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掛千”、“門彩”。農曆歲旦所剪彩色紙絹。圖形多爲裝飾性之花紋,組之以吉祥文字,或一張一語,或一張一字,聯綿貼掛。形式代有發展變化,姿彩紛呈。或作髮飾,或作屋宇點綴,廣見於民舍、道院與僧齋。主要用於祈求吉祥及辟災厭勝。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剪年幡》引《皇朝歲時雜記》:“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戴之,或貼於門楣。”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掛千》:“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懸也。是物民間多用之。清光緒間《杭州府志》:“琳宫梵宇,剪五彩紙形如旗脚,貼於門額,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語。在在有之,曰門彩,曰齋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