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州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州牧zhōu mù

一州之长。韩愈《送灵师》:开忠二州牧,诗赋时多传。

州牧

即“舟牧”,掌舟官。《藝文類聚》楊修《出征賦》:“於是州牧覆舟,水衡戒事。”

州牧

州牧

官名。上古传说,全国分为九州或十二州,州有牧。西汉武帝置部 (州) 刺史,汉成帝时改称州牧。至哀帝初复旧,末年又改为州牧。东汉初仍称刺史,末年为镇压农民起义,升刺史为州牧,居郡守之上,成为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后州牧往往拥兵自大,成为割据势力。魏晋南北朝多废不复设,仍称刺史。北周及隋唐唯京畿地方长官称雍州牧,州牧之名渐废。

☚ 刺史   司隶校尉 ☛

州牧

官名。一州之长。《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不用。东汉灵帝时复设,掌一州军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魏晋以后废。隋及初唐仅雍州设牧,以亲王遥领,实际长官为别驾、长史。开元元年改雍州为京兆府,牧改为尹。宋时京师所在之地方长官尚称州牧。清代知州亦称州牧,官阶甚低,与知县并称牧令。

州牧zhōu mù

〖名词〗
官名。即刺史(1)。《驳复仇议》:州牧不知罪。——州牧不晓得治他的罪。

州官

州官

牧(州牧;邦牧) 州郡 知府 郡守 太守 邦伯 黄道 黄堂
一州之长,州牧:州尊
汉代、唐代的州长官:刺使 使君
清代的州长官:知州
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太爷
对州县官的称呼:父母官
对州官的尊称:天台
汉代对郡相、太守的尊称:府君
太守的敬称:铃下
太守的代称:五马
(州署中的属官:州官)

☚ 诸侯   县官 ☛

州牧

官名。传说远古时全国划分为九州(一说十二州),最高首领称作“牧”,“牧”是管理之意。至西汉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各州设一剌史,汉成帝改称剌史为州牧。汉哀帝初,复名“剌史”,至末年又称州牧。东汉光武帝初建国时,仍行剌史旧制,东汉末年因农民起义纷起,灵帝再复州牧之职,并提高其地位。西汉州牧仅起监察官作用,兼管行政之事,而此时州牧即为一州的最高长官,位仅次于九卿,掌一州的军政大权。如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逐渐拥兵自大,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魏晋以后,帝王有鉴于州牧之权太重,难以控制,遂又废弃此职,仍改为剌史,亦有称都督、总管、节度使的,州牧之名不存。隋、唐、宋仅以京师之地设州牧,但多以亲王领其名而不居其位。清代曾把知州在文学上尊称为州牧,但此时知州仅是与县令略等的地方长官,故又将知州与县令并称“牧令”。

州牧

州牧

官名。夏、周时始置。掌一州政令。《尚书·尧典》: “咨,12牧。” 周秉钧易解: “12牧,12州之长也。”孔颖达疏引郑玄注: “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 《资治通鉴·汉纪·成帝绥和元年 (公元前8年)》:“丞相方进、大司空武奏言: ‘ 《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 十二月,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 州伯   州长 ☛

州牧

官名。西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后曾废置。东汉灵帝时,州牧地位提高,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参见“刺史”)。后历代设都督、节度使等,州牧之名遂废。唐宋时惟在京师或陪都虚设州牧,以亲王任领,为名义最高长官。清代州牧亦为州别称,和东汉州牧的权力已不能相比。

州牧zhōu mù

官名。汉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成帝更为牧,俸二千石,各掌一州。初为监察性官员,后为州的军政长官。见《后汉书·百官志五·州》。参看"州"条。

州牧

官名。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改剌史为州牧,秩二千石,主管郡国监察事务。哀帝建平二年(前5)复称刺史,元寿二年(前1)又改称州牧。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3)再改为刺史,至灵帝中平五年(188)为镇压农民起义,又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居郡宁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统治一方,相当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之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称牧,其余各州皆置刺史,州牧名存实亡。清代往往借用为知州的别称。

州牧

官名。西汉时分全国为十三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置司隶校尉和十二部刺史以纠察郡守、国相。其后权力逐渐增大:一是监察对象的扩大。刺史所察对象,本来止于郡国守相,但日久所察日广,下及县令长。二是逐渐干涉郡县军事与行政诸务。如《汉书·孙宝传》记其为盖州刺史时亲自入山谕告群盗,遣归田里;《汉书·鲍宣传》记鲍宣任刺史时丞相司直郭钦奏其“代二千石置吏听讼,所察过诏条。”三是有贡士之权。卫宏《汉旧仪》说:“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此外,其传车所驻,亦渐有固定处所。刺史既有治所,其职权又扩展至军、政、民、刑、贡士各方面,与行政官已无所区别。《汉书·朱博传》记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大司空何武与丞相翟方进奏言:“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于是诏改刺史为州牧,位次九卿,秩二千石。至哀帝初复行旧制,末年又改为州牧。王莽承之。东汉初复行刺史旧制。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度设置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因其地位特崇,故多加将军,封列侯。遂开魏晋州刺史加将军之先河。其属佐有长史、司马、东曹、校尉等名目,仿将军府之制而设,亦为魏晋南北朝州府与州军府两重僚佐系统的滥觞。东汉末年州牧拥兵自大,渐成地方割据的局面。魏晋以后,最高统治者有鉴于州牧之权过重,难于控制,于是又废而不置,仍改称刺史。惟北朝于京师所在之州仍称牧,北魏、北齐有司州牧,北周有雍州牧。隋及唐初,京畿地方长官仍称雍州牧。唐开元后三京府的长官称为牧,多以亲王遥领而不莅其位。宋沿唐制,于开封府置牧。清代的知州已降为府以下与县约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亦借用州牧之名为其别称。

州牧

官名。


职源与沿革

州牧之名始于见于《尚书·尧典》,所谓“十有二州”、“十有二牧”。作为职事官名,始置于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州刺史为州牧(《汉书·百官表》上)。宋朝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置牧,南宋诸朝皆沿设(《宋会要·职官》37之11《州牧》、《庆元条法》卷4《官品令》)。


官品

从二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8:2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