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帖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帖经 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主考官择选经文一页,遮盖住两边,中间只开一行用纸贴住三字,令被试者读写出来。明经,明法、明字、明算、进士各科的考试经书,多用此方法。 帖经明经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中,均有帖经的项目。其法是将一段经文的前、后行贴没,只留出中间一行;然后“裁纸为帖”,再把行中三字贴没,让举子填写。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科舉部 > 其他 > 帖經 帖經 tiějīng 亦稱“帖試”、“試帖”、“帖文”。唐代科舉進士,明經考試方法之一。類似今之默寫與填空。《舊唐書·良吏下·楊瑒傳》:“竊見今之舉明經者,主司不詳其述作之意,曲求其文句之難,每至帖試,必取年頭月日,孤經絶句……臣望請自今已後,考試者盡帖平文,以存大典。”《新唐書·選舉志上》:“凡進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爲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爲乙第。”又“[永隆二年]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文獻通考·選舉考二》:“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隨時增損,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爲通。” 帖经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明经、进士及弘文、崇文生结业考试皆须帖经。宋人又称“填帖”。其方法是将所习经书前后两边盖住,仅露出中间一行(唐玄宗天宝后改为三行),裁纸为帖,帖其三字,随时增减,要求举人填写被帖之字,十帖得四或得五、得六者为通。有时主试官有意刁难,或帖孤章绝句,或帖类似易混难句,甚至上抵其注,下只余一二字,称为“倒拔”。唐进士科举人可以作诗代替帖经;宋进士科举人可撰文一篇或赋一篇代替帖经,故称“赎帖”。熙宁四年(1071),罢明经、诸科,进士科亦罢试帖经,而改试经书大义。 帖经 帖经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代明经、进士及弘文、崇文生结业考试皆须帖经。宋人又称其为“填帖”。其方法是将所习经书前后两边盖住,仅露出中间一行(唐玄宗天宝后改为三行),裁纸为帖,帖其三字,随时增减,要求举人填写被帖之字,十帖得四或得五、得六者为通。和现代的“填空题”十分相似。唐代进士科举人可以作诗代替帖经; 宋代进士科举人可撰文或赋一篇代替帖经,故称“赎帖”。熙宁四年(1071年),罢明经、诸科,进士科亦罢试帖经,而改试经书大义。 ☚ 程文 帖括 ☛ 帖经唐宋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主考者任择经书一页,掩盖其左右两边,中间只开一行,又裁纸帖盖数字,令应试者写读出来。后来,考生为应付考试,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熟读,叫“帖括”。 帖经唐代科学举考试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明经科。其具体作法是,把经书前后文字掩盖,唯留其中一行,然后再用纸任意帖住其中的几个字,使应试人读出被帖的字。 帖经科举考试方法之一。其法是将经书任选一页,把左右两边蒙住,中间只开一行,再令考生填写。唐代始以此法试士,后因应试者众,所帖愈难,於是应试的士人,将难记之经,总括编为歌诀,熟诵以便记忆,称为帖括。唐时帖经被落,许以诗赎,称为赎帖,至宋代,进士科应试者可撰文或赋一篇代替帖经也称为“赎帖”。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罢明经科, 进士科亦罢诗帖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