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都官名。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文帝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地方选拔官吏事宜。晋、南朝时改为州都。隋时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曾任州都。《晋书·刘毅传》载上疏:“置州都者,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 州都 州都州大中正的别称。三国·魏·曹丕时行九品中正制,郡置中正,州置大中正,掌管地方选拔官吏事宜。隋时避讳,改大中正为州都,常以重臣兼任,如炀帝为晋王时,即曾任州都。开皇后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举,州都遂废。 ☚ 州大中正 参卿 ☛
☚ 别乘 州都 ☛ 州都官名。隋置,以代替中正官。在医籍中不取此义。取都会之地,水流聚会之地之义。 州都 州都官名。晋代置。中正官的别称。《资治通鉴·晋纪三》: “置州都者,本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也。”胡三省注: “州都,谓中正。” ☚ 州望 州学正 ☛ 州都zhōu dū州官大中正的别名。《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张介宾注:“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州都❶官名。北魏置,为州刺史属官,掌评定士族品第。北齐沿置,视八品。隋初亦置,属雍州者视正八品,属诸州者视从八品。
❷魏、晋、南朝时为州大中正的别称。 州都州属吏名。北魏除有中央任命的州中正之外,又有太守自辟的州中正,称为州都,位在治中之下,主簿之上,主州吏选任。北齐、北周及隋初沿置。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不执行职务,列为乡官,十五年(公元595年)废。参见“州中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