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崔昭行贿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崔昭行贿事》

唐·李肇

裴佶常话2:少时姑夫为朝官(不记名姓),有雅望3。佶至宅看其姑,会其退朝4,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5。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6。须臾7,命茶甚急,又命酒馔8,又命秣马、饭仆9。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10?”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11:“且憩学院中12。”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13

1 本文是《国史补》卷中中的一则。2裴佶:李肇同时入。常:通“尝”,曾经。3雅望:清高的声望。4会:适逢。5 阍(hun)者:守门人。寿州崔使君:崔昭时任寿州刺史。寿州:今安徽寿县。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谒(ye):进见。6强(qiang):勉强。7须臾:片刻。8馔(zhuan):食物。9秣(mo)马:喂马。饭仆:给仆人吃饭。10倨(ju):傲慢。11揖(yi):揖让,请。12憩(qi):休息。13官絁(shi):符合国家标准的絁。絁:粗绸。千匹:合四千丈,古以四丈为一匹。

【析点】 这则轶事是根据裴佶的叙述写成的。裴佶姑父素有“雅望”,他退朝而大骂崔昭是行贿之人,崔昭来拜见,他厌恶得甚至要鞭打守门人,严然一个清廉正直的君子。殊不知他这幅相貌是摆出来给人看的,内心掩盖着的正是对崔昭不曾来行贿的不满。何以见得? 崔昭来后前倨后恭,崔昭走后急不可待地掏看礼单都是明证,他不打自招了。旧日官场贪贿成风,一些高官贪婪成性又要标榜清廉捞取名声,裴佶姑父正是这种人,他的“雅望”不过是一张“画皮”。

短文虽是记述轶事,却运用了欲抑而先扬、欲擒而先纵的手法,将姑父前倨后恭、假廉真贪的行为两相对照,不仅揭示了姑父的内心世界,而且形成了本文辛辣嘲讽的风格。短短的故事,作者设下层层悬念:姑父既然对崔昭嫉恶如仇,何以一见崔昭立即命茶、备饭? 为何送走崔昭面呈“得色”? 为何忽请裴佶去书房? 直至我们见到他怀中的礼单,层层悬念顿然开释,此刻再回味其一言一动,无不令人哑然失笑。悬念的设置使人物性格得到步步揭示又能引人入胜;而其释疑,既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颇有戏剧性。


《崔昭行贿事》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崔昭行贿事

 

·李肇·


 裴佶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不记名姓),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楫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选自《唐国史补》〕

●●
 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唐玄宗开元至唐穆宗长庆年间的轶事琐闻,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唐代历史、文学和社会风俗的丰富史料。作者在自序中说:“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近帷箔(男女私情),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从这里我们可了解到作者写作此书的要旨和创作的心态走向。作者要求自己笔不涉荒诞、淫佚,专一实录;取材或侧重世态人情的揭示,或阐释生活哲理,或描述生活趣味。从《唐国史补》的内容看,作者也是如此做的。《崔昭行贿事》就是一篇构思巧妙,意蕴深长,揭示唐代吏治腐败的讽刺小说。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能由人叙事,因事见人,艺术上颇可玩味。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崔昭行贿之事,而是细致地描写了裴佶姑父对崔昭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以人物形象本身内涵的丰富发人深思。裴佶姑父对崔昭的态度,以其受贿为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他言行极左,貌似廉正,实则贪鄙的两面派嘴脸,令人嗤笑。
 作者文笔辛辣,揶揄嘲讽尽化笔端。所叙的故事,时间跨度很短,可是片刻间,裴佶姑父的假作正经和贪婪无耻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章伊始,作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裴佶姑父,是一个“有雅望”的朝廷命官,他下朝不忘国事,对“众口称美”的崔昭提出疑虑,对行贿之事,深恶痛绝之,并发出“如此安得不乱”的感叹!忧国忧民之态可掬。当听到看门人来报说寿州刺史崔昭来拜谒时,他先是怒下可遏,“怒呵阍者(看门人),将鞭之”,其对来访者的憎恶和不悦尽溢于言表。然后,过了好一阵,才换上朝服,勉强出来见客。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政清廉、刚直不阿的臣子的端肃身影。
 可是,时不久待,情况却急转直下,“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不但让给客人献茶,准备酒饭,而且还命令手下人替崔昭喂马,招待仆人吃饭。对他所厌恶的崔昭,一反前态,其招待的殷勤、周到几乎无以复加,使人顿生疑窦。无怪乎裴佶姑母说“前何倨而后何恭也!”等他待客归来,始入门,得意洋洋之态就几乎掩遮不住,并且客客气气地让裴佶到书房休息——可见其有不欲令裴佶知道之事。然而,他是如此地得意,又是如此地急切,裴佶还没下台阶,他就“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再次把玩,急切、欣喜之情已不能自持。文章至此,裴佶姑父性格之虚伪,灵魂之丑恶豁然而现。
 作者在文中着意要予以揭露、鞭笞的是裴佶姑父这类貌似廉正的鄙吏,因而在塑造其形象时,调用多种艺术方法,务求形象、深刻,具有讽刺力量。作者先以对其廉正言行的描述进行反映衬,极写其正直、刚烈,然后又用他前踞后恭的待客举止,设置悬念,令人想知其底细,最后则以他急切地再次拿出崔昭贿赠的“礼单”欣赏、把玩的情态,揭示“谜底”。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强烈反差、对比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异常鲜明。
 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崔昭,作者虽没有去正面描写他,可一切事件又围绕着他展开,字里行间都可看出他靠行贿邀宠固位的丑态。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他在朝中“众口称美”,后写他为行贿到处“拜谒”,而从“赠官絁千匹”中更可看出“众中称美”的实质。小说的主人公由于这个次要人物的映衬、烘托,性格得以突现,露出了含鄙的本色。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性。
 纵观全文,作者以刻画人物,揭示灵魂为主旨,一篇短文看似朴实无华,实则技艺高超,大巧若拙,而且寓讽刺于叙述之中,笔势不张扬,揭示却很深刻。另外,全文以裴佶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也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可谓古代微型小说之精品。

古典小说《崔昭行贿事 》全文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崔昭行贿事

 裴佶常话:少时姑夫为朝宫(不记名姓),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夫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崔昭行贿事》出自李肇《唐国史补》。《唐国史补》三卷,是作者官尚书左司郎中时所作。书中皆载唐开元至长庆间事,乃有意续刘餗《隋唐嘉话》。李肇自序云:“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为我们提供了盛唐中唐时期历史、文学和社会风俗的史料。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亦被列入笔记小说之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其体例:“上卷中卷名一百三条,下卷一百二条,每条以五字标题”,《崔昭行贿事》处于中卷。
 《崔昭行贿事》以裴佶拉家常谈往事的口吻,记述了他少年时目睹的一桩受贿事件的始末。裴佶在朝中做官的姑父表面上对行贿受贿的行为深恶痛绝,而当行贿者崔昭来府上候谒时,他却撕开了道貌岸然的假面具,欣然纳贿,暴露了庸俗卑劣的本相。
 在封建社会里,行贿与受贿的问题,历来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宋代名相王旦,因宋真宗贿赂其一壶珍珠而在历史上留下污点;明朝功臣于谦则以“清风两袖”的廉洁作风赢得千古美名。然而,一个人为官的清贪,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人品质的优劣,也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声誉的荣辱,它往往是一个时代社会风气的缩影,从中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盛衰。据《旧唐书》载,裴佶“元和八年卒,年六十二”,那么,他少时正值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安史之乱”。官场上的污浊,既是动乱的标志,又是致乱的原因。小说借裴佶姑父之口说:“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一方面揭露了当时官场黑暗到了以行贿受贿为美的程度,一方面点明了行贿受贿与国家之盛衰密切相关的典型环境。因此,《崔昭行贿事》虽然篇幅短小,仅约略地记叙了裴佶姑父的几句话,几个动作,几种神态,但它的思想含量是很大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言约旨远,以少总多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个别事件的具体描写,表现出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的东西。给读者以“咫尺应须论万里”的感觉。
 《崔昭行贿事》还有一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漫画式的幽默笔法,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把某些封建官吏见利忘义、口是心非的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小说的第一句附录小注“不记名姓”,这便流露出对如此朝官不必记住他的名姓的轻蔑之情。续云:“有雅望”,既然连名姓都不值得一记,何“望”之有!“雅”正是反语鞭挞。接着便是姑父那一段正人君子式的议论,仿佛要写他如何拒贿了。然而作者欲抑先扬的笔锋轻轻地转回来,“阍者(看门人)报寿州崔使君候谒。”请看姑父以后的表情和动作:先是“怒呵阍者,将鞭之。”因为刚才还冒充好汉,马上就得让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那个鬼赤裸裸的登台,实在难堪!于是才有“良久,束带强出”的迟疑。但“须臾,命茶甚急……”心中之鬼既然登台,人性便泯灭了,还管什么“如此安得不乱!”姑父就是作乱之人。多么深刻的讽刺!作者犀利的幽默还在延续,又写姑父求晚辈裴佶回书房休息——心中的鬼害怕见人。一个“揖”字颇为传神,犹言:小爷爷,您别给我添乱了。然而裴佶还未下台阶,姑父便迫不急待地探怀出纸,了解贿品的内容。使读者联想到猫儿嗅腥……一个喜剧性的小丑形象确实表演得淋漓尽致。由于前文“如此安得不乱”的铺垫,使得喜剧性的形象亦含悲剧色彩。这便强化了作品揭露官场黑暗的主题。
 《崔昭行贿事》寓主观于客观之中,作者未发议论,就连行贿的崔昭也未公开露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和想象的空间。小说语言十分简练,完全为刻画人物服务。如裴佶的姑姑仅说了一句话“前何倨而后何恭也?”知夫莫如妻。反感之情跃然纸上。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