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差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差役 也叫“职役”。①由主户(宋代主户是指有土地并纳税的人)轮流到官府当差,其名目繁多,如衙前(主管官物),里正和户长、乡书手(主管督催赋税),耆长、弓手、壮丁(主管逐捕盗贼),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供州县衙门随时驱使)。各主户按资产多少而分别服各种差役,如一等户轮当衙前、里正,二等户轮当户长,不得冒名充当;官绅豪强地主、僧、道、进士和在籍的军人免役。衙前主管的财物若有伤耗损失,必须负责赔偿;里正不能按时催交赋税或不够额定税额,必须垫付或代为交纳。②元朝职役有里正、主首、弓手等。每乡设里正1人,每都(乡下的单位)设主首2~4人。郡邑设弓手。首户充当里正,次富充主首,任期1年,负责催督赋税或主管仓库;每百户选一户充当弓手,负责巡逻、逮捕盗贼。 差役chāiyì【释义】 差役chāi yì做勤杂事务的仆人:可巧这柳家的是梨香院的~,他最小意殷勤,伏侍得芳官一干人比别的干娘还好。(六十·1418)两傍男妇小厮丫鬟亦按~上中下行礼毕。(五三·1245) 差役【同义】总目录 上下差役承局 差役/衙役 ☚ 坏官 差役 ☛ 差役 差役隶(隶卒;隶役;隶人;走隶) 傔帖头 走立公人 另见:仆役 役使 做事 劳动 ☚ 差役 衙役 ☛ 差役chāi yì❶官府的杂役。《桃花扇》出十四:“小生扮~~上。” 差役 差役又称“职役”。宋代役法。宋代政府役用人力充当州县衙门及乡村里社的庶务、文书、物财的管理和劳作。可分为吏役和乡役两类。吏役包括在官衙充当办事人员的孔目官、祗候典、衙前、押司、录事、贴司、散从等及仓子、斗子、库子、掐子、门子等杂役。乡役包括乡以下政权机构的办事人员,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及治安管理人员,如耆长、保正、弓手、壮丁等。王安石曾推行免役法取代差役法。 ☚ 免役法 免役钱 ☛ 差役❶中国封建政府派民户轮流供各级品官和官衙差遣的无偿劳役。唐称色役。宋称职役,明有里甲、均徭、杂泛等役。宋应职役的除为官府服无偿劳役外,还要以私财供官府榨取。王安石变法时曾行免役法,改差役为雇役,以后又恢复。明行一条鞭法后.差役渐改雇役。 差役 差役又称“职役”、“吏役”、“色役”、“徭役”、“差徭”、“更徭”。宋代按乡户等第差派主户担任乡村基层政权头目和各级政府衙门办事人员的制度。应役民户在一定时间内分别承担赋税征收、地方治安、仓库管理、物资运输、衙门公事以及各级官员的公私杂差等事务。大致可分吏役和乡役两类。吏役分州役、县役,合称州县役,即担任各级衙门的办事人员,主要有孔目官、祇候典、衙前、押司、录事、贴司、散从等名目,亦包括仓子、斗子、库子、掐子等下等役人。乡役主要有里正、户长、耆长、保正、甲头、乡书手等名目。其职责大致是“宋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以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给使令,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侯、拣掐等人,各以乡户等第定差”。(《大学衍义补》卷三十一“傅算之籍”)神宗以前,职役大都差派民户轮充,此“差役”一词之由来。少数是雇募的。熙宁、元丰时期( 1068—1085 )行免役法,以雇役代差役。元丰以后至北宋末年,是差役、雇役并行时期。至南宋,差役既输钱、复充役,日渐成为主要由中下户承担的劳役与苛税,故又有义役出现。 ☚ 拦头 职役 ☛ 差役 差役❶官府中供差遣的人。亦称“差人”、“官差”、“公差”、“衙役”。政府所用胥吏以下的征收钱粮、追捕盗贼、缉拿犯人以及担任其他杂务的人员。 ☚ 职役 资课 ☛ 差役chai yi❶corvee 差役corvé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