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崔颢·黄鹤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崔颢·黄鹤楼》《崔颢·黄鹤楼》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注〕俞陛云《诗境浅说》、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皆以为崔颢《黄鹤楼》诗格调出自沈佺期《龙池篇》,沈诗云:“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崔颢·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是湖北省著名的古迹之一。在众多吟咏它的诗篇中,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千古之奇”。传说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本欲赋诗,看到崔颢的这首后,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为之搁笔。崔氏之作,正是以其浩瀚的时空意识和深沉的乡关之思赢得了“第一”(《沧浪诗话》)的桂冠。 诗的首句由传说着笔。据《南齐书》记载,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处,黄鹤楼因此得名。这里的“昔人”,即指传说中的仙人。“昔人已乘黄鹤去”,这是一种时间意识的警觉:该走的都走了,我辈又当如何?诗人登斯楼,敏锐地感觉到了时光的流逝和往昔的不可回复,今古茫茫之感充溢于心。“此地空余黄鹤楼”又将这种时间意识与空间意识相交错,时间的流动是无迹象的,而我们从黄鹤楼这一在空间上可以把握到的意象中,感觉到了时间的运行。黄鹤、仙人已成为传说中虚幻的存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是这空空落落的黄鹤楼。三、四句,诗人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这一感受。黄鹤飞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只有那天际的白云还在黄鹤楼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萦迴着。然而“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这白云又何曾是昔日之白云呢?首联写昔人与黄鹤楼,这一联是写黄鹤与白云,一、三句的黄鹤、昔人在时间上同属于过去的存在,二、四句的黄鹤楼、白云则是在空间上可以看到的具体的实在物,两相对照,所要表达的意蕴更加明晰。由眼前之景(楼、云)的触发,诗人的思绪转向过去,引我们到一个遥远的传说里,而这传说的虚无缥缈和不复回返,又给人以今古难接之感,眼前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恰到好处。“悠悠”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的缕缕情怀和作者邈远的情思。它静中含动,为作者飘忽摇荡之心态,做了最完美最贴切的说明,使人体味到一份淡淡的哀伤和怅惘。而接下来的“空”字,又将这一切的柔情和怅惘都化为轻烟梦影!于是,一种深重的悲凉便在诗篇中弥漫了开来。往者已矣,而未来,又是那么难以把握。“去”、“空”的重复出现,使登楼的诗人,有着“伊人信往矣,感伤为谁叹”(陈子昂《感遇》之十六)的悲情。他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 五、六两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晴川阁边的绿树清晰可辨,鹦鹉洲上长满了茂盛的芳草。句中的“晴川”,既是地名,又令人联想到晴朗的天空下那一望无际的平川,它与绿树芳草一同构成了这一画面的明快格调,那当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晴川阁,在今湖北汉阳龟山东麓,隔江与黄鹤楼相对。鹦鹉洲,在湖北汉阳县西南江中。诗人把目光转向了一个绿树芳草的所在。这一片崭新的风景是诗人对寂寞狐独的挣脱,他试图使自己的心境明朗起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减轻心头的沉重,那茸茸的芳草又惹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对浪迹天涯的游子来说,故乡是最温暖的。那是疲倦心灵的归宿,是孤独情感的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是诗人在俯仰宇宙、思接千古之后所引起郁闷情感的渲泄。而故乡又在哪里呢?诗人举目四望:日落黄昏时分,江面上烟波浩淼,一片迷蒙,他的情绪又一次落进了愁苦的深渊。这又是一层转折。据考证,崔颢在入河东军幕前曾为谋求功名,游历江南。当他登上黄鹤楼,面对着无限寥廓的宇宙空间时,一种怀古悯今的情绪将他笼罩。“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愁”,既是乡愁,也是世路茫茫之愁,它蕴含着作者深重的人生概叹。《唐才子传》说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在他“有文无行”的背后,不正潜存着一种无可解脱的寂寞情怀么?这一“感慨”太沉重了,以至于穿过千百年的时光隧道,在人们的心弦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全诗通过几层转折,逐层深入地传达出了诗人登楼后的独特感受,跌宕起伏,动人心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