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庄寺庙的庄田。其来源:一、皇室的赐田;二、王公、贵族、百官的布施;三、均田制下的授田;四、对百姓田地的侵夺兼并。管理庄田的僧人是知墅、知庄。庄田一般租佃给农民耕种,寺院收取地租,也有少数土地,特别是园圃由下级僧徒和寺院的常住奴婢经营。由于唐廷对佛教的提倡和僧尼享有免课役的特权,寺院得以兼并大量土地,和封建政府发生矛盾,唐玄宗时,屡下诏书,把僧尼和寺院土地限制在一定数额。安史之乱后,寺院经济迅速发展,僧徒猥滥,常住庄田极端扩展,武宗会昌时寺院与政府的冲突加剧,因此有“灭佛”之举。拆除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千人,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武宗以后寺院庄田又有恢复。道教寺观亦有庄田,由监斋管理。亦称常住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