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陵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陵戏

巴陵戏

戏曲剧种。形成和流行于湖南岳阳一带。岳阳古称巴陵,故名。巴陵旧属岳州,因又名“岳州班”。是汉剧流传到岳阳而形成的一个支派,故也叫“巴陵汉剧”。有两百年左右历史。表演上特别注重眼神,有三十多种。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湘剧较大影响。

☚ 辰河戏   粤剧 ☛
巴陵戏

巴陵戏

原称“巴湘戏”,民间又称“岳州班”,1950年一度称“岳湘剧”,1952年定今名。流行于湘北的岳阳、湘阴、汩罗、平江、临湘、华容及湖北通城、监利和江西修水、铜鼓等地。近代的巴陵戏班“岳舞台”在湘北、湘西、鄂西南、赣西的38个县市颇有盛名。声腔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岳州官话提炼成舞台语言。清代中叶, 昆腔在岳阳很流行。清代末叶逐渐以弹腔为主。传统剧目共423个,分整本、半本、折子、小戏4类,以半本戏(演二、三小时)居多。按声腔分,南北路和小调剧目占420个,昆腔戏只有3个。名艺人中,乾隆年间的李翠官,驰名湘鄂;稍后见于记载的有高秀芝、贺四、黄升福、倪春美等;近代有杨和风、丁爱田、许升云、胡永发、苏来保、李筱凤、张义怀、冯仙岩、丁艳香、孙艳华、周扬声等。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带》、《打差算粮》、《三审刺客》等。新编大型历史剧《何腾蛟》参加了湖南省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0周年献礼演出。

☚ 湖南皮影戏   木偶戏 ☛
巴陵戏

巴陵戏

原称巴湘戏。明末时形成于古名巴陵的岳阳一带,故名。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用湖广音、湘北方言声调演唱。巴陵戏的音乐包括昆曲、弹腔、小调、过场音乐曲牌和打击乐等,也有罗罗腔和吹腔。弹腔有皮黄系统较完整的各种板式,并善以板式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各种情绪。表演素有“内八功”、“外八功”之说。内八功是舞台表演基本情绪的总结归类,是演员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感情、刻划人物心理的八种技巧,即喜、怒、哀、乐、惊、恐、死、嘶。外八功是泛指包扎、穿戴和道具运用等从外部表现人物的手段和功夫,如胡子、翅子、翎子、扇子等。

☚ 汉剧   南剧 ☛
巴陵戏

巴陵戏

地方大戏剧种。习称巴湘戏,又叫岳州班,1952年定今名。流行于今岳阳市所辖6县和湖北通城、监利,江西修水、铜鼓等地。渊源于明代,清代末叶为鼎盛时期,专业科班和班社有 “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之称。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基本舞台语言。传统剧目420多个,以反映历史题材为主。角色行当中,生行有老生、三生、靠把、小生、贴补,旦行有老旦、正旦、闺门、跷子、二小姐,净行有大花、二净、二目头、三花、四七郎。表演讲究内、外 “八功”,以武戏见长,拥有不少特技。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两个岳舞台抗敌化妆宣传队,编演新剧宣传抗日。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九子鞭》、《打差算粮》、《夜梦冠带》等剧,分别获得湘、鄂两省戏曲会演奖励,《弃花翎》获得国家级奖励。

☚ 荆河戏   湘昆 ☛
000073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