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小说
表现“五四”以来,特别是大革命兴起至失败阶段,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生道路、思想情绪变迁的小说。幻灭小说出现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是中国社会急剧动荡、变化的产物。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柔石的《二月》等。幻灭小说注重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初在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方面对理想的朦胧追求,后因黑暗现实重压产生的苦闷、彷徨,最终出现理想破灭的悲哀,反映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因而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以及相当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从事幻灭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是寻求光明、倾向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曾不同程度地产生过追求、彷徨、幻灭的思想,而终于走向革命。因而,笔下的作品,尽管有着某些幻灭、悲观的色调,却透露出或强或弱的亮色。在革命文学提倡等文艺思潮影响下,作家的颓唐情绪逐渐减退,进步意识日趋明显。二十年代末后,即很少有幻灭小说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