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针灸治法
带下,是指妇女从阴道内流出的一种异常粘性液体。多因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所致,也有因感受湿毒而引起的,可分脾虚、肾虚、湿毒三种证型。本病包括现代的阴道炎、宫颈炎和盆腔炎等。
通治法 多以健脾、益肾、利湿为主。常用任脉、督脉、足三阴、足阳明和足太阳等经穴,如命门、肾俞、白环俞、关元、带脉、中极、气海、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行间、隐白等,每次3~5穴。以毫针刺行平针法,虚寒者配合灸法,湿热者一般不灸。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脾虚 带下色白或淡黄,绵绵不断,质粘而稠,无臭气,面色萎黄,四肢倦怠,纳少便溏,两足跗肿,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升阳利湿。选任脉、带脉和足太阳等经穴为主,如脾俞、白环俞、天枢、关元、气海、带脉、三阴交,足三里等,每次3~5穴。用毫针刺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肾虚 白带清冷,量多,质稀薄,淋漓不绝,尿频清长,腰痠楚,少腹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治宜温肾培元,固涩止带。选任脉、督脉、带脉等经穴及肾的俞募穴为主,如肾俞、白环俞、气海、中极或命门、关元、京门、三阴交等。用毫针刺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湿毒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夹血液,有稀臭气,阴中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带。选任脉、带脉和足三阴等经穴,如中极、带脉、血海、三阴交、中封或归来、阴陵泉、照海、行间等。用毫针刺行泻法,一般不灸。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皮肤针法 常选腰部、骶部、下腹部、腹沟或气海、关元、肝俞、脾俞、肾俞、八髎穴区。用中强度刺激,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腧穴注射法 常选气海、关元、中极、血海、蠡沟和三阴交等穴,每次2~3穴。用5%当归液,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