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巯嘌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巯嘌呤mercaptopurinum又叫6-巯基嘌呤、乐疾宁,系一种抗嘌呤类抗肿瘤药。对治疗急性白血病效果好,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也有效;对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也有一定疗效。本品片剂每片25mg、50mg。治疗白血病1日3次,1次1mg/kg,依血象调整用量,1疗程2~4个月;治疗绒毛膜上皮癌,1日3次,1次2mg/kg,1疗程10日,隔3~4周可重复疗程。用本品可有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肝损害、过敏、肾功障碍、尿酸结晶等。 巯嘌呤 巯嘌呤巯嘌呤(6-purinethiol)又名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MP。巯嘌呤为抗代谢类药物,对绒毛膜上皮癌和恶性葡萄胎的疗效显著,亦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为黄色结晶,pKa=7.8,m.p.313~314℃,几不溶于冷水、丙酮、氯仿和乙醚。溶于沸水(1/100)、热醇、稀碱和稀酸。在稀碱中逐渐分解,其钠盐可作针剂。稀释后的溶液在冰箱中稳定4小时。原药曝光或在空气中易变色。 Hitchings等根据核酸代谢过程首先从嘌呤衍生物中寻找抗肿瘤药。40年代末合成了硫鸟嘌呤(TG),并发现它有抗嘌呤作用。巯嘌呤(MP)的合成较TG容易,故对MP进行了更多的研究。MP对小鼠肉瘤S180活性低,但对小鼠白血病L1210有肯定的抑制作用。50年代初发现它对人的急性白血病有治疗作用。 MP的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次黄嘌呤的6位OH为SH取代)。MP经由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的催化,与5-磷酸核糖焦磷酸盐反应生成活性型的核苷酸——MPRP。MPRP抑制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中多个环节,如通过反馈的调节作用抑制磷酸核糖焦磷酰胺转移酶的活性,干扰磷酸核糖胺的合成;抑制嘌呤间的转化——次黄嘌呤核苷酸转变为腺嘌呤、鸟嘌呤和黄嘌呤等的核苷酸; MP的另一个代谢物6-甲巯嘌呤核苷(MeMPR)对嘌呤合成有较强抑制作用。MP通过上述多种作用抑制DNA和RNA的合成。与TG不同,MP和MeMPR的细胞毒作用可由氨基咪唑4-甲酰胺(AIC)逆转。在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培养中,跟踪35S-MP代谢过程的实验表明,给MP后的最初一小时,MP氧化为无活性的硫代尿酸和硫酸盐。第二相持续8小时,MP转变为6-巯黄嘌呤和硫鸟嘌呤的核苷酸。最后8~24小时产生6MP,6TG和MeMP等核苷和核苷酸累积。然后掺入DNA而导致细胞死亡。 MP及其它抗嘌呤类药均为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但对其它各期亦有影响,有延缓G1期的作用。细胞对MP易产生抗药,在对MP抗药的L1210白血病细胞和人体癌细胞中,次黄嘌呤核苷焦磷酸酶减少,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失活,使MP不能转变为活性型的MPRP。还发现在抗药细胞株中,一种特殊结合的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增加,加速了活化型的核苷酸的分解。 大鼠给以35S-MP后,在各组织中的分布依次为肝、肾、脾、肌肉和大肠。静注35S-Mp,在人血浆中的半衰期约为90分钟,24小时后有>50%的原药和它的代谢物(硫尿酸和硫酸盐等)从尿中排出。别嘌呤醇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延长MP在血浆中的半寿期,提高药物效力。此外,用本药治疗过程中,大量白细胞破坏,当出现高尿酸症和肾功能衰竭时,可合并应用别嘌呤醇。 MP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可达50%。广泛应用的“POMP”治疗方案,(MP与甲氨蝶呤、长春新碱和强的松合并组成)对淋巴瘤有效。MP是免疫抑制剂,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 参考剂量: 治疗白血病的剂量为每天口服2.5~3mg/kg,疗程根据血象和骨髓象决定。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时,剂量增至每天6~6.5mg/kg,分早晚两次口服。 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大剂量时产生贫血,并常见口腔炎、肝脏损伤出现黄疸和碱性磷酸酶及SGPT升高。在哺乳动物中发现致畸作用。 溶癌呤(嘌呤6-巯基磺酸钠,AT-1438) 为我国所研制的MP水溶性衍生物。该药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对光稳定,对酸不稳定。溶癌呤可为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分解为6-巯基嘌呤,故可视为MP的潜药。能静注给药,显效快,治疗白血病剂量为每日4~5mg/kg,绒毛膜上皮癌的治疗剂量为每日8~10mg/kg。 硫鸟嘌呤(6-thioguanine,TG) 与巯嘌呤比较,在等剂量下TG对动物肿瘤的抑制率高,但毒性亦大。TG与MP相似,为次黄嘌呤-鸟嘌呤转磷酸核糖基酶转化为活化型的核苷酸TGRP,TGRP能阻止嘌呤核苷酸的相互转换,影响DNA和RNA的合成。更重要的是TGRP能掺入DNA和RNA,使DNA不能复制,而引起细胞死亡。当用一次剂量时,在人骨髓中只有少量的TG掺入DNA,5天连续给药则DNA中的鸟嘌呤大量地为TG所取代。TG掺入DNA很可能是TG抑制癌细胞的作用机制。 人给以35S-TG,在血浆中药物浓度变化呈双相,半衰期为15分钟和11小时。注射后24小时内,85%由尿中排出,开始一小时排出主要为原药,然后以代谢物——硫代黄嘌呤、硫尿酸、甲硫代鸟嘌呤、甲硫黄嘌呤等为主。甲基化反应促使大部分药物解毒。与MP不同,TG不受别嘌呤醇影响,不能用别嘌呤醇解毒,细胞对TG和MP发生交叉抗药性,而对阿糖胞苷抗药的癌细胞对TG仍有效。 TG对急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治疗作用,其毒性亦与MP相似。 其它的抗嘌呤抗肿瘤药有甲巯嘌呤核苷 (MeMPR),它和巯嘌呤合并对小鼠L1210白血病和人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有相加作用,在国外是发展中的药物。其它正在发展中的抗嘌呤类的药物有阿糖腺苷(Ara-A)、2-氟阿糖腺苷单磷酸(2-F-Ara-AMP)和三环核苷酸等。6-氯代嘌呤在临床试用过,但未被广泛采用。 ☚ 氟尿嘧啶 阿糖胞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