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朗文化国际主义的挽歌(纪念创办协和医学院的美国人布朗) (美)弗兰克·宁科维奇 教育史季刊1986年26卷2期 布朗布朗语音译。部分布朗族的自称。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布朗山、西定、八达等地。历史上曾有“濮”、“扑子蛮”等称呼。人数较多。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以西, 今西双版纳一带。保留一定程度的原始公社残余, 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较早地受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的统治,社会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等受其影响较多,但仍保持较浓厚的民族特点。 布朗 布朗1773~1858BulangR.Brown英国植物学家。1795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801~1805年以博物学家身份随探险船“调查者”(Investigator)号远航澳大利亚,采得植物标本近4000种。1806~1822年他任伦敦林奈学会秘书,1810~1820年兼任英国著名博物学家班克斯(J.Banks)的图书管理员。班克斯死后他转到大英博物馆工作,1827年他成为该馆的植物部主任,直到1858年去世。 ☚ 拉马克 贝尔 ☛ 布朗 布朗1773. 12.21~1858.6.10BulangRobert Brown英国植物学家。生于苏格兰的曼尔罗斯,就学于马尔斯柯尔学院和爱丁堡大学。1801~1805年,作为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沿岸进行考察,研究植物。曾担任林奈学会图书馆馆员。大英博物馆馆长。1827年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越活跃。开始他怀疑是因为花粉有生命才出现这种运动,于是他将花粉浸在酒精中杀死,干燥后再作实验,得到同样的结果。他又将玻璃碎片碾成细粉,放在水中作同样的实验,仍观察到这种运动。于是他否定了这种运动是由于植物花粉有生命造成的。虽然他当时不能解释这种运动的原因,但是他把实验经过、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发表在他1828年出版的《植物花粉的显微镜观察》一书中,为后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靠依据。布朗逝世后,随着分子运动论的发展,人们才弄明白这种微小颗粒的奇妙运动是由于作热运动的水分子从四面八方进行不平衡的碰撞所引起的,因此这种运动成为原子—分子学说,分子运动论的重要实验基础。布朗是第一个间接观察到分子运动的人,为纪念他对科学的贡献,人们把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在布朗工作的基础上,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发表的题为《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论文中,首先得出了关于布朗运动的完整的理论,在同一时期波兰物理学家马 ·冯·斯莫卢霍夫斯基也对布朗运动作了理论上的研究,让·佩兰、塞·斯维德伯完成了实验验证工作,使分子运动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他们和布朗一起,对分子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 托马斯·杨 安培 ☛ 布朗1773—1858Bobert Brown英国植物学家。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发现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微小粒子所作的无规则运动。参见“布朗运动”。 布朗1918~1978美国前空军参谋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布朗 布朗1810~1880S. R. Brown美国公理会教士。出生于美国康涅狄克州。幼年接受基督教洗礼。1839年受广州和澳门马礼逊教育会聘请到中国办学。同年2月偕夫人抵广州,一个月后到达澳门,一面学习中文,一面创办学堂。是年11月4日,他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正式开学,此为澳门的第一所西式学堂。教师仅有布朗夫妇,第一批学生共6人,全是穷苦人家子弟。1842年11月 1 日,学堂迁至香港,学生增至40余人。1846年9月 30日,布朗因妻子生病,请假回美国治疗,临行带容闳、黄宽、黄胜3人赴美深造,使他们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留美学生。1850年帮助容闳争取到佐治亚州一妇女组织的资助,考入耶鲁大学。1861年10月,到上海参加裨治文葬礼。1880年6月在美国病故。 ☚ 布加路 布渣 ☛ 布朗 布朗1778—1820Thomas Brown苏格兰哲学家,苏格兰学派的代表。生于科克马布里克。先学习法律,后改学医学,1803年获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10年任道德哲学副教授。对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 (1) 以“提示”(suggestion)一词代替联想的概念,提示就是由此及彼,互相引起。提示分为两种: 一种是简单的提示,一种是关系提示。(2) 提出心理化学的思想,指出化学是研究同时联想问题的一个指南或范例,心理化合物不是观念元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质特点的复杂现象。(3) 提出九条联想的副律。即持久、生动、频率、新近、迭代、体质差异、情绪状态、生理状态和思维习惯。主要著作有《人的心灵哲学》(1820年)。 ☚ 赫尔巴特 马戎第 ☛ 布朗 布朗1925—1997Roger William Brown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的先驱。生于底特律。1952年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后任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讲师。1957年任教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并升为教授。1962年返回哈佛大学,开始对儿童语言发展的长期研究。力图将语言学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为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972年当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词语和事物》(1952年)、《社会心理学》(1965年)、《心理语言学》(1970年)、《最初的语言: 早期阶段》(1973年)、《心理学》(与赫恩斯坦合著,1977年)。 ☚ 伯莱因 科尔伯格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