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左岸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左岸派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赛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雷乃、瓦尔达、马尔凯、罗布—格里叶、杜拉、凯罗尔、科尔皮等。作品讲究个性风格,不拘守传统电影语法,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发展过程的描写。代表作品有《广岛之恋》、《长别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横跨欧洲快车》等。 左岸派 左岸派Left Bank Group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赛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左岸派并非一个学派或团体组织,而只是一批互相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共同的艺术旨趣,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电影创作较久的导演,如雷乃、瓦尔达和科尔皮;另一类是以搞文学创作为主的,如马尔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杜拉编剧)、《去年在马里昂巴》(1961,罗布—格里叶编剧),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杜拉编剧),瓦尔达的《克里奥的两小时》(1961)等。他们的影片十分讲究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法,因此作品常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这两者有重大区别,即:左岸派导演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一贯重视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手法;十分讲究电影语言,注重细节修饰,绝无随意自由的即兴式作风;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除上述几部影片外,还有雷乃的《莫里哀尔》(1963)、《我爱你,我爱你》(1967),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穿越欧洲的特别快车》(1966)、《欲念浮动》(1974),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杜拉的《恒河上的女人》、《卡车》等。 ☚ 戈达尔 阿仑·雷乃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