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帛Bó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初见於《姓苑》,归入声部。其源不一:
❶《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云: “纪大夫裂𦈡字子帛, 其后以王父字为氏。”
❷《姓氏词典》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注云:“系春秋时宋国帛产的后代。”
❸又云: “西域姓。十六国时有龟兹(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国王帛纯,帛震。”
汉代有帛敞,五威将军; 又有帛竟,渔浦侯; 三国时吴有帛和,道士;晋代有帛道猷。(按: 《姓氏词典》例作“帛道佺”。)

帛bó

絲織物的總稱。張衡《東京賦》:“璧羔皮帛之贄既奠。”

读音b·o(ˊ),为o韵目,属e—o—uo韵部。傍陌切,入,陌韵。
❶丝织品的统称。
❷姓。东汉有帛意。

上一条: 下一条:
ㄅㄛˊ3452孝巾。客话。福建明溪〖〗。裹脚布。闽语。福建厦门〖〗。

帛bó

丝织品的统称
 △ 布~|~书|玉~。

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画~书丨布~丨缣(jian)~丨财~丨玉~丨竹~丨布~菽(shu)粟。

帛bó

❶ 丝织品的总称:玉帛|布帛|帛书。
❷ 姓。

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 谁知薛蝌又送了巾扇香~四色寿礼与宝玉,宝玉于是过去陪他吃面。(六二·1455)

束帛之屬。《論語·陽貨》:“子曰: 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 鄭玄注:“帛,束帛之屬也。” (《玉函山房輯佚書》)

古代名物 > 紡績類 > 製品部 > 布帛 > 帛
帛  bó

繒、綢等絲織物之總稱。《急就篇》卷二:“綈、絡、縑、練、素、帛、蟬。”顔師古注:“帛,總言諸繒也。”《説文·帛部》:“帛,繒也。”段玉裁注:“《糸部》曰:‘繒,帛也。’《聘禮》、《大宗伯》注皆云:‘帛,今之璧色繒也。’”徐灝箋:“帛者,縑素之通名。璧色,白色也,故从白。引申爲雜色繒之稱。”《孟子·梁惠王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唐·韓愈《贈張徐州莫辭酒》詩:“請看工女機上帛,半作軍人旗上紅。”宋·陸游《歲暮感懷》詩之十:“富豪役千奴,貧老無寸帛。”

帛bó

〖名词〗
丝织品的总称,或指丝织品制成的衣物(7)。《曹刿论战》:牺牲玉帛。——祭神用的牛羊、圭璧和帛。《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宫殿的瓦缝参差不齐,比全身丝绸衣服的丝缕还要多。《方山子传》:岁得帛千匹。——每年可以收取上千匹丝织品。

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曹刿论战》:“牺牲玉~,弗敢加也,必以信。”《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矣。”

*bo

B2AF
丝织品的总称:~画/布~/竹~。

丝织物

丝织物

丝 良功 茧物
丝织品和毛织品:锦罽
泛指丝织物:绸缎 绫罗
丝织物的总称:帛(布~) 缯 绸
古时束发之帛:縰 纚
细缯:綮 致 阿
厚绸子:
质地较厚、一面平滑有光泽的丝织品:缎(缎子)
像缎子而比缎子薄的丝织品:绫(绫子)
书册或字画卷轴卷头上贴的绫:锦贉
绫罗的美称:香罗
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织品的总称:丝绸
丝绸之统称:缯帛
缯帛的残余:
结彩用的各色丝绸:彩绸
粗制的丝织品:粗缯 粗帛
题上诗的丝织品:诗绢 诗绫
比绸稀而轻薄的丝织品:纺(杭~;小~)
一种平纹丝织品:纺绸
粗糙的丝织物:大练
无花纹的丝织品:缦缯
无文彩的丝织品:缦帛
无文彩的缯帛:
有文采的丝织品:绮(罗~;纨~)
有花纹的纺织品:
表面有花纹的丝织品:葛(~巾;毛~)
织出绉纹的丝织物:绉(绉纱)
一种织出皱纹的丝织品:线绉
绉纱一类的丝织品:
白色的绉纱:霜縠
薄的生丝织品:
很细的丝织品:
厚密有光泽的丝织品:缎(缎子;软~;素~;羽~;紬~)

另见:纺织 丝 棉麻

☚ 丝织物   锦 ☛

帛bó

傍陌切,入陌。丝织品的总称。《孟子·梁惠王》:“五十者可以衣~矣。”

〖帛〗 粵 baak6〔白〕普 bó

絲織品。許慎《說文解字》:「〜,繒也。」(繒【粵 zang1〔爭〕普zēng】:絲織品總稱。)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犧牲玉〜,弗敢加也,必以信。」

帛Bo

丝织物的总称,战国时代之前称丝织物为帛。秦汉以后称为缯。通常所说的布帛是丝、麻、棉等织物的总称。

☚ 锦   缎 ☛

战国以前对丝织物的统称。《说文》:“帛,缯也”。秦汉以后又称“缯”。

帛bó

丝织品的总称。如:布帛。

帛bó

《本草纲目》服器部第38卷帛(124)。药名。
【功用主治】
❶《本草纲目》:“绯帛:烧研,傅初生儿脐未落时肿痛,又疗恶疮疗肿,诸疮有根者,入膏用为上。仍以掌大一片,同露蜂房、棘刺钩、烂草节、乱发等分烧研,空腹服,饮下方寸匕。”
❷《本草拾遗》:绯帛:“主坠马及一切筋骨损。”
❸王好古:绯帛:“烧研,疗血崩,金疮出血,白驳风。”
❹五色帛,《本草拾遗》:“主盗汗,拭于讫,弃道头。”
【用法用量】烧研。

帛bó

❶ [书] (丝织物的总称) silks: ~ 画 painting on silk;~ 书 (ancient) book copied on silk;
玉 ~ jades and silks;
布 ~ cottons and silks
❷ (姓氏) a surname: ~ 意 Bo Yi

帛bó


❷布菽粟|金珠玉|衣食肉|竹之功

❹功垂竹|名书竹|声如裂|衣不重

縑素之通稱。縑為絹織物,亦謂“綢”。除作衣物外,戰國時代多用以記録、文書、尺牘諸方面。《史記·孝文本紀》曰:“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於萬世,永永無窮。”注云: “古代無紙,故書於竹帛。”《後漢書·鄧禹傳》有 “名垂竹帛”之目。竹帛行世甚早,在紙尚未問世時有萬般用處。
帛書實物有一九三○年出土之 “楚帛書”,為戰國時代故物,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之“馬王堆帛書”,為公元前一百五十八年之迹物。據此,除展示古代竹帛實物外,且為研究書體遞變重要之資。自紙問世後,竹帛用途多被取代,而僅見於書畫等。古之竹帛書畫存世不多,東晉顧愷之 〈女史箴圖〉為一珍貴遺物,或疑非真筆。東晉王獻之帛書 〈鴨頭丸帖〉亦有疑為唐模本者。明末清初之帛書遺物較多。今世鮮見以帛作書畫者,既昂貴,且難呈墨色之美也。著名帛為鵝溪絹,産於四川監亭縣鵝溪一帶,唐時為貢品,宋時用作書畫,為世所重。蘇軾有詩云:“為愛鵝溪白蘭光,掃殘鷄矩紫毫芒。”下句指兔毫所製“鷄矩筆”。
絖為絹織物,日本常用於書畫,亦稱光綾子、滑綾子。薄而滑,富光澤。用於書畫者稱“絖本”。顔真卿 〈自書告身〉 即為一例。

帛(bó)

,缯也。从巾,白声。凡帛之属皆从帛。”(旁陌切)
徐锴《系传》:“当言白亦声,脱亦字也。”
甲骨文作,金文作,均从白,从巾,构意为素缯。战国信阳楚简作,郭店楚简作。缯、帛在《说文》中互训。段玉裁注:“《聘礼》、《大宗伯》注皆云:‘帛,今之璧色缯也。’”徐灏《注笺》:“帛者,缣素之通名。璧色,白色也,故从白。引申为杂色缯之称。”金文中“帛”有两种用法。一指丝织品,如九年卫鼎:“舍矩姜帛三两。”二通“白”,如九年卫鼎:“(舍)朏帛(白)金一反(钣)。”[1]
帛部只有一个属字“锦”,云:“襄邑织文。从帛,金声。”

帛bó

8画 白部 丝织品的总称: ~画|布~|财~。

帛()


甲骨文合集36842,殷
癸酉卜,在帛,貞王步[于]樹[亡]災。

舍父鼎,殷周金文集成2629,西周早期
辛宫易(賜)舍父帛金。

九年衛鼎,殷周金文集成2831,西周中期
𣍧(朏)帛。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8,西周晚期
(賓)章(璋)帛束。

鐘, 殷周金文集成196, 春秋
不帛不()。

魚鼎匕,殷周金文集成980,戰國
命帛命入。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魯邦大旱2,戰國
女(如)母(毋)㤅(愛)珪璧(幣)帛於山川。
按: 巾上加飾筆點。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20,戰國
(幣)帛之不可去也, 民眚(性)古(固)肰(然)。
按: 从巿。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22,戰國至秦
緹覆(複)衣, 帛裏莽緣領(袖),及履。

居延新簡EPW.14,西漢
……書帛書。

元信墓誌,北魏
旗弓以待賢,蒲帛以邀德。

明俊墓誌,唐
乃以庫帛十萬兩。
《説文》: “帛,繒也。从巾白聲。凡帛之屬皆从帛。”

☚ 帛部   錦 ☛

帛★规◎常


bó表意,从巾从白,本义表示白色的丝织物,引申为丝织物的总称。

(bó)

从巾,白聲。
【按】帛,《説文》:“繒也。”指絲織品的總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