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帷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巾幘帽 > 帷帽 帷帽 wéimào 亦作“帷冒”。亦稱“面帽”。於帽緣四周垂掛網紗以障風塵的帽子,同時亦有掩蔽面目的作用。由羃䍦及氊笠結合而成,但有發展變化。《新唐書·車服志》:“初,婦人施羃䍦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冒,施裙及頸,坐檐以代乘車。”宋·郭若虚《圖畫見聞志·論衣冠異制》:“至如閻立本圖昭君妃虜,戴帷帽以據鞍。”注:“帷帽,如今之席帽,周回垂網也。”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二:“婦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羅障蔽半身,俗謂之蓋頭,蓋唐帷帽之制也。”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帷帽》:“《唐·車服志》曰:‘帷帽創於隋代,永徽中始用之,施裙及頸。’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紗若青,全幅連綴於油帽或氈笠之前,以障風塵,爲遠行之服,蓋本此。又有面衣,前後全用紫羅爲幅下垂,雜他色爲四帶,垂於背,爲女子遠行、乘馬之用,亦曰面帽。” 帷帽wéimào周围垂网的帽子。隋代创制,唐时妇女通用,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武德贞观之代,宫人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著羃䍠……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为浅露。”《旧唐书·舆服志》:“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至如阎立本图《昭君妃虏》戴帷帽以据鞍……殊不知帷帽创从隋代。”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施裙及颈。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盖本此。” 帷帽(明王圻《三才图会》) 帷帽 帷帽四周帽檐下有网子的帽子。一说源于吐火罗的长裙帽。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载,阎立本画的王昭君,即“戴帷帽以据鞍”。《旧唐书·舆服志》:“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虽敕令禁止,旋又仍旧。“递相仿效,浸成风俗”。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唐人《明皇幸蜀图》中有戴帷帽骑马的妇女。高高的圆椎帽顶,圆帽檐下垂着纱,披于肩背,仅露面部于外。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的一具骑马女俑所戴帷帽,与之大同小异。此帽流行约60年,开元初又为胡帽取而代之。 ☚ 羃䍠 胡帽 ☛ 帷帽 帷帽又称“席帽”。唐代妇女骑马外出所用帽子。由羃䍦演变而来。形制为“施裙到颈,渐为浅露”(《旧唐书·舆服志》),也就是一种高顶阔檐的笠帽,四周或前后或左右施网 (称为“裙”)垂颈肩间,用作遮掩妇人脸面和抵御风沙。始于隋,盛于唐永徽 (650~655年) 至开元 (713~741年) 间。制帷帽的面料多是半透明的纱绢等。其后又有改制,如去掉面前的网纱,只用一块黑色的帛巾裹住头的两侧等等,使面部袒露于外。宋代也有戴帷帽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妇女乘骑者,便有着此帽的形象。 帷帽 ☚ 花冠 冠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