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达干病
当巴达干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不良影响出现偏盛、偏衰或功能紊乱等反常状态,失去相对平衡而导致病变称之为巴达干病。
巴达干属于五元中之土、水元素,它具有以重、寒为主的七种特性,因而发生病变时,表现发病缓慢,变化小,疼痛较轻,病程长,不易治愈等特点。在临床上多见于儿童、巴达干体质者和对巴达干之某些条件尚未适应者。
巴达干病病因 过多进食腐败变质或不易消化之肉、脂肪、牛羊奶、白糖等苦、辛、甜味、油腻及沉重、寒性食物;受凉、长期不从事活动,白昼睡觉,居处潮湿,坐卧湿地,前面进食的食物没有消化接着又大量进食; 气候反常,午前、黄昏时分及春季由寒转暖季节; 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四水”(指食物、起居、药物、外治均为凉性)等均使巴达干特性亢盛。相反,过多地食用蜂蜜、鱼肉、酒等辛、咸、酸性及甜、轻、涩、锐、热等性能之食物; 长期居住湿热环境,饥饱起居长期不规律;思虑过度,言语过多;过分使用热、涩性药物等均使巴达干特性衰弱。
巴达干病病程 一般分蓄积、发作、平息三个阶段。巴达干病之蓄积:如遇到寒、凉性等诱发巴达干之条件,则使巴达干之部分特性偏盛。如此时又遇到轻、涩等压抑巴达干特性之条件则互相影响,与之抗衡,只发生数的变化,而在自己的部位蓄积潜伏下来。在此阶段,患者除有喜食热、轻、涩性等与巴达干特性相反之食物的表现外,不出现任何明显症状。巴达干病之发作:重、湿、腻性条件继续作用于已蓄积的巴达干,则使其大部分特性亢盛,随而由数的变化发展为质的变化,出现巴达干特有的明显症状。巴达干病之平息:对蓄积发作之巴达干投以热、涩性药物与食物,则可使其得以恢复平衡状态,症状消失,遂告平息。
巴达干病类型 巴达干病有偏盛、偏衰和功能紊乱三个类型。巴达干之偏盛: 与巴达干之特性相类之条件过分时,致使巴达干之特性亢盛,失去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病变。此时,患者出现体温下降,消化力弱,食欲不佳,身心沉重,困倦懈怠,关节松弛,唾液过多、多痰,嗜眠等巴达干亢盛症状。巴达干之偏衰: 与巴达干之特性相反的条件过分时,致使巴达干之特性衰弱。此时,由于巴达干本身之部位陷于空虚,故出现头晕、心悸和关节脱位之感等症状。巴达干之紊乱: 巴达干之偏盛与偏衰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引起巴达干之功能紊乱。此时,主要显示巴达干特性偏盛之特有症状。如重之特征则患者身心沉重,多眠嗜睡,忆念不清晰,头昏,倦怠无力等症状。寒之特征则体温下降,消化力弱,味淡,食欲不振,胃中痞满胀痛,嗳气频作,食物不消化,呕吐粘液及食物,肾腰痠痛,体内外有寒凉之感等症状。腻的特征则脂肪增多,有发胖趋势。钝之特征则病程缓慢而较长,治疗难求速效。软的特征则皮肤、舌苔与齿龈灰白,柔软。坚之特征则喜静恶动,疼痛部位固定不移,往往病情缠绵,并有转为痼疾之趋势。粘之特性则涕和痰涎增多。下泻呕吐多为粘液。尿呈白色,臭味与蒸气均小,脉象沉弱而不显著。以上为巴达干病变后其七种特性分别在临床症状上所反映的特征。病变之巴达干虽然窜行于全身,显示其特有症状,但主要侵害头、舌、肾、胃、膀胱、食物精华、脂肪、骨髓、精液,二便等部位和器官,为此,把这些部位和器官亦称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