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增加值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1995年、1996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分别为91894亿元、99595亿元,1999~2005年中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为21564.74、25394.8、28329.4、32994.8、41990.2、54805.1、66425.2亿元。2005年工业增加值最高的地区是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分别为8411.9、8290.0、8054.0亿元。 工业增加值Value Added of Industries亦称工业附加值。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未扣除固定资产折旧费)。西方统计学界十分重视这个指标,认为它能准确反映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理想的价值指标。各企业增加值的总和中没有重复计算。工业增加值的应用很广,是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工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重要依据。其计算方法可以从生产及收入两个方面进行:(1)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生产消耗的原材料、燃料价值和包装费用-由外单位完成的作业、修理和维护的工作量价值-未曾加工而发货的外购产品价值-外购电力费等。(2)工业增加值=工资+利润+税金+提取的福利基金+其他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工业增加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费等于净增加值。西方国家计算的净增加值相当于中国的工业生产净值。 工业增加值Industrial Added Value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部门所生产的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同时也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 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生产法: 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 二是收入法: 即根据生产要素收入计算,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之和。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added value of industry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即根据生产要素收入计算,等于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之和。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 ☚ 工业销售产值 固定资产原值 ☛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gongye zengjiazhiappreciation of industrial output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产品中新增加的价值。是企业全部生产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物资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即总产出与中间投入之间的差额。在西方经济统计学中,工业增加值的原意是附加在劳动对象上的价值。 确定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下述几条原则:第一,本期生产原则。工业增加值必须是企业报告期内的生产成果,非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已出售的,还是未出售的或是不出售的,均应计入本期生产成果。第二,最终成果原则。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从价值形态上看是价值转移的过程,所耗用的产品(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为了避免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必须在工业总产值的基础上扣除中间投入的转移价值,保持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间投入计算价格、指标口径范围的一致性。第三,市场价格原则。增加值的计算价格,国际上一般有两种,即基本价格和生产者价格。中国目前采用的是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增加值是指按生产者价格估价的产品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价的中间消耗。生产者价格是生产单位货物或劳务所得到的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出厂价格。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或劳务所支付的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买卖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为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经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 根据分析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工业增加值可以按行业部门计算,也可以按企业部门计算。按行业部门计算的增加值是以基层单位,即产业活动单位作为基本报告单位进行统计。工业行业增加值可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工业生产的规模、速度、效益以及工业的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按企业部门计算的工业增加值是以独立核算法人单位作为基本报告单位进行统计。通过工业企业增加值可以观察全部工业企业的产业规模、效益和速度。目前,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的工业增加值近似于工业企业部门增加值,虽然是以独立核算法人单位即工业企业为基本报告单位进行核算,但只核算工业生产活动本身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企业的非工业生产活动以及附营单位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不包括在内。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中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相结合的方法。 (1)生产法: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从工业总产出中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其中,工业总产出在实际计算中是用工业总产值代替的。 工业中间投入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工业企业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中间投入必须是从外部购入并本期投入生产和一次性消耗掉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中间投入包括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财务费用五项。具体计算方法可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相加(中间物资消耗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二是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如工资、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财务费用,同样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此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比较简便易行。 另外,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还应加上本期应交增值税,即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交纳的增值税额。计算公公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应交增值税。 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额-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上述公式中,本期应交增值税的计算结果若为负数,综合部门汇总时按零处理。 销项税额: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合计。 出口退税:反映企业出口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而收到退回的税款。 进项税额转出数:反映企业的购进货物、在产品、产成品等发生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进项税额: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合计。 (2)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的方法。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增加值可分为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其计算公式如下: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固定资产折旧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即为补偿生产中所耗用的固定资产而提取的价值。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而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货币工资及收入,包括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薪金、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二是实物工资包括企业以免费或低于成本价提供给劳动者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三是由企业为劳动者个人支付的劳动、待业、人身、医疗、家庭财产等保险。 生产税净额指,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企业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差额。 营业盈余指,工业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对固定资产进行了价值补偿,对劳动者进行了分配和上交国家税金以后,企业参与增加值的创造而应得到的份额。 在按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库存进行调整,将按销售口经计算的生产税净额与营业盈余,调整为按生产口径计算,以保证按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准确性。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是对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一种补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收入角度观察增加值的构成要素,弥补按生产法计算的增加值总量无法反映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分配关系的不足。 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在按生产法或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可以利用原始资料,按计算公式直接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出工业总产值,再根据历史资料及当期有关情况确定工业增加值率计算。还可利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代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进行计算。工业增加值在年度计算时,一般采用直接计算法;而月份计算时,为了保证指标的时效性,常采用增加值率法或速度推算法。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相比,消除了企业之间的重复计算因素,能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需要,比较科学地反映工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替代工业总产值全面反映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的代表性指标,也是评价、考核工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考核指标,不受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具有可比性。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对比计算出的工业增加值率,是反映工业生产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指标。中国从1992年起采用工业增加值评价考核工业生产规模和计算工业发展速度,为扭转片面追求产值、提高工业经济效益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 工业总产值 工业净产值 ☛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所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之和。它是工业企业总产值扣除以下两部分以后的产值: (1) 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电力、包装材料的全部价值;(2)外单位为本企业提供劳务的价值。工业增加值是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采用的最重要的工业产值指标,是工业 (在资本主义国家统计中,相当于“矿业”,“制造业”,“煤气、电力、供水”) 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 ☚ 企业利润 利润率评价法 ☛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 (1) 生产法。即工业总产出减去工业中间投入。(2) 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具体构成项目有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种方法也称要素分配法。 ☚ 工业销售产值 固定资产原价 ☛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亦称“工业附加值”。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增加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价值。包括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折旧费两部分。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净产值加固定资产折旧费,或等于工业总产值减企业外购的原材料、燃料、电力、包装材料等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工业增加值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组成部分的工业增加值,还要从上述工业增加值中扣除对非物质生产部门 (包括企业内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支付的劳务费。因此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没有重复计算,是工业部门的最终生产成果,反映国民生产总值表示的总供给中工业部门提供的消费资料和固定资产更新、投资数; 它也可以和其他工业产值指标同时使用,计算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各种重要经济比例关系及其他经济指标; 还可以作为计算工业生产指数的权数。但是工业增加值不仅受价格背离价值的影响,还受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的影响,因此也有它的局限性。 ☚ 工业净产值 工业生产指数 ☛ 000068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