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干崖宣抚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干崖宣抚司傣族土司名。明正统九年(1444)设置。以刀伯便为宣抚副使。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东北干崖镇。辖境相当今盈江县大盈江流域。干崖旧名干赖赕,为傣族聚居区。元中统初内附。至元十三年(1276)其地置镇西路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镇西府。永乐元年 (1403) 置长官司。正统九年(1444),升为宣抚司,与南甸、陇川两宣抚司合称“三宣”。辛亥革命后废。 干崖宣抚司 干崖宣抚司官署名。明代置。一级军政府。隶云南布政司。《明史·地理志》: “干崖宣抚司。(元镇西路。)洪武十五年 (公元1382年) 三月为府,后废,属麓川平缅司。永乐元年 (公元1403年),正月析置干崖长官司,直隶都司,后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五年 (公元1430年) 六月复属都司。正统三年 (公元1438年) 五月复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抚司,直隶布政司。(东有云笼山,西有大盈江,又南有槟榔江,自吐番界流合焉,东有安乐河,即小梁河,下流经云笼山下,曰云笼江,经司治北,析而西,合于槟榔江。又西北有南赕 (tan),元置,洪武中废。又西有雷弄、盏达等部。) 东北距布政司23程。” ☚ 甘肃平庆泾固化道 高雷阳道 ☛ 干崖宣抚司明清傣族土司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镇西路军民总管府,为金齿六路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为镇西府,永乐元年(1403),改为干崖长官司,以土酋曩欢为副长官,自此三年一贡,不绝于朝。正统六年(1441),升干崖副长官刀怕便为长官。九年(1444),升为宣抚司,治所在今云南盈江县东北旧城,与南甸、陇川两宣抚司合称“三宣”。以刀怕便为宣抚副使。十四年(1449),析干崖地置盏达副长官司。嘉靖三十九年(1560)干崖遭缅侵,宣抚刀怕举附于缅。万历(1573—1620)初,木邦宣慰使罕拔取干崖印付故宣抚刀怕举妻罕氏(罕拔妹)。万历十年(1582),陇川内奸岳风破干崖,夺罕氏印。翌年明将刘綎灭岳风,追印不得,干崖部众遂自相承代。移治今盈江县东北新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干崖仍授宣抚司。民国元年(1912),分设干崖、盏达弹压委员。五年(1916),改设行政委员,隶腾越道。二十一年(1932),改设盈江、莲山设治局,为云南第一殖边督办所辖。现为盈江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