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工效挂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工效挂钩工资总额随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简称。是我国自1985年起正式试行的一种企业工资改革办法。试行办法只限于国营大中型企业。其基本做法是,自上而下逐级事先核定工资总额基数和挂钩经济效益指标基数及两者挂钩浮动的比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超过核定的基数部分,按核定的挂钩浮动比例计提并发放增长工资。根据国家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经委、中国人民银行1985年7月13日联合制定的《国营企业工资改革试行办法》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所属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工资数额,由劳动人事部商同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核定,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 以上缴税利作为工资总额的挂钩指标,上缴税利基数,由财政部商同劳动人事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有关部门核定;全国企业职工工资总额随经济效益浮动的总比例,控制在1:0.7以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基数范围内逐级核定所属国营大中型企业工资总额基数,并由财政部门商同有关部门逐级核定挂钩指标基数及挂钩浮动比例 (一般在1:0.3至1:0.7范围内掌握)。实行工效挂钩,对进一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促进企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等都有一定意义。实行工效挂钩的国营企业,当年增长工资超过核定的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应按规定缴纳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 工效挂钩 工效挂钩即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其基本模式是,确定企业基期工资总量、一定经济效益指标的总量以及工资随经济效益浮动的比例,然后工资总量随报告期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按确定比例增加或减少。对企业基本工资的调整,在1985年以前,还是由国家统一安排的。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指出: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解决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主要应该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国家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职工和企业之间的正确关系,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同时又鉴于不少企业1984年已经试行了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包干浮动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于1985年1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对企业工资制度进行大的改革,改变由国家进行统一安排的管理体制,给企业较大的分配自主权和主动权,实行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即实行工效挂钩。这是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一次质的飞跃,是由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分配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分配机制转换的一个重大步骤。工效挂钩是企业工资走上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其表现的主要特征,从确定挂钩指标与挂钩形式看,主要包括工资总额同上缴税利挂钩、工资总额同实现税利挂钩、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工资与实物生产量 (销售量) 挂钩、工资同实际工作量挂钩、同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挂钩等形式。工效挂钩的核心是两个基数、一个比例,即工资总额基数、经济效益指标基数和挂钩的浮动比例(工资含量系数)。按照国家规定,企业挂钩的两个基数、一个比例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核定。 ☚ 津贴 工资指导线 ☛ 工效挂钩 工效挂钩“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简称。它是企业工资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由国家(或地区和部门)核定企业的工资总额基数和经济效益指标基数及挂钩的浮动比例。挂钩后,企业的工资总额随同本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而浮动。在按核定的比例提取的工资总额范围内,企业有自主分配的权力。实行工效挂钩,对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保证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有重要作用。 ☚ 工资分 工资水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