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蜀引”。宋代紙幣。因主要流通於四川,故名。初印行於北宋末年,至南宋中期,爲四川等地的主要紙幣。理宗寳祐四年(公元1256年)爲“四川會子”代替。《宋史·食貨志下三》:“川引自張浚開宣府,趙開爲總餉,以供糴本,以給軍需。增印日多,莫能禁止……淳熙五年,以蜀引增至四千五百餘萬,立額不令再增。光宗紹熙二年,詔川引展界行使。寧宗嘉泰末,兩界出放凡五千三百餘萬緡,通三界出放多矣。”又:“大觀元年,詔改四川交子務爲錢引務。”按,“川引”由木板三色套印而成,幣面印有界分、年限、面額等,並飾以花紋圖案,比此前之“交子”及以後的“會子”要精美。參閱明·曹學佺《蜀中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