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拦式住房根据文献记载和解放后考古发掘,发现黎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居住过一种原始时代的住宅——干拦式住房。它是黎族人民历史上曾普遍采用的住房形式。对此,我国古籍记载甚详。如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 中说: 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条下记: “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 宋人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志蛮》 中记载: “为水栈居之,离地二三尺,下养羊豕之类”; 明人黄佐在《广东通志》 中称: “珠崖人皆巢居……今黎俗主木拦是也”; 明人顾𡵚在《海搓余录》 中提到黎族的 “拦房” 时云: “凡深黎村,男女众多,必伐长木,两头搭屋各数间,上复以草,中剖竹,下横上直,平铺如楼板,其下则虚焉。登涉必用梯,其俗呼曰: ‘拦房’。”干拦又可称为 “巢居”。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戴裔煊教授在《干拦——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研究》 中说: 干拦式住屋“曾是西南中国古代最流行的一种住宅,由于兼备避湿热瘴疠、防毒虫蚊蚋的功能,这种建筑广布于东南亚热带生物圈的古代民族之中,尤在岛屿类型的文化中分布密集。”黎族的祖先采用这种“干拦”式住宅,也是对海南岛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古代,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木料充足的情况下,黎族的先人居住的干拦,主要结构是木料结构,即楼板。周围墙壁都用木料制成,房顶所用的材料主要是茅草和树皮或竹片等。由于古代木材丰足,干拦所用的木料十分厚实,所以干拦很结实、干燥、清洁,人兽杂物各有其处,居住起来舒服、方便。按照传统习惯,干拦房四周应是竹篱笆围墙,院里种果树、豆类、玉米等,具有田园景色。但是,后来由于人口繁多,砍山种“山兰稻”的人多起来,森林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木料来源困难,干拦屋得不到很好的保养和维修。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干拦就被另一种住宅形式——船形屋所代替,而“干拦”本身也就在很久以前成为历史的遗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