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补缺
官名。唐代武则天时始置。此后历代皆置,清代废。掌侍从规谏。属门下省。《旧唐书·职官志二》:“左补缺2员 (从七品上),左拾遗2员 (从八品上)。〔古无此官名。天后垂拱元年 (公元685年) 二月二十九日敕: ‘记言书事,每切于旁求; 补缺拾遗,未弘于注选。瞻言共理,心藉众才,寄以登贤,期之进善。宜置左、右补缺各2员,从七品上,左、右拾遗各2员,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行立次左、右史之下。仍附于令。’ 天授二年 (公元691年) 二月,加置3员,通前5员。大历四年 (公元769年) 补缺、拾遗,各置内供奉2员。七年五月十一日敕: 补缺、拾遗,宜各置2员也〕。补缺、拾遗之职,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