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是清朝中期的一次农民大起义。白莲教是秘密结社组织,白莲教长期宣传弥勒佛降生,人民可以得救,农民经常假借它号召起义。乾隆末年,土地高度集中,川楚陕甘豫5省更为严重,失地农民到处流浪,白莲教以“官逼民反”为号召。嘉庆元年(1796年),湖北各地白莲教密商在三月初十共同起义。2月,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紧急被迫提前起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襄阳姚之富和女儿王聪儿按时举行起义。起义第一阶段从嘉庆元年到三年,主要是湖北起义军进行反清斗争。各路起义军互不相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个击破,唯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不久,这支起义军在湖北吕堰驿首战告捷,声威大震,不到两月,聚众数万。6月,清军来犯,王聪儿挥师南下,连克数县。同时,四川达州徐天禄和王三槐、冷天禄也相继起义。1797年初,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王聪儿、姚之富兵分三路,乘清军空虚之际攻入河南,转战陕西,威逼武昌。5月,起义军分三股进入四川,拖得数十万清兵人困马乏,疲于奔命,在川东大败清军。清政府组织地主武装坚壁清野,切断人民和义军的联系,起义军由于缺乏统一指挥,一贯采用分路流动战术,致使力量分散。1798年,王聪儿率众向西安作战失利,转到湖北,在勋西县被地主武装和清军包围。清军得知王聪儿指挥地点,集中兵力进攻,王聪儿率领起义军坚决抵抗,杀伤大量敌人。4月21日,敌人突破防线蜂拥而上,王聪儿率领十几名女战士且战且退,最后英勇跳崖,壮烈牺牲。王聪儿、姚之富牺牲,标志着川楚陕起义军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四川起义军进行反清斗争。四川的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但在嘉庆五年3月以前,起义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起义军因得到人民支持,多次重创清军。1800年4月,四川江油马蹄岗战役是川楚陕起义军最为激烈的一战,起义军损失很大,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起义转入低潮。起义军活动基本上限于川楚陕边界地区,转战在万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2.4万,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1804年9月起义失败。这场波及5省持续了9年的白莲教起义,占据或攻占州县达204个,抗击清政府从16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一、二品高级将领20余名,清朝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4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大伤元气,此后清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川楚陕白莲教起义清朝嘉庆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白莲教是一种民间宗教团体。乾隆后期,大量流民进入四川、湖北、陕西交界山区谋生。这些贫苦农民遂成为白莲教的基本群众。嘉庆元年(1796),湖北白莲教以“官逼民反”为号召首先举起反清义旗,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襄阳王聪儿(齐王氏)、姚之富领导的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后四川达州徐天禄和东乡王三槐、冷天禄等也率众先后起义。数月内,南至四川酉阳、贵州青溪,北至河南的邓州、新野,在湖北西部的五府(襄、郧、荆、宜、施)一州(荆门州),到处燃起反清烈火。次年,各路起义军在四川东乡会合,确定了各路军的建制,按地区统一编为青、黄、蓝、白号,在起义军内设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首领。三年(1798),襄阳起义军在郧阳(湖北郧县)与清军发生遭遇战,陷入重围,经过激战,起义军首领王聪儿、姚之富等跳崖牺牲,余部退回四川。四年(1799),冉天元所率义军,在四川苍溪人头山设伏大败清军。后起义军又强渡嘉陵江,发展到十多万人,继在四川江油粉碎了清军的五路围攻。清廷不得已撤换和调整了一大批将帅,采取“坚壁清野”、 “寨堡团练”政策,组织地主武装进攻起义军。九年(1804),起义军最后被清军镇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