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工业布局学研究工业生产力空间组织形式的科学。它是生产力布局学的一个分支。 工业布局学属生产力经济学范畴。它的研究对象是工业生产力的地区分布活动和形式。由于生产力分布的基本性质与实现方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性质,所以它的研究又必须联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它的主要任务是: 揭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工业生产力空间配置的客观规律。它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工业生产力配置的理论、原则、方法和具体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工业生产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布局,保证工业生产活动取得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 工业布局学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区位理论(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Industries)。工业区位理论是经济学和地理学共同研究的对象,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微观包括厂址选择、工业迁移等理论问题,宏观主要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工业布局的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产生于十八世纪。最早研究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里奇·冯·屠能(Johann HeinrichVon Thunen)。他创立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模型,认为一个经营者所期望得到的利润,与下述三个变量有直接关系,即P=V-(E+t) 式中: P——利润; V——销售的商品价值; E——总生产费用; t——运输费用。 屠能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运输单一因素,并以运输因素确定其配置定向。他的代表作是《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Den isoliere Staatin Beziehung auf Landwintschaftund Nationalokonomie》) (1826年)。屠能被西方称为区位理论的先驱。 第一个系统地研究并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莱德·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年)。韦伯于1909年完成的《工业区位理论》 (《Uber der Standotder Industrie》)一书,是工业区位理论的代表作。他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工业配置的经济因素。其核心就是主张配置工业生产力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要把运输费用降到最低限度。因此,韦伯的理论被称为最低成本学派理论。 继韦伯之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弗兰克·费特(Frank A. Fetter)于1924年发表了《市场区域的经济规律》一文(美国经济学季刊,1924年第39期),认为在近代经济生活中,工厂往往设在市场附近,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工业集中点,从而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的观点。但市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廖施(August Losch),他的代表作是《区位经济学》 (1954年出版)。廖施主张将利润原则同产品销售范围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认为工业区位主要由工业产品的需求所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经济学界对区位理论的研究开始转向宏观分析,着重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率、资本形成的特点和投资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地区差异以及环境经济、生态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因而出现了所谓“成本——市场学派”、“行为学派”和“社会学派”的理论。“成本——市场学派” 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沃尔特·伊萨德(Walter Isard),他认为决定工业配置的主要依据是最大利润原则,而最大利润的实现必然同自然环境、运输成本、工资、地区居民购买力等因素有关,因而主张通过多因素分析来确定工业配置。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区位和空间经济》(1956年美国纽约出版)。“行为学派”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产生的。英国的邓尼森(S. R. Dennison)是这一学派的较早研究者之一。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因素和人的行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工业企业的配置及其迁移不可能单纯从技术、经济因素的分析中获得圆满答案,工业配置主要取决于人的极其复杂的行为因素。他的主要著作是《工业区位及其衰退地区》(英国牛津大学1939年出版)。“社会学派”认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政府政策、国防和军事、人口迁移、市场因素、居民储蓄能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工业配置,因而要重视社会因素的研究。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E.T. Hamilton) 等。汉密尔顿的主要著作是《地理模式》(英国伦敦1971年出版)。 我国对于工业布局问题的研究是从建国后开始的。当时,有关工业布局内容的研究和讲授,是在工业经济学和工业企业管理学等学科中进行的。将工业布局问题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因而我国有关工业布局的专门著述见诸不多。 阅读书目: 《中国工业布局学》刘再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