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庄子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庄子注 注释《庄子》并阐释魏晋玄学的著作。十卷。西晋郭象撰,亦被认为是魏晋时期向秀、郭象合著。成书于西晋。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312年)。河南洛阳人。曾在西晋朝廷历任黄门侍郎、豫州牧长史、太傅主簿等职。郭象少年时即以有才理、喜好老庄之学,能言善辩而扬名,曾被时人誉为“王弼之亚”,是西晋著名的玄学家。著作有“碑论十二篇”,但均已佚失。 郭象总结了当时玄学思潮发展中关于“贵无”或“崇有”观点的争论,在向秀《庄子隐解》的基础上,作了《庄子注》一书。当时,注《庄子》者数十家,比较著名的有:崔譔注、向秀注、司马彪注、李颐集解、郭象注等。其中尤以郭本:“特会庄重之旨,故为世所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郭象注《庄子》,共三十三篇,基本按《庄子》内、外、杂篇之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分十卷注之第一卷,内篇: 《逍遥游》、《齐物论》;第二卷,《养生主》、《人世间》、《德充符》;第三卷,《大宗师》、《应帝王》;第四卷,外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第五卷,《天地》、《天道》、《天运》;第六卷,《刻意》、《缮性》、《秋水》、《至乐》;第七卷,《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第八卷,杂篇:《庚桑楚》、《徐无鬼》、《则阳》;第九卷,《外物》、《寓言》、《让王》、《盗跖》;第十卷,《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 在《庄子注》中,郭象对庄周的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 首先,在“有”和“无”的问题上,郭象提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者生生者哉?块然而自生耳。”他认为,“无”就是虚无,不存在,它不能生“有”。而“有”才是现实存在的一切,是唯一的存在。“有”之所以为“有”,只是“自生、独化”,“自有”。 其次,在政治上,他提出“游外以宏内”之说,认为“游外”的人即那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至人”、“神人”与“游内”的人即那些讲仁义说道德的帝王圣贤是一致的,最好的“游外”者也就是最好的“游内”者。圣人常常是能“游外以宏内,无心以顺有”的。 再次,在“有为”和“无为”的问题上,郭象把“无为”看成某种特殊的“为”,认为“无为”并非“拱默山林”,而是万物各自做应当做的事,尽应当尽的责,“群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郭象还特别强调了圣人的“无为”问题。在他看来,圣人的“无为”是“无心而任化,任物之自为”。只有这样,圣人才能“无心而顺有”,达到万有的境界。 最后,在“性”(本性)和“为”(人为)的问题上,郭象指出,“性”和“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性”是指某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素质;那些不属于某一事物内在素质的,则称作“为”。也就是说,是人为加上去的。他说,“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只要顺着事物的“性”去做,那无论做什么都可以。根据这个道理,“圣人”只要顺着他的本性去做,就能够达到“无为”的境界。 总之,郭象以“寄言出意”的注释方法,抛开了《庄子》的字面意思,按照他自己的思想体系来领会庄周的精神实质,表明了他和庄周思想的差异,并陈述了其玄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 郭象的《庄子注》,是魏晋时期众多《庄子》注本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是迄今流传最广的一本《庄子》注。它不仅继承、发展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及其思辨性思维方法,是研究庄周学说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且代表了魏晋玄学发展的高峰阶段,带有后期玄学的理论特点,因而也是现代研究魏晋玄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庄子注》版本有:《四部丛刊》影印世德堂本,明《道藏》本等。现今比较完善和通行的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校点本,王先谦《庄子集解》,王叔岷《郭象庄子注校证》等。 《庄子注》训诂著作。10卷。西晋郭象著。是今存《庄子》最早注本。据前人考定,大部分为向秀撰写,秀未注完便已去世。郭氏修改了向注《马蹄》篇,补注了《秋水》、《至乐》。但郭氏本人未加说明,该书渗透了魏晋盛行的玄学思想,字词训释不是其长处。各种版本都以注文和正文合刊,多题为《庄子》。有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四库备要》本。 庄子注 庄子注魏晋玄学的著作。向秀、郭象著。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郭象(252—312),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关于此书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晋书·向秀传》言:“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以为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增改完成。《晋书·郭象传》称:“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言郭象仅自注《秋水》、《至乐》二篇,改注《马蹄》一篇,其余均剽窃向注。此两说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结论。侯外庐赞同剽窃说,范文澜、任继愈同意《向秀传》的说法,冯友兰、汤用彤则取折衷说法,认为是向秀、郭象二人的共同著作。一般认为,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的说法比较可信。 ☚ 论语释疑 列子注 ☛ 庄子注十卷。西晋郭象(?—312)撰。郭象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哲学家。郭象少年时有才华,明事理,常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曾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好老庄之学,善于清谈,《晋书·郭象传》载有“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之赞语。郭象的著作除《庄子注》外,均已佚失。《庄子注》,又称《南华真经》、《庄子郭象注》、《庄子郭注》,是郭象在前人向秀研究《庄子》的基础上而作,故有郭象窃向秀遗作之嫌和“向郭二庄”之称谓。汉儒注释《庄子》者,虽有数十家之多,但都未能究其旨意、明其要领。魏晋之际哲学家向秀在《庄子》的旧注之外而解其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晋书·郭象传》)。郭象参照别本,对向秀所注《庄子》广而述之,进一步阐释和发挥老庄思想,提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庄子注序》)的观点。他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儒道合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互不相关、各任其性就是“逍遥”,“君臣上下”也都是出于“天理自然”,所以不能因“逍遥”而违背“名教”。他否定“无能生有”说,认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庄子·齐物论注》)。郭象的《庄子注》对后世研究《庄子》影响颇深,虽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评品不一,但研究《庄子》大都用或引郭注。唐成玄英依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宋至明,皆有郭注之迹可寻,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都常引郭注释解《庄子》文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术界共识的整合,许多注释《庄子》的卷本都被淘汰,而郭象所注《庄子》犹存,可见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宋刻巾箱大字本,明刻白口本,清《四库全书》本。明《六子全书》本、民国年间的《续古逸书》本、民国年间影印和缩印《四部丛刊》本,皆题《南华真经》。清《子书二十二种》本、《二十二子》本,皆题《庄子》。 庄子注书名。魏晋之际向秀、郭象著。向秀注早佚,郭象作注曾主要参考向注,今本郭象注应视为二人共同作品。该书以宣扬万物在神秘的境界中“自生”、“自化”,反对“贵无”和 “崇有”为主要内容,提出“名教即自然”、“安分自得”、“变化日新”、“遗知而知”、“无可无不可”等观点。近人王叔岷著有 《郭象庄子注校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