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凡例 凡例 一、字头 (一)字头计5168个,其中包括: 1.《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的3500一级字(即常用字)及对应的繁体字、常见异体字; 2.构字能力较强的、或因本书辨析需要而收列的非常用字; 3.大陆现行规范与古籍、我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规范字形有差异的字。 (二)与字头对应的繁体字、常见异体字、有差异的古籍或台湾字形等,外加圆括号表示,如“贝(貝)、后(後)、减(減)、升(陞昇)、争(爭)”。 (三)有些字形差异成为系列,本书只在代表字之下辨析。如“吕”为大陆规范字形,“呂”为台湾规范字形,以其构成的“侣、铝、闾”则不列台湾字形,也不详加辨析;“争”为大陆规范字形,“爭”为台湾规范字形,以其构成的“挣、狰、睁”则不列台湾字形,也不详加辨析。 (四)有些字形差异比较细微,本书不列台湾字形,也不详加辨析。如“花、茶、蒂”的构字部件“艹”,大陆规范字形为一横两竖,三画;台湾规范字形为横中间断开,四画。“背、胖、腰”的构字部件“月”,大陆规范字形中间为两短横,台湾规范字形中间为一点一提。“房、扁、扇”的构字部件“户”,大陆规范字形起笔为点,台湾规范字形起笔为撇。 (五)根据字源分析的需要,列出甲骨文(简称甲文)、金文、《说文》籀文(简称籀文)、《说文》古文(简称古文)、《说文》小篆、隶书、草书等字形。有的字产生较晚,没有《说文》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字形,则不列。 甲骨文、金文选自有权威性的拓本,籀文、古文、小篆依据北宋校本《说文》汲古阁藏版,隶书采用北大方正字库的古隶,草书采用北大方正字库的黄草。有的字本应有隶书、草书,因北大方正字库字形不全,则未列。本书采用的隶书、草书字形是现代的印刷字形,仅供参考。 (六)标注大陆、台湾对汉字的分类和分级。《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一级字标作“★常”,其他规范字标作“★规”,繁体字标作“★繁”,异体字标作“★异”;台湾的常用字标作“◎常”,次常用字标作“◎次”,罕用字标作“◎罕”,异体字标作“◎异”。 二、注音 (一)字头用汉语拼音注音。其中多音字在释文中注音。 (二)一般不注异读。 (三)轻声不标调。 (四)行文中的生僻字加注读音。 三、字源及释义 (一)讲解造字方法、字义、异体字或字形整理情况、简化方法、简化类推规则、海峡两岸规范字形和读音的差异等。 (二)字义义项次序为: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三)本义的确定,依据《说文》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有分歧的学术见解,有的列出“一说”。 四、构词 (一)为帮助读者了解大陆现行用字与古籍、台湾用字之间的差异,正确转换,对于不易掌握的字,举出常见例词。 (二)例词,前边为大陆现行写法,后边括号中为古籍、台湾写法,不同的例词之间用符号“∣”隔开,不同的写法之间用符号“∕”隔开。例词根据需要或多或少,不求一致。 (三)例词一般先排本字在前的,次排本字在第二位、第三位的,最后排本字在末尾的;本字位置相同时按读音依次排列。 五、辨析 (一)对主要意符所表示的词义范畴作分类和说明。如: 火:以“火”作意符构成的形声字大多与火有关,有的表示与火有关的事物,如“炬、烟、煤”;有的表示与火有关的动作,如“烧、烤、煎”;有的表示与火有关的性状,如“灼、热、烂”。 (二)对常用音符所表示的读音作归纳和说明。如: 安:以“安”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ān:氨、鞍∣ǎn:铵∣àn:按、案、胺∣yàn:晏。 本:以“本”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声母为b,但韵母不同。běn:苯∣bèn:笨∣bō:钵。 (三)对同源字音近义通现象予以提示。如: 滋∕字∕子 “滋”的本义为生长、增长,“字”的本义为生子,“子”的本义为子女,这三个字音义相同或相近,是同源字。 (四)分析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字之间的异同。如: 籽∕子:“籽”是“子”的分化字,使用范围较窄,只用于植物的种子义,如“籽粒、菜籽、花籽、棉籽、籽棉”。 度∕渡:这两个字都有经过义,先秦时代和汉代用于渡水义本作“渡”,有时也作“度”,后来这两个字很少再混用。现在这两个字的区别在于:“度”一般用于时间,如“度蜜月、度假村、欢度春节、度日如年、光阴虚度”等;“渡”一般用于空间,如“渡江、四渡赤水、过渡地带”等。“渡过难关”的难关指难以通过的关口,比喻不易克服的困难,属于空间,不能用“度”。“渡过困难时期”“过渡时期”里的“渡过”和“过渡”是比喻用法,指由此及彼,故用“渡”。 (五)对异形词整理情况予以说明。如: 分(fèn)∕份:过去“分”与“份”常通用,“辈分、本分、成分、过分、分量、分内、分外、分子”也作“辈份、本份、成份、过份、份量、份内、份外、份子”,现在的推荐写法是前者。 (六)对简化字与繁体字,正体字与异体字,大陆规范字形与古籍或台湾字形的差异,海峡两岸规范读音的差异等予以提示。如: “后”与“後”不是等义简繁字。 “乃”与“迺”“廼”不是等义异体字。 “兒”读ní时不简作“儿”。 在台湾,“户”的起笔是撇,不是点。 在台湾,“鬼”10画,中间是一短竖、一撇,不是一长撇。 “癌”旧读yán,与“炎”同音。因“肝癌”“癌症”与“肝炎”“炎症”同音,容易混淆,后把“癌”改读为ái。 作,用于“作料”,大陆读zuò,台湾读zuó。 六、条目排序及检索 (一)字条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二)多音字一般按本义或与本义关系最密切的读音排列。如“阿”本义读ē,假借义读ā,则排在ē音之处。 (三)书后列有《字头笔画索引》。 七、附录 为了增加读者的汉字、汉语文化知识,给阅读本书提供方便,书后附有《新旧字形对照举例》、《汉字生僻部件读音表》和《名词术语简释》,对某些新旧字形对照比较,对生僻的汉字部件注出读音,对有关的基础名词术语作了简要的解释。 八、本书的主要依据 1.《手头字第一期字汇》,上海手头字推行会1935年制定(简称《手头字》) 2.《第一批简体字表》,民国政府教育部1935年颁布(简称《简体字表》) 3.《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年联合发布(简称《异体字表》) 4.《简化字总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64年编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修订发布(简称《简化字表》) 5.《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联合发布 6.《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9年发表 7.《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台湾教育部门1994年编印 8.《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台湾教育部门1994年编印 |
☚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 常用汉字源流字典︱前言 ☛ 0001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