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努艾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努艾尔 布努艾尔1900—Bunuel,Luis西班牙电影导演,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电影大师。生于下艾拉贡省的卡朗达村。大学时期曾先后攻读农艺学、昆虫学和文学史、哲学史。1925年与其友、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同赴巴黎。后定居法国。在20年代巴黎的先锋派运动潮流中,深受超现实主义吸引,并作为法国著名的先锋派导演让·爱浦斯坦的助手投身电影界。1928年与达利合作拍摄《一条安达鲁狗》,引起轰动。影片表现出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深深地打上了超现实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的烙印。1932年拍摄第一部长片《黄金时代》,影片以超现实主义为基调,充满幻想、梦境与隐喻内容,是对性欲与爱情的一次弗洛依德主义的分析。艺术处理上运用象征、省略的影像及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表现人的幻想世界,并不断探索幻想与现实的交互作用。这两部早期影片始终属于电影史上佳作之列,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与那些倡导纯电影与抽象电影,借电影影象满足自己的理性狂热,醉心于畸变镜头或古怪视角的大部分先锋派不同,《一条安达鲁狗》与《黄金时代》表现了超现实主义惊人而狂放的想象力。影片以一种非人的影像风格完成了一种银幕施虐行为,表达了世纪末的绝望,新世纪的预警,使电影艺术呈现出不羁而超凡的社会挑战姿态。1932年拍摄短片《无粮的土地》,纪录了一系列令人震惊和恐惧的控诉性画面,富于社会价值。后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和西班牙战事而沉寂了14年(其间,1936年至1939年领导西班牙共和国电影处,1942年至1945年避居美国)。1946年重返影坛,并举家移居墨西哥。曾用商业上成功的影片《伟大的流浪》(1949)赚的钱,拍摄了一部体现个人风格的影片《青年和受诅咒的人》(1950)。50年代末至60年代间拍摄的宗教三部曲《纳萨林》(1958)、《维里迪安娜》(1961)、《沙漠中的西蒙》(1965)及寓言体影片《毁灭的天使》(1962)标志其创作历程中的一个新阶段,再次显露了布努艾尔真正的创作才华,使他再次置身于作者电影的大师之列。这些影片构成不可复现的布努艾尔世界,以典型的布努艾尔风格,呈现出奇诡、辛辣、痛楚而怪诞的社会图景,以古希腊悲剧式的宿命力量与无言的悲悯展示人物的悲惨命运,宣告了旧人道主义与传统电影叙事的破产。此后的重要作品有《被遗忘的人们》(1950),女性三部曲《女仆日记》(1964)、《白日美人》(1967)、《特丽丝丹娜》(1970),《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1972),《欲望的隐晦目的》(1977)等。布努艾尔是一位艺术生命力极强、伟大而多产的电影作家,他的世界是一个反叛的、不妥协的世界,其间充满了灵魂的不羁、困惑、绝望与挣扎。有人曾以其自传的一句话概括了布努艾尔风格:“感谢上帝,我是个无神论者。” ☚ 阿仑·雷乃 伯格曼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