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雅》训诂学著作。三国魏张揖著,今本10卷。隋代因避炀帝杨广讳,曾改称为《博雅》。它在《尔雅》基础上,收录《尔雅》所不载的词语或义项并加以解释,如采录大量两汉词语及其他书籍中的词语注释,保留其他学派的训诂等,增补了《尔雅》所没有的内容,故名《广雅》。全书分类和编排体例都仿照《尔雅》,只有某些类别的具体范围略有不同,如《释亲》包括人身形体,《释水》包括舟船。词义归纳和解释用语也比《尔雅》略为灵活。是研究古代词汇特别是两汉词语和训诂学的重要资料。此书在清代前无注本,仅有隋代曹宪作《博雅音》,增加音切,间亦补正释义。今存最早版本为明代正德年间刻本,最通行的版本是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本。该本因古音以求古义,突破字形的束缚。书中考证和论断大多精确,观察问题的方法对训诂研究的启发和影响很大。 广雅 广雅训诂著作。三国时魏张揖著。本三卷,唐以后分为十卷。篇目次序全都依照《尔雅》。作者博采汉人笺注以及《说文解字》《方言》等书,增补《尔雅》的内容,因此取名《广雅》。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 ☚ 小尔雅 博雅 ☛ 广雅亦称《博雅》。训诂书。原书三卷,唐以来析为十卷。三国魏·张揖著。该书博采周秦两汉古书的训诂。除收录《尔雅》遗漏不载和另有别义的词语加以解释外,兼载子书、辞赋、字书的训诂,书名即取增广《尔雅》未备之意。体例依《尔雅》,并沿用《尔雅》篇目。将同义词排列在一起,用一个通俗词语训释,专有名词则用下定义、譬况描形等多种办法。全书共解释一般词语和名物2343条。此书保存先秦两汉古籍训诂方面的材料相当丰富,是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清人王念孙作有《广雅疏证》,阐释精详,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广雅亦称《博雅》。文集。三国魏张揖撰。十卷。揖字稚让,清河(今属河北)人。明帝太和中博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埤仓》、《古今字诂》及《广雅》,今唯《广雅》存。本书为增广《尔雅》而作,故名。卷首《上广雅表》云:“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以著于篇,凡一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体例(包括篇目、解词方法)与《尔雅》全同,收词比《尔雅》广泛,博采汉代经书笺注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训诂亦精细。可据以证固秦两汉典籍之古义,其不传原书亦可借以窥其端绪。为继《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后之重要语文著作。原分三卷,隋时曹宪作音释,始分十卷,因避杨广(隋炀帝)讳,更名《博雅》。后世两名并传。 《汉魏从书》本称《博雅》,一般则称《广雅》。以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通行。此书征引繁富,订讹补缺,多所创获。一九八四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较易得。 广雅 199 广雅训诂书。三国魏张揖撰。太和年间(227—232) 写成。3卷。唐以后析为10卷。全书篇目、次序依据《尔雅》,采录汉以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的解说,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共收字18150个,按意义分门别类。释义多用同义相释的方法,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旧刻本讹字较多,清王念孙著《广雅疏证》,订正其讹缺,颇为精审。 ☚ 释名 玉篇 ☛ 广雅 《广雅》guangya一部解释词义的书。三国魏时张揖撰。这本书是为增广《尔雅》,补充、修订《尔雅》而写成的一部词典。全书当初分成上、中、下3卷,共18150字,以后又因辗转传抄,又分成4卷,甚至分成10卷,文字也有出入。 ☚ 广韵 广雅疏证 ☛ 广雅 广雅训诂学著作。魏张揖撰。张揖(生卒年不详),字稚让。三国时魏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太和(227—232)中官博士,除《广雅》外,尚撰有《埤苍》、《古今字诂》等书,惜已失传。张揖于《上〈广雅〉表》中云:“夫《尔雅》之为书也,文约而义固,其陈道也,精研而无误。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可见张氏对《尔雅》极为推崇,但同时也指出其不足:“若其包罗天地,纲纪人事,权揆制度,发百家之训诂,未能悉备也。”因此他“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可见,取名《广雅》者,乃广《尔雅》之意。 ☚ 小尔雅 经典释文 ☛ 广雅 广雅(三国魏)张揖著。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卷首有作者《上广雅表》,称此书分上中下3卷。唐以来析为10卷。篇目次序依据《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三仓》、《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订讹补缺,由音求义,较为精审。今存最早版本为明正德间刻本。以《广雅疏证》本通行。 ☚ 广释名 广雅疏证 ☛ 广雅训诂书。三国魏张揖撰。本书为增广《尔雅》而作,故名。广辑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训诂。原书分上中下三卷,唐以后析为十卷,篇目次序依据《尔雅》,所释训诂名物共2300余条,是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主要注本有清王念孙《广雅疏证》。 广雅guǎng yǎ《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65)。训诂书名。三国魏·张揖撰。10卷。篇目次序依据《尔雅》。博采汉人笺注《三苍》、《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为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订讹补缺,由音求义,较为精审。 广雅十卷。三国魏张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揖字稚让,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东北)人,太和(227—233年)中官博士。后魏江式《论书表》曰:‘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也;然其《字诂》方之许篇,或得或失矣。’”江式《论书表》出自《魏书·江式传》。又唐颜师古《汉书叙例》曰:“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魏太和中为博士。”《隋书·经籍志》著录《广雅》三卷,亦题“魏博士张揖撰”。张揖事迹不见于《魏书》及《南北史》。以上材料虽语焉不详,但姓名、时代、著述并无疑说。《广雅》为张揖所撰无疑。揖所著他书,皆亡佚不传。《广雅》又称《博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隋秘书学士曹宪为之音释,避炀帝讳,改名《博雅》,故至今二名并称,实一书也。”新旧《唐志》俱载《广雅》四卷、曹宪《博雅》十卷。张揖原书本三卷,后传写析其篇目而成四卷;曹宪随文附注之本更析为十卷。宋晁、陈书目及《文献通考》皆止载《博雅》十卷,是宋时无注本已亡佚不传,止有曹宪音释之《博雅》传世,揖原文附注以存,未尝逸,亦未尝阙。明天启(1621—1627年)中郎奎金辑《五雅全书》始复称《广雅》。然明后尚时称《博雅》,如《汉魏丛书》、《康熙字典》等。曹宪音释本随文附注,至清王念孙始取音释别为一卷附于后,此本非唐宋以来相沿之旧矣。《广雅》为广《尔雅》而作,故其编撰体例一仍《尔雅》之旧,自《释诂》至《释兽》凡十九篇。然各篇范围有所扩展,如《释亲》增形体,《释器》增饮食,《释水》增舟楫等。《广雅》对《尔雅》的增广包括两个方面:一增补《尔雅》所未收的语词名物,凡先秦两汉经传子史诗赋医书字书所有,而不见于《尔雅》者大多搜罗在内;二《尔雅》已收之词,则补充说解,以求义项完备无阙。如《尔雅·释山》曰:“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广雅·释山》则曰:“岱宗谓之泰山,天柱谓之霍山,华山谓之大华,常山谓之恒山。”各举异名,以补《尔雅》所未备。张揖《上广雅表》所云:“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皆增补之。《广雅》保存了古词古义,是阅读训释周秦典籍的凭依,王念孙《广雅疏证序》曰:“盖周秦两汉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逸不传者,可借以窥其端绪;则其书之为功于诂训也大矣。”《广雅》还收录了汉以后之诂训名物,反映了词汇词义的发展变化,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曰:“汉以后之训诂名物,亦颇有之,可以见社会文化进步之迹。”《广雅》的训诂体例与《尔雅》大体相似,一般词语采用“通训法”,大多为数词一训者,亦有一词一训者。解释各种名物,则多采用下定义方式,往往还要与相关事物比较之。《广雅》亦有声训之例,如《释言》:“卦,挂也。”“天,颠也”。“水,准也。”《广雅》词条安排,与《尔雅》相近,如《释诂》前六条训为“始也”、“君也”、“大也”、“有也”、“至也”、“往也”,与《尔雅》一致;《释亲》以“父”、“母”始,亦与《尔雅》一致;但因两书所收语词多不同,故词语顺序不能尽同。《广雅》为《尔雅》之后“雅书”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但亦有不少缺点错误,其中有先儒误说,而稚让沿误不改者;有稚让误释者;说解过于简略;体例亦不够严整。《广雅》传本讹脱甚多,曹宪往往据误字音释,以致误上加误。《广雅》向无善本,鲁鱼亥豕,谬种流传,唯明毕效钦本较善,王念孙曰:“《广雅》诸刻本,以明毕效钦本为最善”(《广雅疏证》)。清有卢抱经校明刊本、顾千里以影宋本校明刊本、艺林山房本。最善之本为王念孙校订之本。 广雅训诂书、隋代避炀帝讳 (杨广) 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分上中下三卷,收字一万八千一百五十个。唐以后析为十卷。体例依据《尔雅》之《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文字,其他各篇解释百科名词术语。博采汉人笺注,《三巷》、《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为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但音、义费解。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由音求义,较为精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