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至戰國初年周王畿内鑄幣,少數或爲晉、鄭、衛、宋所鑄。形制爲長銎、平肩、弧足,四周有廓。銎有穿孔,内多殘留範泥。錢面及背各有三道竪紋,銘文在錢面,多爲單字,少數二至四字,如“一”、“五”、“十”、“雨”、“禾”、“山”、“戈”、“武”、“成”、“周”、“平”、“祝”、“南”、“行”、“尚”、貿”、“留”、“𨚓釿”、“安臧”、“東周”、“市南小化”等,總計已達二百種。目前多已獲釋,間有不易釋或釋而未安者。所見多出河南之洛陽、孟津、新安、伊川、臨汝、登封及偃師一帶,其地當時主要爲周所有。自建國以來至八十年代初,已先後出土凡十餘批,共三千五百枚左右,數量居各類空首布之首。幣分大小二等:大者通長八至十厘米,重三十三至四十四克;小者長約七厘米,重十八克左右。


平肩弧足空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