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巫山一段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

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三平韵。另一体四十六字,上阕三平韵,下阕两仄韵两平韵。

☚ 后庭花   好事近 ☛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

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金鼎一溪云》。见《花间集》录毛文锡、李珣等人词。自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传世,巫山神女之事为后人多方铺衍。自汉至唐,诗歌乐曲,并有其名。此调名称,亦当本此。宋柳永《乐章集》注双调(夹钟商)。《词律》卷四、《词谱》卷六列录此调。《词谱》卷六列毛文锡“雨霁巫山上”一首,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列唐昭宗李晔“缥缈云间质”一首,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平仄韵不同部错叶;又列李晔“蝶舞梨园雪”一首,上、下片平韵分属不同韵部,馀与“缥缈云间质”词同。

☚ 巫山一片云   巫山十二峰 ☛

巫山一段云

潇湘八景(十六首其八)

渔村落照

远岫留残照,微波映断霞。竹篱茅舍是渔家,一径傍林斜。绿岸双双鹭,青山点点鸦。时闻笑语隔芦花,白酒换鱼虾。

李齐贤在湖南时写下了一组词——《潇湘八景》,一景二篇,共十六首,这是第八首。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渔村落照图,散发出浓烈的渔村生活气息。

上片写渔村周围的自然环境。作者先将镜头推向远景:“远岫留残照,微波映断霞。”落日的余辉还残留在远处的峰峦上,一片金黄;微波跃动的湖水映照着断断续续的晚霞,红光闪烁。远眺之间,给人的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远山与湖水遥相呼应,残照和断霞交相辉映,好一片湖光山色。这里虽然写了残照、断霞,但丝毫没有萧瑟的气象,恰恰相反,而是充满着生机活力,给人一种和煦如春的暖意。接着,作者又把镜头拉回到身边:竹片篱笆,茅屋草舍,一条小径沿着竹林边蜿蜒而去,这便是渔民的住处,显得那样朴素、亲切。作者笔下的暮色景物,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依山傍水,淳朴幽静,这不正是作者心目中恬淡适意的理想之地吗?

下片写暮色中的人物活动。换头二句没有直接写人物,而是先渲染人物活动的场景:“绿岸双双鹭,青山点点鸦。”成双成对的白鹭在绿草如茵的湖边戏耍,归巢的暮鸦在苍翠的山林中翩翩飞舞。作者用他那枝神奇的彩笔,把淡淡的暮色中的景物描绘得如此生气勃勃,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白色的画布上轻轻点染几笔,整个画面顿时便生动活灵起来。接着是人物的出场。“时闻笑语隔芦花”,这是一句倒装句。隔着芦花,时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这使我们想起王维的名句“深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但王维写的是山林的幽深,而这里说的却是渔民们打鱼归来时的欢乐情景。乍一看,是平平淡淡的一句,细细咀嚼,却感到声情摇曳,韵味无穷。妙就妙在“隔芦花”三字。试想,如果作者从正面写一群渔民挑着捕获的鱼虾,说笑着走过来,就会使人觉得一览无余,淡而无味。但是隔着芦花,看不见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只是听见一阵阵笑语,这不免会在读者心上打下几个问号:什么人在说笑?为什么说笑?……从而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于是欢乐的场面便不断地涌现在读者面前,甚至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历历可见,把“笑语”的意蕴充分地具体化了。那场面,那气氛,那神态,尽在其中,省去了作者多少笔墨。这就象《红楼梦》第三回写王熙凤头一次出场一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白酒换鱼虾”,是一句极为口语化的句子,但却意蕴深厚。这里写的不仅仅是作者用白酒与渔民交换鱼虾的普通交易活动,而是表现了自己受到渔民欢乐情绪的感染,想与他们分享生活喜悦的美好愿望,写出了自己对淳朴的渔村生活的热爱。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没有与渔民休戚相关的深厚感情,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的。我们读着这篇作品,就会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这首词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是善于着色,以色感人。作者用艳丽的色彩,描绘了如画的渔村风光。这里有金色的余辉、火红的晚霞、翠绿的竹林,以及绿岸、青山、白鹭、乌鸦,还有雪白的芦花。这些色彩鲜艳的景物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五光十色的画面,富于诱人的魅力,有力地烘托出作者热爱渔村生活的感情。其二是工于语言的锤炼。作品中既有精雕细琢的工对,又有韵味醇厚的口语,雅俗兼擅,使作品显得典雅而又亲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古诗词《巫山一段云》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巫山一段云

潇湘八景(十六首其十一)

潇湘夜雨

暗澹青枫树,萧疏斑竹林。篷窗夜雨冷难禁,欹枕故乡心。二女湘江泪,三闾楚泽吟。白云千载恨沉沉,沧海未为深。

这首词是《潇湘八景》的第十一首。作者远离家乡,客居潇湘,“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王粲《登楼赋》),客地虽好,也难免没有思乡的愁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抒写了内心孤独凄苦的怀乡之情,十分感人。

作者很善于移情入景,以景写情,使情景妙合无垠。开头二句即从渲染环境入手:“暗澹青枫树,萧疏斑竹林。”暗澹,亦作“暗淡”,昏暗不明貌。斑竹,即紫竹,因竹身有紫色或灰褐色斑纹,故名。亦称湘妃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疑,其妃娥皇、女英追至,思之不已,泪洒竹上,留下痕迹斑斑。枫树、竹林最容易撩拨羁旅之人的相思之情,这大概是古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刘长卿《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李祜《袁江口怀王司勋王吏部》:“若个最为相忆处,青枫黄竹入袁江。”这些诗句都是以枫、竹写相思。更何况是昏暗的青枫树在夜雨中起伏、萧疏的斑竹林在秋风里摇曳这样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又怎么能不引动客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呢?作品所包含的意蕴离不开作者对生活、事物的细致观察和体验,因此如果说开头二句是视觉形象在作者心理上的投影,那么“篷窗夜雨冷难禁”则是感觉所引起的心境上的变化。“篷窗”本来就挡不住秋日的风寒,却偏偏又遇上这凄冷的夜雨,饱尝乡思折磨之苦的主人公又怎能抵御得了这阵阵袭来的寒气呢?一个“冷”字,看似毫不着力,其实十分巧妙,既写出了气候上的“冷”,又写出了心境上的“冷”。经过层层渲染,笔足墨饱,终于把主人公推到了台前:“欹枕故乡心。”欹,通“倚”。至此,一个被乡愁折磨得难以成眠的客子形象就清晰地凸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果说上片是写乡愁之苦,那么下片就是写乡愁之深。“二女湘江泪,三闾楚泽吟。”这二句是用典。二女,指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她们得知舜已死,伤心至极,便投身湘水,成为湘水之神。三闾,指屈原。他曾任楚国三闾大夫,后遭谗被放逐到楚国的大泽中,日夜思念故国,写下了《离骚》等不朽的爱国诗篇。那滔滔的湘水,似乎就是娥皇、女英的泪水汇成;那旷远的大泽好象到处回荡着屈原吟诵怀国诗篇的音响。他们的忧思是那样的深广、强烈。下面二句仍然扣住“二女”、“三闾”来写。“白云千载恨沉沉”句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诗意化了。千百年来,连白云也为之动容,为之愤慨不平。“沉沉”二字用得十分精到,不仅写出了忧怨的深沉,而且还给人一种绵绵不断和悠悠不尽之感。末句“沧海未为深”,犹如鹰击长空。石破天惊。愁,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内在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到底愁到什么程度,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沧海的深不可测,是人所共知,具体形象。这里说沧海与愁相比,还不算深,那么忧愁的深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里,作者表面上是写“二女”、“三闾”,实际上是写自己的乡愁,在他们身上融入了自己深沉而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首词在环境气氛的渲染上非常出色,用典也很贴切,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怀乡之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古代爱情诗词《》巫山一段云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巫山一段云

 蝶舞梨园雪,莺啼柳带烟。小池残日艳阳天,苎萝山
 又山。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春
 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

 李晔即位时,年仅二十二岁。史称他“意在恢张旧业,号令天下”(《旧唐书昭宗纪》),但从这首词看,却不免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之嫌。
 上片写景。开头两句描绘了宫苑中浓郁的春意。“梨园”是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一在光化门北禁苑中,一在蓬莱宫侧宜春院。这里泛指栽有梨树的宫苑。梨花色白。“梨园雪”反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句意,借以形容梨花盛开,犹如雪涌的奇异景象。但这毕竟只诉诸视觉形象,而且色彩不免单调。句首冠以“蝶舞”二字以后就不同了。盖蝶恋花香,梨花能把飞蝶引来,说明香气馥郁,因此“蝶舞”二字又赋予首句以香气袭人的嗅觉形象。再说飞蝶色彩斑斓,舞姿轻盈,翻飞于梨花之间,使视觉形象也更为多姿多彩了。“莺啼”二字诉诸听觉形象。莺啼之声原是极为宛转动听的,而从如烟的柳条丛中发出的莺啼声则更为赏心悦耳。两句虽是写景,但联系帝王的生活实际来看,“蝶舞”、“莺啼”又是比喻宫女的歌舞。写春日观赏歌舞而以景语出之,大概是讳言宫中行乐罢?如是,则倒不失之为帝王式的含蓄。“小池残日艳阳天”虽然也是景语,但主要是表现心绪。面对着轻歌曼舞的宫娥,作者并没有提起精神来。“小池”、“残日”皆为作者移目注视之处。池水荡漾,恰与作者感情的波动相谐合。注目于西斜的“残日”,则又暗暗透出作者内心有所等待。“艳阳天”暖风如薰,春光明媚,极易引起一种莫可名状的春天的感奋。那末他究竟在等待什么呢?“苎萝山又山”一句透露了消息。“苎萝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美女西施的生长之地。与司空图同时的崔道融《西施》诗云:“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上春。”唐人笔下的苎萝山实在太艳了,以至连方外之人都强烈地感受到它的诱惑力:“此去若逢花柳月,栖禅莫向苎萝山。”(施肩吾《送僧游越》)对于李晔来说,苎萝山显然寄托着他理想的爱情。“山又山”暗用古乐府《藁砧歌》“山上复有山”隐语。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云:“重山为出字”。全句是说,他钟情的美女不在身边。帝王的爱情生活向来是个谜,而这些谜又是很难解开的。李晔曾从僖宗逃往蜀中,是否在蜀地遇到过钟情的少女? 而登基以后又未能召之入宫?这都不便悬猜,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宫中的佳丽都未可其意。
 换头“青鸟不来愁绝,忍看鸳鸯双结”,把上片蕴涵的春日怀人的心绪点明了。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传递爱情信息的使者。青鸟不来,说明意中人或已另有所属,或身不由己。无奈李晔颇有点乃祖唐明皇重色轻国的痴情。后宫佳丽虽多,他却一心一意地爱着宫外的另一女子。此女未至,愁闷欲绝,连绣在饰物上的“鸳鸯双结”都不忍相看。结末两句“春风一等少年心,闲情恨不禁”,其主观意图是在倾诉自己爱情生活中的深深不幸和绵绵长恨,但由于艺术概括力之强不同凡响,故其客观意义已不止此。“春风”在古乐府是多情的意象。“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春歌》)“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情。”(《前溪歌》)都是著名的诗句。文人乐府也爱用这一意象。李白的“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春思》)即是显例。词与乐府有着不解之缘。两者在意象上的继承关系尤应注意。“一等”即一样之意。“少年心”是一颗对爱情的感受力最为敏锐,既勇于追求又不善自制的心。唯其如此,故欢乐与痛苦的转换有时只在须臾之间。古乐府《翳乐》云:“人生欢爱时,少年新得意。一旦不相见,辄作烦冤思。”可为“少年心”作一注解。这两句作者避免在一般意义上使用比喻,而是把自己内心既深且广的“闲情”融合到吹不尽的“春风”中去,使多情的春风也如同“少年心”一样,有着不可遏抑的“闲情”。于是,凡是春风之处,凡有春风之时,此闲情即爱情,皆随之而至而终不可息了。这样写,不仅比喻更为新颖,思致更为浑厚,而且使诗歌意象与作者具体的爱情遭遇拉开了距离,从而使之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个别,而获得了永久的普遍性的美学价值。近人俞陛云说:“人生最乐光阴,莫若少年时,而淹忽易过,少焉瞩之,已化为古。宋人谢懋词 ‘老年常忆少年狂’、章良能词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与昭宗‘少年心’句,有同感也。”(《唐词选释》)可见结末两句在后世引起的共鸣是不小的。
 李晔后来是否找到了他的可意人,已无从知道,但据《旧唐书·昭宗纪》记载,在他遇害的晚上,昭仪李渐荣对凶徒说: “莫伤官家,宁杀我辈”。凶徒不听,她便“以身护帝”,与李晔同时被杀。看来,这位在政治上一筹莫展的晦气天子,在爱情上还是最终得到了一个知己的。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

参见“朝云暮雨”。向子諲《减字木兰花·韩叔夏席上戏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想得横陈,全是巫山一段云。”

☚ 巫山色   巫峡梦 ☛

巫山一段云

巫山一段云

李珣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词别题“感怀”,写行客旅怀之作。古庙青嶂,行宫碧流,引发行客“往事思悠悠”,触景以生情。“往事”者,云雨朝暮、烟花春秋也,此亦即行客愁怀之内蕴。“何必”二字,怨诸啼猿,无理而妙,愈使“啼猿”二语,“语浅情深”(陈廷焯语)。或云此系缘题之作。然其缘题而不即,去题而不离,盖妙在与题若即若离、不即不离。
☚ 临江仙   南乡子 ☛
巫山一段云

巫山段云wūshānyīduànyún

━━┃┃━ 喻女子美丽的鬓发或身段。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宋·向子諲《减字木兰花》词:“想得横陈,全是巫山一段云。”

☚ 杨柳腰   杏脸桃腮 ☛

巫山一段云

比喻女子优美的鬓发。唐李群玉《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诗: “裙托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❷比喻女子优美的身段。宋向子諲《减字木兰花·韩叔夏席上戏作》词: “想得横陈,全是巫山一段云。”
○ 巫山云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