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Jié《姓氏词典》 引 《千家姓》 收载,又作 “卩”,未详其源。
巳Sì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引 《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太平图话姓氏综》 亦收。“ 《庄子》有巳齿; 《战国策》魏有巳宁。”未详其源。 巳sì地支的第六位,亦用以記時。張衡《南都賦》:“於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參見“元巳”。 巳读音s·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详里切,上,止韵。 ❶地支的第六位。 ❷十二时辰之一,九至十一时。 上一条: 飤 下一条: ">  巳〔si〕 巳时 〔si shi〕 xib xib nenb. 巳sì地支的第六位。见171页“地支”。 【注意】(一)参见936页“已”的提示。(二)以“巳”为偏旁的字有“导、异、祀、巷”等。 巳sì地支的第六位。 巳sì巳【同义】总目录 巳大荒落巳sì❶ 十二地支的第六位。十二生肖以巳为蛇。《论衡·言毒》:“~为蛇。” ❷ 巳时,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现在的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李朝威《柳毅传》:“向者辰发灵虚,~至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 巳*siCBC8 ❶十二地支的第六位,与十天干相配,以纪年月日:辛~年/癸~日。 ❷十二时辰之一,指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❸十二生肖之一,所肖动物为蛇。 白天 白天昼(昼日;白昼;清昼;日昼;当昼;平昼;正昼) 晌(没~没夜)日(日里;日间;白日;化日;大白日;白日青天;大天白日;长天白日;长天大日;长天老日) 明晈日 晖景 晢眇 赤天 大天光大白天黄天焦日 白天和晚上:旦暮 白天和夜晚:日夜 晦昱 晨昧 晨宵 昏昼 昼宵 昼暮 朝夕 早夕 日夕 昼夕 幽明 晓夕 晓夜 晓晡 旦昏 白天和黑夜:昼夜 昏晓 蚤夜 周时黑天白日 一昼夜:天(日天) 浃旦 周时 一伏时 八点至十二点:上午 午前 前晌 头晌早晨 早朝 前半晌 上半晌 上半天 前半天 七点至九点:辰时 朝时 上午九点左右的一段时间:头午 十点至十一点:巳(巳时) 辰时至晡时:朝晡 十二点至十八点:下午 午后 后甲 后响 后半晌 后半天 下半天 十四点至十五点:未(未时) 日稷 太阳偏西,十四点:日仄 日昃 日侧 十五点:上晡 十五点到十七点:申(申时) 晡(晡时;晡鼓;日晡) 日餔 餔时 一个白天:一日 第二天的白天:旦昼 漫长的白天:永昼 永日 长日 晴朗的白天:晴昼 炎热的白天:炎昼 白昼不长:短晷 短景 白天漫长:昼永 白天昏暗:昼盲 昼冥 白天阴暗:昼阴 (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白天)
另见:阳光 劳作 ☚ 白天 午时 ☛
用年月日计时的方法 用年月日计时的方法历(历法;历序;历律;历术;历算;历数;~术;~书;月~;台~;天历;政~;纪历;黄历) 宪 象 皇帝颁发的历法:龙躔 中国的历法:阴历 农历 夏历 旧历废历 斗历 古历 华历 夏数 太阴历 外国的历法:阳历 公历 西历 新历洋历 太阳历 伊斯兰教历:回历 计算年代的方法:纪年 开始新的纪元:开元 中国古代纪年法:干支 中国古称十二年:纪(一纪) 中国古称三十年:世(一世) 十年:年代(二十世纪九十~) 一百年:稘 世纪(二十~) 古代测时法:土圭 日晷 滴漏 天干纪月:月雄 月阳 地支纪月:月雌 月阴 天干次序符号: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地支次序符号:甲 乙 丙 丁 戍 己 庚 辛 壬 癸
另见:计算 报告 用时间 计时器 ☚ 计时法 D 社会 ☛ 巳[巳]sì (地支的第六位) the six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巳时 the period of the day from 9 a.m. to 11 a.m. 巳the six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巳巳,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 或説象爬蟲類動物之形。卜辭、銘文或讀如 “祀”。銘文又或用作語氣詞。又用同 “已”,止也。文獻又或用作子嗣義。提示:《新金文編》解釋説,商代至春秋銘文表示地支第六位的名稱借用“子” 字。季旭昇説,商代及西周早期表示地支第六位的名稱用“子” 字,其後改用爲 “巳” 字。古文 “巳” “已” 不分,唐代以後用上部半缺之 “已” 字與 “巳” 字相區别,則 “巳” “已” 爲一字分化。 楚簡帛文作 ,沿襲古體。秦簡牘文作 ,古隸風格。參見489.子字條。 巳sì象形字,一说为像古代的农具耜,一说像母腹中的胎儿,如“包”字中为“巳”。一说,像个勾子,有继续的意思。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ì 汜(汜水,在河南省) 祀(祭祀) 相关链接 1.从有关汉字看,“巳”也是人的变形。甲骨文“包”字画的是孕妇怀子。腹中的子,楷书变为“巳”,谐“子”之声。“巷”中的“巳”也是“人”的符号。人们共居的小胡同称之为“巷”,古文字由乡、共、阝合成(见《正字通》),谐“乡”之音。另读hàng(巷道)。人们共同居住的水域称之为“港”,也可视为会意字。从巷到港,读音也是舌面音与舌根音之间的变化。“巷”,另读为“汞”,古韵在“送”韵,今上海呼“巷”如“弄”,方言合古音也。 2.“巳”与“已”也时有混淆。异(yì),《说文》:“举也,从廾,已声(羊吏切)。”圯(yí),亦以“已”为声符。 3.己、已、巳三个字形相似,字源说法各有不同,但都可作为人的符号。 巳(sì)“ ,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凡巳之属皆从巳。”(详里切) 许慎用“已”来解释“巳”,古音巳、已相近,这里是声训。“已”是下文的“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之意。“巳”表示夏历四月,此时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出现,色彩斑斓。文章,意思是各种花纹和颜色相交织。在十二生肖中,巳为蛇。象形,是说巳的形体象蛇。 甲骨文有 、 等,金文有 、 ,战国包山楚简作 ,郭店楚简作 。睡虎地秦简作 ,已与今天写法一致。朱骏声云:“巳,似也。象子在包中形,包字从之。孺子为儿,襁褓为子,方生顺出为 ,未生在腹为巳。……《广雅·释言》曰:‘子,巳,似也。’”太炎先生《文始》亦说巳为胎中之子,应和子字相通。姚孝遂云:“卜辞祀字或省作巳。除用作年祀如‘十祀’、‘廿祀’之外,尚用作祭祀之祀,如‘其祀多先且’(《佚》八六〇);用作地名,如‘在祀’。……甲骨文‘巳’与‘祀’有时可通用,但已分化。只能视为同源,而不能视为同字。张政烺论‘巳’之词义甚详,其说至确。”[1] 《说文·包部》:“包,……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如此,“巳”为未成形之子。由于古文字形体不固定,可知“巳”与“ ”实为一字。 、巳与胎古亦同音。《说文·巳部》:“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贾氏意思是用神话传说解释“巳”字。禹母吞食薏苡实而生禹,传说薏苡宜子,故禹称姒,得名于 ,即“巳”。“巳为胎儿,引申而有相似之义。取子承父而与父相似之义。”[2] 巳部下只有一个属字“ ”,云:“用也。从反巳。” *巳sì3画 己部 地支的第六位。 巳 ☚ 巳部 以 ☛ 巳★常◎常
sì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胎儿或幼儿形(一说象爬虫形),隶定为“巳”。本义为胎儿、幼儿,假借为地支的第六位。 【辨析】 以“巳”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sì:祀、汜∣yì:异∣yí:圯。巳 (sì)詳里切。蛇也。 巳 ☚ 士 攺 ☛ 00000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