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布依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布依族Buyi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254.8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安顺、兴义地区的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部分散居在贵阳市郊区和黔东南地区。布依族成片聚居,同时又和汉、苗、瑶、彝、水等民族杂居。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族舞蹈多源自生产。布依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有赛马、耍狮、划竹排比赛、荡秋千、花棍舞、丢花包、玩山、打格螺等。 布依族bùyī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布依族bùyī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1990年有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还有少部分居住在四川、云南等地。使用的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无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经1981年和1985年两次修订后逐渐完善。无统一的民族宗教,近代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林业也较发达,布依族地区的传统腊染工艺,闻名国内外。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在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政治、经济、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国家在布依族聚居的贵州省先后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一些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少数民族,四川世居民族之一。人口7320人 (1990年)。自称 “布越”。分布在凉山州的宁南、会东、普格、木里等县,与汉、彝、傈僳等民族杂居。多数是清嘉庆年间起义军失败后从贵州大批逃往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定居的。迁川后通汉语,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多行鸡卜。以农业经济为主,擅种稻、饲养水牛和黄牛,喜腌酸食。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依”、“布雅依”、“布约依”、“布育依”、“布那”、“布侬”、“布曼”,他称“仲家”、“夷家”、“水家”、“水户”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此名。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二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贵阳市郊区、六盘水、紫节、遵义、黔东南及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也有少量散居。有自己的语言,解放后创制了文字。经济以稻作农业为主,辅以家畜家禽的饲养和纺纱织布、蜡染刺绣等手工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食米饭,嗜饮酒,好喝茶,喜吃狗肉和酸辣菜肴。服饰各地不尽相同,男子多穿短衣长裤,用青色或花格头巾缠头,妇女多穿短衣长裤或蜡染百褶长裙,缠青色头巾或戴印花头帕。住房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也有少量平房,关岭、镇宁等地的石板房风格尤为独特。节日众多,除与汉族相同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外,还有本民族特有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牛王节、吃新节等。多信奉原始宗教,敬鬼神、崇祖先,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民间工艺绚丽多姿,尤以安顺地区的蜡染工艺和荔波的土花布最负盛名。 布依族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亦有分布。2,120,469人(1982年)。与壮、侗、傣等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统称为*蛮僚、*俚僚、*八番。元、明、清称*仲家。1953年起统称布依族。解放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手工业为农民家庭副业。历史上布依族人民曾多次进行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如南笼起义、上司起义等。操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1956年曾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多行*鸡卜,近代部分人信天主教。主要从事农业,擅种稻,饲养水牛和黄牛,喜腌酸食。有*不落夫家的习俗。蜡染工艺著称。过去多住*干栏式楼房。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成立两个自治州和三个自治县。民族节日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2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贵阳2地市。黔东南、铜仁、遵义、毕节、六盘水等5自治州、地区也有分布。人口为2971460(2000),其中男1530887人,女1440573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83人,大学本科9940人,大学专科25336人,中专65910人,高中62140人,初中531914人,小学1327681人,扫盲班64535人,未上过学533289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145986人,采掘业622人,制造业6203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49人,建筑业881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57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124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143人,金融、保险业290人,房地产业65人,社会服务业101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758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2994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4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2548人,其他行业97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042人,专业技术人员4655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083人,商业、服务业人员4268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14588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8227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53人。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沿用汉文。1956年,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自称“布依”、“布仲”、“布饶”、“布曼”等。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布依族。布依族的节日,除过大年(春节)、端阳、中秋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农业以水稻为主,林业也较发达,是中国重要的林区之一。 布依族 033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2545059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黔西南及贵阳市等地。有本民族语言,多兼通汉语文。1956年曾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渊源于古代百越。历史上曾有过青仲、仲家、布仲、布依等称谓。主要从事农业,蜡染工艺著称于世。妇女有不落夫家的习俗。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多行鸡卜。近代以来,也有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 壮族 朝鲜族 ☛ 布依族 布依族Buyizu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及贵阳市郊区等地。现有人口254万人(1990年)。自称“布依”或“布越”,部分人自称“布侬”、“布曼”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由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发展而成,与壮族具有同源的关系。使用布依语,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原无本民族文字,1956年创建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布依文。布依族服饰洁净淡雅、庄重大方。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都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蜡染百褶长裙。节日时还佩戴各种银质首饰。布依族聚居区山川秀丽。贵阳市郊花溪天然如画,有“贵州高原的明珠”之美称。镇宁黄果树瀑布声如奔雷,闻名世界。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或建于河谷平坝上。富有地区特点的“干栏”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圈牲畜和存放柴草。布依族文化艺术丰富多采,以民歌最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上还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婚丧嫁娶和节日,歌声昼夜不停。戏曲以地戏和花灯著称,情节生动、优美。布依族舞蹈动作协调,矫健轻捷。工艺美术以蜡染素负盛名,色调纯朴,图案美观。荔波竹席和平塘斗笠等编织品也较著名。布依族节日“四月八”又称“牛王节”,在这一天须蒸糯米祭祖和给牛吃,并让牛休耕一天。“六月六”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人们赋予它各种神话传说。 ☚ 壮族 白族 ☛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聚居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与贵阳市。人口2120469人(1982年)。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通用汉文。源于古代百越。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盛行祖先崇拜。男子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包蓝或白底蓝格子头巾。妇女系绣花围腰,配蜡染百褶长裙。传统节日有“四月八”、“六月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民族自治,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 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亦有分布。2,120,469人(1982年)。由古代北越的一支发展而来。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统称为蛮僚、俚僚、八番。元、明、清称仲家。1953年起统称布依族。使用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1956年曾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近代部分人信天主教,大部分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解放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为农民家庭副业。目前主要从事农业,擅种稻,饲养水牛和黄牛。喜腌酸食,妇女善纺织、蜡染。有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后实现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成立2个自治州和3个自治县。民族节日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 ☚ 布吉族 布朗族 ☛ 布依族bu yi zuBouyei nationality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仲家”、“夷族”。自称“布越”、“布那”、“布曼”、“布侬”、“布僚”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西南部镇宁、紫云、关岭、平坝、清镇等地,贵阳郊区亦有分布。其地气候温和,多溶岩分布,景色秀丽,驰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和享有“贵州高原之花”美称的花溪,即在其区。特产甘蔗、木棉、桐油、茨藜、娃娃鱼(大鲵)等。有2545059人(1990年)。与壮、侗、傣、水等民族同源于古越人中的西瓯和骆越。魏、晋、南北朝至唐、宋,统称蛮僚、俚僚或西南蕃、八番。元、明、清称仲家。1953年起统称今名。旧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不发达,有家庭手工业。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曾发动著名的南笼起义、上司起义。操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北部方言接近,通用汉文。1956年曾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布依文。体质特征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鸡卜、蛋卜,近代部分人始信仰天主教。从事农耕稻作,以大米为主食。嗜腌酸、辣食。有不落夫家习俗。蜡染工艺著称国内外。以干栏式建筑为传统住房,近代多改为木、石结构。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六月六、七月半、牛王节等。传统的文化艺术有布依戏、花灯戏、铜鼓涮巴舞及布依歌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