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岛和长崎核爆炸致伤概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广岛和长崎核爆炸致伤概况 广岛和长崎核爆炸致伤概况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城市投掷了原子弹,造成大量居民伤亡和城市遭受严重破坏,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广岛、长崎两地的伤亡情况见表1。表中人数是不够准确的,不少军事人员和侨民、战俘等未包括在内。死亡率与高爆心投影点距离关系见表2。 表1 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伤亡情况
(引S Glasstone,1962) 表2 死亡率与爆心投影点距离关系 (摘引AW Oughterson and S Warron,1956) 从上列二表的数据可见,在距爆心投影点1km以内的伤亡人数约占总伤亡人数95%,而且死者又占其中绝大部分。在这个区域内,冲击波、光辐射和瞬时核辐射的量,都足以单独造成伤亡。 广岛市在1945年8月6日8时15分(当地时间)遭受由飞机投掷的原子弹的轰炸。美军派出三架B-29轰炸机,一架投弹,两架伴随观察。当地曾发出过空袭警报,但因未见到更多的机群,所以解除了警报;当时天气晴朗无云。广岛市的西部和北部为山区,南面临海,市区平坦,爆心投影点在市中心稍偏北,市区建筑多数是单层木结构,只有少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为12.5kt——最近美国Lawrence Livermore研究所(LLNL)认为是15kt,爆高580m,装料为235U。长崎市在8月9日11时2分(当地时间)遭受轰炸,也是由B-29飞机投掷。长崎市为丘陵地,市区在沿河流的狭长低地,爆心位于市区北部。原子弹的爆炸当量为22kt,爆高500m,装料为239Pu。 广岛、长崎两市建筑物破坏情况见表3。广岛的调查材料表明,在爆心投影点2km以内的建筑物,破坏率达99%。广岛在爆炸后20分钟,发生了一场“火灾暴风雨”。当时,四面的风吹向燃烧地区(因为燃烧地区高温气流上升,因而吸入四周的低温空气)持续了6个小时。这个“火灾暴风雨”限制了燃烧范围,但加重了燃烧区内的火情。长崎没有形成“火灾暴风雨”,这是因为建筑物分散在狭长山谷之内,没有促使发生“火灾暴风雨”的条件。两城市地理和破坏概况见示意图1,图2。 表3 广岛、长崎建筑物破坏情况
(引“1977NGO被爆问题シンホジゥム报告书”) 图1 广岛市破坏概况示意 两个城市被炸时,原子弹产生的光辐射都大约持续3秒钟,按能见度为30km算出的光冲量数值列于表4。暴露皮肤烧伤边界在广岛约为3.5km,长崎约为4km。两地在1.2km内没受任何屏蔽物保护的人员,都在致死程度的光辐射烧伤范围,甚至距爆心3~4km处,还有许多相当严重的烧伤。活存人员中直接眼烧伤为数很少, 图2 长崎市破坏概况示意 表4 广岛、长崎光冲量与距离关系
(引“1977NGO被爆问题シンホジゥム报告书”) 但许多人暂时失明数分钟到数小时,火焰烧伤在活存人员中占约5%(很多火焰烧伤人员未能获救而死亡)。原子弹爆炸后约10秒钟,高压气流到达离爆心投影点距离3.7km处,30秒钟时约到达11km。两城市受原子弹冲击波效应使建筑物破坏的概况见表5。两城市死伤人员中70%有冲击伤,但绝大多数为间接致伤。活存人员冲击伤数量大,但伤势不重,多数为玻璃碎块等的挫伤和撕裂伤,骨折只有4%。 关于广岛和长崎所投原子弹的瞬时核辐射的剂量,在1965年曾进行过修订,见图3中的T65。近来美国LLNL又报道了新的修订剂量,广岛的中子剂量大大降低,而γ射线剂量有所增加; 长崎的中子、γ射线剂量都略有下降,见图3中的LLNL。在广岛,电离辐射使50%人员致死的距离约为1.2km,长崎为1.35km,但在这个 表5 冲击波所致破坏概况
(引“1977NGO被爆问题シソポジウム报告书”) 图3 广岛和长崎瞬时核辐射剂量(引WE Loewe and E Mendelsohn,1981) 范围内,人员在爆炸时如位于混凝土建筑内则可减轻电离辐射的损伤。两个城市在爆炸后都有放射性落下灰沾染,但因为爆高较高,所以沾染程度较轻。广岛在爆炸后20分钟发生暴雨,从爆心向西北方向雨区长19km,宽11km,称为“黑雨”。落下灰中除裂变产物外尚有活化产物如28Al,24Na,56Mn,46Sc等。在广岛爆心投影点由落下灰所致无限时间累积剂量约为24~176rad(据不同报道,结果有较大差异),在黑雨区平均无限时间累积外照射剂量约为13rad,长崎比广岛低一些。 在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的死亡人员中,约50%是由某种烧伤所致; 广岛第一天内死亡人员中2/3都有严重烧伤;在第一个星期内死亡人员中,也有许多因烧伤致死。广岛第一天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0.3%;长崎为56.4%。两城市死亡人员中约96%死于20天之内。伤情复杂,确切致死原因难以弄清,但1~3周内死亡者,多数合并辐射损伤。死亡人员中以爆炸当时在户外者占多数,其次为土、木结构房屋内人员,在混凝土结构中人员的死亡率最低。活存人员中冲击伤约占70%,闪光及火焰烧伤约占65%,核辐射损伤约占30%,这三者发生率总和超过100%是由于不少人受到了复合伤。 两城市受原子弹袭击后活存下来的居民,几十年来一直对他们进行远期效应的观察,发现受1rad以上照射的44,471人的统计数字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是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增高的,其中受50~100rad以上的照射人群中,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增加,尤以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肺癌等的发生率可以肯定与受照的剂量有关。按剂量分组统计结果列于表6。 表6 1950~1972年期间广岛和长崎居民恶性肿瘤发生概况 *按T65D分组 (引M Otake,1976) 两城市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立即出现了大批伤员,城市内原有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也大部分被破坏和遭难。广岛原有2370名医护人员,死伤为2168人。可见当时已经无法依靠本地医疗机构和人力去进行抢救伤病员。在广岛爆炸后不久,附近的海军部门派出了抢救队,但人力有限加之交通阻塞无法进入市区。本地的两个医院在爆炸当日对1000多名伤员做了急救处理。长崎的情况稍好些,在爆炸后三小时开来了救援列车,立即向附近城镇疏散伤员,在距爆心投影点4km处也开设了临时救护所,使小部分伤员得到了及时救护处理。当时两城市天气都很炎热,水、电、食品和医药供应都十分困难,卫生条件极差,随即发生了胃肠道疾患的流行,就更增多了死难的人数。 ☚ 核武器致伤分类 核爆炸光辐射皮肤烧伤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