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鲁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鲁特中国清朝史籍对今苏联吉尔吉斯的称谓。参见“吉尔吉斯”。 布鲁特❶部落名。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分东西两部。东布鲁特游牧于乌什、阿克苏西北,伊犁西南,有五部落。西布鲁特游牧于喀什噶尔北部、西部,叶尔羌西南部。有十五部落。清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臣属清朝。各部头目均由总理回疆事务大臣奏放翎顶七品至二品不等。 布鲁特古族名。准噶尔语音译,意为“高山居民”、“高原人”。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谓。最初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秦汉时称为坚昆或隔昆,隋唐时称契骨、纥骨,黠戛斯,元明时亦称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思,主要活动地区已从叶尼塞河上游逐渐转移至西部天山地区。清初被称为布鲁特,分东、西两部:天山以北称为东布鲁特, 天山以南称为西布鲁特。曾受近邻准噶尔部的侵扰或统治达七十年之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军最后平定准噶尔,东布鲁特附清:西布鲁特于协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之乱后, 大部归附清朝, 小部分则随清军东迁到黑龙江一带。 布鲁特 布鲁特族名。厄鲁特蒙古对柯尔克孜人的称谓,后清政府沿用其说,其语意并未完全搞清,有说“高山居民”意。清代柯尔克孜基本上分布在天山南北广大区域。居天山北为东布鲁特,居天山南为西布鲁特。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清军追击准噶尔部头目阿睦尔撒纳至柯尔克孜地区时,东布鲁特的萨雅克、萨尔巴噶什等部落先后归顺了清朝。秋季,清朝军队在平定南疆伊斯兰教头目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西布鲁特各部协助清军作战,并为清军作向导追叛兵。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秋,叛乱平定后,西布鲁特额德格纳部落头人阿济比代表西布鲁特15个部落上书清朝请求归顺。至此,浩罕以东、伊犁西南、喀什噶尔西北、伊塞克湖周围、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一带的布鲁特各部全部属于清朝管辖。 ☚ 乞儿吉思 哈拉奇起义 ☛ 布鲁特清代汉籍文献对柯尔克孜族之称呼。原文来自托忒语,意谓高山居民。有东、西两支。分布于新疆伊犁至阿克苏、乌什山地间的,称东布鲁特。有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萨拉巴噶什等5部(或称5鄂拓克)。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定边左副将军兆惠领兵追击准噶尔宰桑哈萨克锡拉至其地,其首领图鲁拜表示愿率所部归附,受召入觐,乾隆帝宴之于避暑山庄万树园。分布于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卡伦外之崇巴噶什、希布察克、额得格讷等十五部(又称十五鄂拓克),称西布鲁特。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后,亦相率附清。其首领称“比”。清朝政府据其归附先后、忠诚程度和效力情况,分别授予各部首领以二至七品顶戴。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少量农业。每岁俱遣人向清朝献马匹,并不时派人到伊犁、乌什、喀什噶尔等地贸易。最喜内地出产之茶叶、瓷器、绸缎、布疋、烟、酒等物。近伊犁者,每隔一年由伊犁将军遣领队大臣率众前往巡查一次。常年稽察,则由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专辖。19世纪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窜犯新疆时,与新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谱写了许多动人的爱国诗篇。同治二年(1863),沙俄军队侵入纳林河流域时,当地布鲁特人在鄂斯满等领导下,曾于松库勒(今桑乔耳湖)予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光绪二年(1876),居于阿赖山区的西部各部落,在阿卜都拉伯克领导下,消灭了大量入侵俄军。三年,清军击败阿古柏收复阿克苏后,阿合奇县和阿图什县布鲁特人,立刻组织起义,协助清军消灭阿古柏残余势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