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干扰素治疗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治疗是指临床使用人干扰素制剂治疗病毒病。干扰素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每毫克蛋白干扰素具有2×108单位抗病毒活性,大约10个干扰素分子就足以使1个细胞产生抗病毒状态。干扰素治疗病毒病的原理是它具有广谱的抑制病毒增殖活性、免疫调节活性以及对细胞膜的作用(表)。 干扰素治疗病毒病的原理
使用人白细胞干扰素肌内注射时,干扰素的纯度与发热反应有关,纯度高,发热反应轻。 鉴于干扰素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所以许多病毒病可以考虑使用干扰素治疗。在免疫抑制机体发生的带状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风疹、单纯疱疹、麻疹,甚至包括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和扩散性痘苗; 在正常机体发生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砂粒病毒等引起的疾病,流感病毒、腺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红眼病、疱疹性角膜炎、病毒性腹泻、Marburg病、Ebola病以及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均可试用干扰素治疗,但其治疗效果尚在继续验证。已经证明,高滴度的干扰素对鼻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表现在降低排病毒量,减轻症状和血清阳转减少上。干扰素治疗疱疹性角膜炎,不仅可以缩短排病毒期,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防止复发。干扰素对腺病毒引起的角膜结膜炎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采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每天6×103~17×104u/kg,可以使血清中Dane颗粒指标迅速下降。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停药后,Dane颗粒指标可以持续阴性。女性患者的疗效较男性为好。干扰素治疗肿瘤患儿的水痘,可以明显地减少内脏合并症。干扰素治疗肿瘤患者的带状疱疹,在每天应用1.7×104u/kg时,可以明显地降低皮肤带状疱疹的播散,减轻疼痛,降低内脏合并症的发生率。干扰素对乳头瘤病毒引起的疾病也有明显疗效。临床应用的经验表明,干扰素的毒性是较低的,鼻腔或眼局部应用高剂量的干扰素,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注射应用时最常见的是发热反应,后者常见于每天注射4.4×104u/kg或更大剂量之后2~6小时。但继续应用可以降低发热反应,一般在干扰素治疗几天或1周后,大多数患者不发生发热反应。每天使用1.7×105u/kg或更大剂量时可以发生恶寒、恶心、呕吐,在几次肌注以后,随着发热反应的降低而减少。纯化制剂的反应较不纯化者为少。在干扰素的注射部位还可发生红斑和疼痛,但是,应用纯化制剂时这种情况很少见。每天应用8.5×104u/kg时,可以发生白细胞、血小板和网质细胞的抑制作用。但是,这一反应是可逆的,停止后可迅速恢复。新生儿大剂量使用干扰素后可暂时性降低体重,转氨酶升高。不论在儿童或成人,使用高剂量干扰素未发现有其他肝功能异常。至于何种类型干扰素制剂对何种病毒病的确切疗效,尚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 干扰素制剂 病毒病特异性免疫治疗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