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形式gōng zī xíng shìфóрма з ты)工资形式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方式。它规定着劳动状况和劳动报酬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资等级制度规定着一定时期的劳动标准和报酬标准,而工资形式则按照标准计量各个职工的实际劳动量和计算应得的工资,把劳动和报酬有机地联系起来,正确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工资形式多种多样,而基本形式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还有奖金和津贴等补充形式。1979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些企业还实行了浮动工资、提成工资等工资形式。各种工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条件和范围。在选择工资形式时,应该做到:要能够正确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要根据需要与可能来选择恰当的工资形式;可以并用几种工资形式,切忌“一刀切”;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改换工资形式;基层单位应有选择工资形式的自主权;不断改进、完善现行的工资形式等等。正确地选用各种工资形式,有利于从物质利益上促进劳动者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关心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工资形式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方式。反映了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消耗的劳动量。各种工资形式的基本原则以及对各种工资形式的基本要求,是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工资、津贴。具体对职工采用什么工资形式,一般可由企业等用人单位确定。 工资形式计量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和劳动报酬的方式。工资分配的原则和工资的基本职能都要通过具体的工资形式体现出来。因此,按劳分配原则能否得到充分贯彻,工资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工资形式。工资的基本形式通常分为两种,即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工资形式,基本上是这两种基本形式的转化形态或组合形态。 计时工资是按照职工的劳动时间来支付劳动报酬的工资形式,即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经验等因素,先评定工资等级,然后按照实际劳动时间发给相应的工资。计时工资的特点是:(1)在职工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职工之间工资收入的差别,主要取决于他们劳动时间的长短,出勤率的高低。(2)在职工实际工作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不同的技术级别、职务级别。 计件工资是根据劳动成果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1)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而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即合格产品的数量或作业数量来计算工资。(2)它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成果密切联系起来,使劳动者从物质利益上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计件工资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劳动者支付的劳动量,更能区别同等级职工由于技术熟练程度、生产经验、劳动态度、劳动积极性不同而取得的劳动成果的差异,更有利于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工资形式的选择,应当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因工种、因技术设备、因管理水平而制宜,决不能搞“一刀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适当的工资形式,而且应随着自身条件的变化相应地改变工资形式。企业有的采用计时工资,有的则采用计件工资或其他工资,国家机关作为非物质生产部门,由于工作人员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工作人员提供的劳动量无法精确计量,因此,一般都采用计时工资制。我国自1956年国家机关工资改革以来采用的几种工资形式,实际上都属于计时工资,公务员的工资形式也属于计时工资的范畴。 工资形式指在工资等级基础上,结合各个劳动者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计算并支付工资的各种具体形式。一般来讲,通过工资等级制度确定的工资标准,只能反映职工劳动能力上的差别。因为能力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即使是具有同等劳动能力的职工,或同—个劳动者在不同的时期里,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也会不同。借助于各种具体的工资形式,不仅承认了职工劳动能力上的差别,而且与职工日常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直接联系起来。所以,工资形式是工资等级制度和职工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直接相联系的纽带。选择恰当的工资形式,对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都有重要意义。企业的工资形式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和津贴等。计时工资由于劳动时间的计算单位不同,又可分为小时工资、日工资或月工资;计件工资按计件范围分为个人计件、集体计件;按支付的形式分为无限计件、有限计件等。奖励形式则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单项奖、综合奖和超额奖。以上各种工资形式是相互补充、结合使用的。如在企业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一部分生产工人实行计件工资,而其他职工则实行计时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方式。工资等级制度规定着一定时期的劳动量和应得的工资,通过一定的工资形式将应得的工资支付给职工。工资形式有多种多样,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两种基本形式,此外还有奖金和津贴等补充形式,近年来,又出现了浮动工资等新的工资形式。不同行业、工种应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经营管理水平来确定相应的工资形式,以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工资形式指按照一定指标来衡量工人和职工的劳动以及其所得劳动报酬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分为: ❶对于不能确定产量的工作,采取按照职工的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来支付报酬的计时工资形式。 ❷对于能够按照劳动成果计算报酬的工作,采取按照工人生产的合格品数量或作业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支付报酬的计件工资形式。 ❸对于劳动者提供的超额劳动 (如超额完成工作量、节约原材料等)根据不同的生产或工作的需要,按照规定的奖励条件和奖金标准支付额外报酬的奖金形式。 ❹对于从事特别繁重、艰苦、复杂以及有损于健康的劳动,采取给予补充劳动报酬的津贴形式。 ❺对于从事井下、水下、高温、高寒、高空、野外等作业以及有毒、有害等工种劳动者,在支付基本工资外的岗位津贴。 ❻对于在非正常情况下的工作,采取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工资办法。如履行国家和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加班加点工资、事假期间的工资、停工期间的待遇、法定节日假日的工资等等。 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Types of Wages以工资等级制度为基础,对职工实际劳动付出量和相应劳动报酬所得量进行具体的计算与支付的方式。工资形式是计量劳动和计付报酬的一种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劳动标准与报酬标准之间的连接环节。 工资形式的特点:(1)工资形式主要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按量计酬”,即从劳动的流动形态(如计时工资)或劳动的凝结形态方面计算劳动者的实际劳动量,并确定实际的工资报酬量;(2)按照各种工资形式计量和支付的工资,包括了职工的全部工资收入,即除了标准工资外,还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等其他工资收入;(3)应根据不同劳动者的工作特点,实行灵活多样的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主要分为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还有奖金和津贴两种补充形式。其他各种具体的工资分配形式,都是从上述几种基本工资形式转化或相互组合派生而来的。工资形式的基本要素有:劳动量和报酬量的核算周期与支付周期;报酬量和劳动量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工资形式计量劳动的具体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工资形式对劳动量的报酬量的具体核算单位。 在选用工资形式时,应遵循下列三点原则:(1)所选用的工资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劳动消耗量,并能保证对劳动数量与质量进行客观的精确的计量与监督;(2)不能凭主观愿望来确定工资形式,必须根据“需要”与“可能”;(3)多种工资形式并存。 各种工资形式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形式,但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并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因此,根据不同劳动者的劳动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并制定有效的实施计划,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工资水平 基本工资 ☛ 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对职工实际劳动付出量和相应劳动报酬所得量进行具体的计算支付的方法。工资形式是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哪种具体的工资形式,都必须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 劳动量和报酬量的核算周期与支付周期。通常情况下,劳动量的核算周期短于报酬量支付周期,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也可以是一致的; (2) 报酬量和劳动量之间的各种比例关系; (3) 计量劳动的具体方法及适用范围;(4) 对劳动量和报酬量的具体核算单位。对劳动的核算一般可采用实物量单位或价值量单位,对不易计量精确劳动量者,可以采用在一定职务上或完成规定工作任务的有效劳动时间作为核算单位。而报酬量的核算多用货币单位进行。 ☚ 工资水平 平均工资 ☛ 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又称“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形式”。企业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方式,也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把劳动和报酬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具体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 ❶计时工资; ❷计件工资; ❸改革以来出现的浮动工资。它的辅助形式有: 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 ☚ 工资改革 工资制度 ☛ 工资形式 工资形式在一定的工资制度的基础上,计量劳动者的劳动消耗或劳动成果并据以支付工资的各种具体方式。它是工资制度和职工劳动消耗、劳动成果直接联系的纽带。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以等级工资制为基础。通过工资等级规定着一定时期的劳动标准和报酬标准,只是反映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各个时期里每个职工劳动消耗和生产成果不同。而工资形式则按照标准计量各个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消耗、工作成果和应得的工资,从而更好地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工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的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几种基本形式,近年来还出现了浮动工资等新的形式。各种工资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条件和范围。 ☚ 工龄工资 工资构成 ☛ 工资形式wage fo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