛有121个,主要的72个,其中有31个洞窟残留较为完整的壁画。石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直到7世纪,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公元8、9世纪,从唐代安西都护府移居龟兹,到高昌回鹘时期,受中原佛教影响十分明显,是其繁盛时期。10—11世纪进入衰退时期。这是龟兹境内汉人开凿汉僧住持最多的佛教石窟寺。由汉僧建造的约有25个。有关壁画上有大量的汉文题记。其艺术风格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十分相似。其壁画也多是根据流行于中原大乘佛教思想而绘制,出现大量经变图,诸如“观无量寿经变”、“东方药师变”等。有些壁画显示出回鹘民族风格,且有龟兹文、汉文、回鹘文并行的题记。也曾被近代西方“考古家”掠夺过。现在,被风水侵蚀严重。 ☚ 克孜尔石窟 伯孜克里克石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