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巫山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巫山高 巫山高乐府歌曲名。《铙歌》之一。歌辞写江淮水深,无桥可渡,临水远望,不得东归。陈沆《诗比兴笺》以为忧吴楚七国事,但无确据。后世多有用其题者,题旨不一。 ☚ 战城南 将进酒 ☛ 巫山高 巫山高汉乐府《铙歌》篇名。为其十八曲之七。《乐府诗集》辑入卷一六《鼓吹曲辞》。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上曰:“其词大略言,江淮水深,无梁可度,临水远望,思归而已。”是一首游子思归的诗:“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诗以巫山之高兴起淮水之深,渲染出归途的险阻,从而抒发了诗人欲归不得的伤痛心情。参差的句式,形成回肠荡气的节律,感人颇深。 ☚ 战城南 将进酒 ☛ 巫山高这首诗写游子身在蜀地,离乡背井,欲归不得的怀乡思家的苦闷心情。可见是拟古辞之作。 首四句写山川之阻。巫山,在四川、湖南两省的交界。山势险峻,高耸入云。“难以逝”一作 “深以逝”。逝,速,谓水流急速。游子流落蜀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归心似箭,可是巫山既高且大,淮水既深且急,使人望而兴叹,欲归不能。游子满怀惆怅,可想而知。 “我欲”四句,紧承上 “难以逝”句,进而写游子欲归不得的原因。害,读如曷,何,为什么。集,止,停留。高曳,当为篙拽,船桨,这里泛指船只。游子要东归,为什么又不归了呢?他停留在淮水岸边,目睹淮水深急,没有船只可渡。诗人把游子从山川之阻进而推向淮水岸边,眼睁睁地看着淮水奔腾,而无船可渡,这既加深了游子思乡之情,又深化了欲归不得的悲伤。 篇末“临水”四句,直抒思归的哀痛。游子临水远远望着家乡,思念着久别的亲人,不禁泪下沾裳。远离家乡的人思归,可怎么办呢!思归的满怀哀痛,渗透在无可奈何之中。 诗中虽不曾揭示游子远离家乡的原因,但终归是时代造成的悲哀,从而对汉代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诗分三层。前两层侧重写山川之阻、归途之艰的险恶环境,以寄寓欲归不得的悲哀。后一层直抒胸臆,思绪万千,泣下沾裳,无可如之何,把哀伤推向极致。可想见思乡游子愁容满面、憔悴不堪的身影。 巫山高(南朝齐)王融
【题解】 巫山指巫山县东巫峡两岸的山峰,据说巫峡两岸群峰簇列,形如“巫”字,故名。百里巫峡,两岸百里峰峦,著名者被称为“巫山十二峰”,游峡者多以十二峰为观赏对象,所谓“放舟下三峡,心在十二峰”。又因宋玉《高唐》、《神女》二赋写到楚怀王和襄王曾在阳台梦遇巫山神女,历来诗词多从此入手,疳巫山写得特别神奇美丽。《巫山高》本为古乐府“鼓吹曲”的“汉饶歌”名,晋唐人多有拟作。此诗即用乐府旧题咏巫山,作者全凭想象,借助巫山神女故事,将巫山和巫山神女写得亦真亦幻。 【作者】 王融(468—494),南朝齐诗人。字元长,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中书令王僧达之孙。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历丹阳丞、中书郎,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北魏侵边,为宁朔将军,武帝死后,萧子良与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因依附萧子良被赐死。以工诗能文著称,与谢脁、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为律诗形成开辟道路,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注释】 ①“想象”两句说,想象在高高的巫山,阳台旁的傍晚时分。阳台,楚阳台。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上有云气。王问玉曰: ‘此何气也?’玉曰: ‘所谓朝云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而幸之。去而辞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今巫山县城西高都山上,有所谓楚阳台。《巫山县志》: “城西北半里许,山名高都,为阳台故址,旧有古高唐观。”②“烟云”两句写诗人想象中的巫山在暮霭之中的景致。③“彼美”两句说那个美丽的神女似乎可以看得到,当从幻觉中回到现实,那神女的言说之状还历历在目。寤,睡醒。纷,众多。在瞩,在目。④怃然:怅然若有所失状。⑤庭绿:庭树之绿叶。 巫山高(唐)皇甫冉
【题解】 此诗先写巫峡之气势,接着以云雨带出神女馆、楚王宫,又以泉声树色写巫峡之幽深,最后以峡中猿鸣于九秋寓羁旅之悉,所谓能写情入物也。 【作者】 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河南《归渡洛水》诗。 【注释】 ①巴东:指古代巴国、巴郡东部地区,即今奉节一带。东汉末益州牧刘璋改巴郡为固陵、永宁和巴郡,旋改固陵为巴东郡,治在鱼复县(今四川奉节东)。见:同“现”。②“云藏”两句借云、雨二字点化典故,把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所写襄王与神女瑶姬故事隐隐逗出。③暄:暖。④“清猿”两句谓峡中之猿叫本已令人感到凄厉,在如此深秋之中更令人感到哀绝。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引《峡中行者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九秋:指深秋。秋季以历时三月而称三秋,又以长九十天而称九秋。 巫山高想像巫山高,薄暮阳台曲。 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彼美如何期②,寤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望③,秋风下庭绿。 【释】 ①巫山高:乐府《鼓吹曲汉铙歌》名,古辞今存。本篇借巫山神女故事以寄兴。 ②彼美:指神女,也指所思念的人。如:仿佛。 ③怃然:怅然地。 【译】 是想像, 还是在梦幻里? 巫山高耸, 楚王神女; 一层薄薄的暮色, 飘漾着阳台神曲。 烟云乍舒乍卷, 变幻在顷刻须臾; 猿鸟忽静忽啼, 时断时续。 神女如在眼前, 眼光与我相遇。 即使从梦幻中醒来, 眼前仍站立着那飘然的形体。 唉!梦去也, 空让我惆怅 游丝如缕, 袅袅的秋风, 吹去庭院的绿意。 【评】 此诗写得五彩纷呈,有“想像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的典故,有“烟霞乍舒卷”的物象,有“猿鸟时断续”的音响,有“彼美如何期”的感受和“秋风下庭绿”的色彩。表现了六朝华彩的审美情趣。 巫山高[汉]民歌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巫山高》属于《鼓吹曲辞》,为“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是西汉初年传入内地的西北少数民族乐曲,即所谓北狄西域之新声,乐器有铙、笳、箫、鼓,音调悲壮,汉时特别流行,曾用为军歌,亦“用之朝会、道路”和赏赐有功之臣。汉《铙歌》本有二十二曲,其中四篇仅存篇目而辞已不存,所以后世通称《汉铙歌十八曲》。今存铙歌十八曲,基本上都是西汉时代的风谣杂曲、民间歌讴,由于歌辞中杂有记录声调曲折的文字,加之字多讹误,故有些篇十分难解,甚至全篇不可句读。 《巫山高》是一首游子思乡的诗。一、二两句写巫山高耸入云,层峦叠嶂,绵亘悠远。三、四两句,又写下临淮水,深不可测,难以逾越。诗人如果站在巫山之旁,面临的就应该是长江之水,而不应是淮水,所以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解释为“假想临淮远望的光景”。如果诗人的归途既要越巫山,又要涉淮水,那当然就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了。 “我欲东归”四句,由前面的登高远望,转而抒写面对高山大河激情呼喊,长期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和归乡渴望倾泄而出。其中“梁”是记声的衬字, “害”通“何”。 “害不为”,为什么又不回去呢?诗人面对这陌生的山,面对这深不可测的滔滔流水,清醒地看到:在我留止的地方无篙无栧(枻,楫),无舟可渡,即使有舟楫,可江水又那么奔流湍急,波涛汹涌,怎么能渡呢?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乡思更象是化作一江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四句,直抒胸臆,写思归不得的惆怅。汤汤回回的江水更触发了不可遏止的乡愁,于是思归不得的惆怅,就在临水远望之中,和着泪水一起涕泗滂沱,以至泣下沾衣了。在诗的结尾又是一声长叹: “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这一声不仅总结了全诗内容,而且也概括了流离失所、远处他乡异地、久别家乡亲人的所有辛酸、痛苦和思念。正是这种深沉、真挚的感情,打动着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游子的心。 这首诗的结构完全按照诗人情绪的起伏发展去安排,象东流之水那样自然奔流。而且诗中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至七言句都有,长短句参差错落,读起来莽莽苍苍,有一种抑郁悲壮的气势和风格。正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说的:“《铙歌》陈事述情,句格峥嵘,兴象标举,峻峭莫并。” “音响格调,隐中自见。”这大概和《铙歌》的音乐是紧密关连,完全一致的。李德裕《鼓吹赋》云: “厌桑濮之遗音,感箫鼓之悲壮”,这“箫鼓之悲壮”就正说的是《铙歌》音乐的风格。 《巫山高》巫山高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 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巫山高》:乐府《鼓吹曲·汉铙歌》名。又题作《同沈右率诸公赋鼓吹曲》。 “巫山”,山名,在四川巫县东南。 诗人通过对巫山自然美及其神话传说的描写,寄托自己的一种朦胧的情感和追求,同时似乎又不乏惆怅和失望。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首句以“想象”冠领,说明这是想象中事。 “薄暮”,傍晚。 “阳台”,为神话中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宋玉《高唐赋》中说,楚怀王在巫山高唐观遇巫山神女,女依依离去,对怀王云: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曲”,幽僻。首联意思是说,想象那巍峨的巫山耸入云端,傍晚时那巫山的阳台景色幽美、环境僻静,这是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此诗一开始便把读者带入神话的境界,使读者心驰神骋,想象飞腾。 二联, “烟霞乍舒卷,猿鸟时断续”,承前,写巫山神女出没处的傍晚景象。 “烟霞”,傍晚的彩云。 “乍”,忽然。此联的意思是说,在傍晚时分,在那高耸的巫山幽僻的阳台,彩云忽然舒展翻卷,猿鸣鸟啼断断续续。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者用猿啼鸟鸣来突显巫山阳台环境的清幽。 三联, “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转写巫山神女。“彼美”,那美人。《诗经·陈风·东门之池》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句。此处指巫山神女。 “如”,好象。 “可”,正。 “期”,期待,盼望。 “寤”,醒来。 “言”,助词。这两句意思是说,巫山神女正期待盼望着约会,我从幻觉中醒来,那巫山神女飘然绝美的仙姿好象纷然在我的眼前。这里写想象中巫山神女那美好的希冀,是有所寄托的。以巫山神女的期望,寄托作者自己对心上人的怀恋。美学上叫“移情”作用。 尾联,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作者从想象中回到了现实。 “怃然”,惆怅的样子。巫山神女正期待着那幸福美好的相会,可诗人何时与自己的心上人相晤言?故惆怅地坐在庭院里,倍加思念心上人。这时一阵冰凉的秋风吹过庭院里的花草树木。情景相生,余韵悠然。 此诗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作者以巫山神女的故事,寄托自己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这种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应用。如李清照的《行香子》词,就是借七夕牛女相会的神话故事,寄托自己对丈夫的缱绻离情。这类诗词都有一种含蓄美、朦胧美。作者不直接把真意说破,因此使读者产生一种神秘感,使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巫山高(唐)李贺
【题解】 此诗也借乐府古题咏巫山神女故事,抒写了一种山高水长、楚梦难寻的空幻之感。全诗想象奇特,词采艳艳,描绘出一个奇幻瑰丽的艺术境界,显示出李贺诗歌的风格,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作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唐宗室后裔,家于福昌(今河南宜阳)之昌谷。18岁应进士试,有人以其父名“晋肃”,子当避讳,因不得及第,元和六年(811)仕为奉礼郎,位卑职冷,在职两年即辞官回家,未三年病故。少有才名,得韩愈等人推重,虽早夭,然其诗往往想象新奇,境界寥廊,表现出瑰琦雅丽与幽峭凄清熔于一炉的特殊风格,在中国诗歌上有很大影响,传世有《李昌吉集》。 【注释】 ①巴江:长江,曳烟:此谓神女迈步江面上时云随雾拥的情态。曳,牵引。②“楚魂”两句说楚王之魂寻梦不着,晓来只有凉风吹雨,苔藓满山,借之表达自己对神女的追怀。楚魂,楚王之魂。寻梦,楚襄王曾在这里与巫山神女梦中幽会,故此云“寻梦”。毸(si),凉风。苔钱,谓青苔状如铜钱。③“瑶姬”两句承上两句,谓神女一走就是一千年,只有老猿在丁香筇竹间悲啼。瑶姬,传说巫山神女名瑶姬,本是赤帝之女,未出嫁而死,葬于巫山,因称巫山神女。又有说神女是西王母的女儿,曾授天书助大禹治水。丁香,生于南方的一种落叶乔木。筇竹:出产于邛山的一种竹子可以做手杖。④“古祠”两句说神女无觅,只有巫山神女庙在高寒的山上,似与月宫相接,一阵阵赤红色的椒花因风飘坠于湿云之间。古祠,巫山神女庙,也名凝趄观、妙用真人祠。唐仪凤年间建,遗址在今巫山县东20公里、十二峰之飞凤峰麓。蟾桂,传说月亮中有蟾蜍、桂树。 巫山高[唐]李贺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巫山高》,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属《鼓吹曲辞》。巫山在四川夔州,位于长江沿岸。此诗沿用乐府旧题,借对巫山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李贺“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和一种落寞、怅惘的情调。 李贺一生并没有到过四川,但在此诗中他充分发挥自己非凡的想象力,对巫山的神秘做了生动的描绘。首三句写巫山景色,山林葱郁,高入云天,山下长江波澜起伏,水雾、山霭合在一起,仿佛是神女行云其中。巫山是以其云雨著名的,此三句的渲染不仅将这一典型环境写透,而且这种云雾缭绕,颇富朦胧美的意境本身就和下文所要表现出的内容和情感是一种有机地结合。为“楚魂寻梦”造出了颇为合谐的氛围。 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层,突出地表现了李贺“虚荒诞幻”的特色。面对着这神秘的巫山,作者仿佛看到楚襄王在飒飒的冷风里寻找着梦中的神女,然而看到的是一派荒凉,只有苔藓在晨风夹带着的冷雨中暗暗滋生。这里,作者没有写声,但读者却已经听到了风雨的凄沥。没有着色,却已似看到了凄迷的画面。苔藓遍地,点出人迹罕见。由前面远景的描绘转而为“苔钱”的近景,中间用“楚魂”一句过渡,转得自然。后面两句是说:巫山神女瑶姬已离去一千多年了,只剩下当时的猿猴在已被冷落的丁香花和竹林中为之哀啼。以下四句用字凄冷,氛围荒渺。正象杜牧评价的那样:“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秋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序》) 结尾两句是诗的最后一层,写神女祠笼罩在凄凉的月色中,山上椒花纷坠,被云雾所侵,化做红泥。由对古人的遥想转回到对现实的描绘,使画面更加完整,情感更加深沉。同时将全篇推向高潮。水声、风声、雨声、猿声都消失了,面前是一片静寂。但给读者的感觉却更为萧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将迷茫、落寞的情绪极力衬托出来,表现了李贺诗“用形象说话”的艺术情趣。 巫山高 巫山高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以其首句而名,歌辞言江淮水深,无桥可渡,临水远望,不得东归。可能为汉初楚人到关中后思乡而作, 一说为高祖都南郑时丰沛子弟写思归之情。后一直流传, 被采入乐府, 用作军乐。 ☚ 战城南 上陵 ☛ 《巫山高》wu shan gaoWu Mountain Is High→李端 (Li Duan) 巫山高《汉铙歌十八曲》之一。《乐府诗集》载入《鼓吹歌辞》。此诗言游子思乡。首以巫山高,淮水深为托,言不能归之故。次写欲归不得,是因水流汤汤,而无船可驶。最后写,望流水东归而徒然伤悲,临水泣涕。从下文观之,只言水阻,不讲山隔,则知开头是以山兴水也。从全诗来看,以比兴为手段,将“远道之人思归”之款曲娓娓道来,欲归不得,泣下沾衣的思情依依袅袅,而“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如琴弦嘎然而止,其深情则余味无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