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幽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幽门yōu mén隐者贫居之地。颜延年《和谢监灵运》:“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藜。”《文选》李善注:“《楚辞》曰:处玄舍之幽门。”《七谏·哀命》:“处玄舍之幽门兮。”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軀幹部 > 經穴 > 幽門 幽門 yōumén 亦稱“上門”。足少陰腎經穴。在臍上六寸,旁開五分處。。因其正值胃下口之幽門處,故名。主治嘔吐,善噦,胃脘脹痛。其穴秦漢典籍已載,定名於晉,沿稱至今。《素問·氣府論》“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王冰注:“謂幽門,通谷……幽門俠巨闕兩傍相去同身寸之半寸陷者中。”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三:“幽門,一名上門,在巨闕兩傍各五分陷者中,衝脈足少陰之會。刺入五分,灸五壯。”清·廖潤鴻《針灸集成·足少陰腎經》:“幽門,主治胸中引痛,心下煩悶,逆氣裏急,支滿不嗜食,數咳干噦,嘔吐涎沫,健忘,泄利膿血,少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善吐食不下。” 幽门❶经穴名。代号KI2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上门。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旁开0.5寸处。一说:“夹巨阙两旁各一寸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呕吐,心烦,腹胀,腹泻,痢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幽门pylorus胃与十二指肠相接处的开口。幽门环行肌层特别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控制胃的排空。周围胃本体部分称幽门部,体积较小,壁上腺体丰富,分泌黏液。 幽门❶出自《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之一,指胃的下口。解剖学的同名器官。 幽门pylorus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接处,叫幽门。幽门的外面有一环状的窄沟,内面突成环形的幽门瓣(由幽门括约肌形成)。近幽门的部分,叫幽门部或幽门窦。幽门在第1腰椎内侧。幽门粘膜固有层有粘液腺,可分泌粘液。环层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此部是溃疡多发部位,且易发生梗阻,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幽门pylorus是胃的下端移行于十二指肠的出口。其表面有一条缩窄的环行物,为幽门括约肌所在处。近幽门的部分,称幽门部或幽门窦。它位于第1腰椎内侧。其粘膜固有层含有粘液腺,可分泌粘液。环层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此部为溃疡多发部位,且易发生梗阻。幽门前面有一条幽门前静脉,手术时是识别幽门的重要标志。 幽门yōumén❶出《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之一。指胃下口。其通往小肠, 如曲径通幽, 故称。 幽门 幽门K21Youmen足少阴肾经穴。首见《甲乙经》。别名上门。是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的会穴。位于腹上部,脐上6寸的巨阙穴旁开0.5寸。仰卧取之。相当于腹直肌内缘; 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并有第七肋间神经。本穴位置另说去腹中行1.5寸。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重胀。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 ☚ 腹通谷 步廊 ☛ 幽门pylorus 幽门yōu ménpyloru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