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岳麓书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岳麓书院 建于湖南潭州岳麓山抱黄洞(今长沙市内)下。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为潭州郡守朱洞创建。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广纳四方学者。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郡守李允则重修宇舍,扩大规模,有生徒六十余人,并请国子监赐经、史书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山长周式再次扩充。八年(1015),真宗召见周式,命为国子学主簿,并诏赐额“岳麓书院”,为当时著名书院。宋孝宗时朱熹为潭州守,在此设立学规并讲学。后各代多次修葺,仍为讲学之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書院部 > 歷代建制 >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 yuèlùshūyuàn 宋代書院。開寳九年(公元976年)經彭城人劉鰲倡議由潭州太守朱洞創建。位於湖南善化縣(今長沙市)西嶽麓山抱黄洞下,故名。其地前臨湘水,後倚青山,林木葱籠,鳥語花香,確爲讀書聖境。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加以擴充,建有藏書樓,學生達六十餘人。國子監頒予諸經義疏、釋文及《史記》、《玉篇》、《唐韵》等書。後真宗命周式主持書院。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山長周式呈請州太守劉師道擴建,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真宗賜“嶽麓書院”匾額,並增撥内府藏書。書院之盛名滿天下。南宋初年燬於兵火。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撫劉琪重建,聘張栻主教事。張栻嘗與朱熹論學於此。朱熹任湖南安撫使時,聘醴陵貢生黎貴臣任講書執事,置田五十頃,學生雲集至千餘。時有“瀟湘洙泗”之稱。明清兩代屢加修葺,仍爲當地學術中心。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爲高等學堂,後又改爲師範學堂,今爲湖南大學。現存建築爲清代所建。書院前廳左右兩壁石刻“忠孝廉節”四字,爲朱熹手迹;“道南正脈”木匾,爲清乾隆所賜;廳下左廊石刻“整齊嚴肅”四字,爲清御史衡山歐陽正焕所書。附屬建築有文昌閣、御書樓、六君子堂、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經堂、赫㬢臺、自卑亭等。參閱《文獻通考·學校七》、清·黄宗羲等《宋元學案》、《湖南通志·學校七》。 嶽麓書院 (湖南省長沙市) 岳麓书院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公元976年始设,有讲堂5间,斋序52间。1015年宋真宗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宫廷藏书,由此称闻天下。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张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白鹿洞、睢阳、石鼓)之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主持创建。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一说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真宗赐之以“岳麓书院”的门额。史籍将此书与孔子讲学处并提,称为“潇湘洙泗”。它自兴建以来,虽历经战乱、兵火的破坏,却屡废屡修,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现存的建筑为清代遗物。主要有书院的核心建筑一正中的讲堂,又称“忠孝廉节”堂(因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将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刻于讲堂两壁,作为岳麓书院道统源流的象征之故)。还有文昌阁、御书楼、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半学斋和纪念张栻、朱熹、周敦颐等人的崇道祠、濂溪祠、六君子堂等。除此外,书院内还保存着自唐至清的石碑73通。其中最著名的是麓山寺碑,高4米,宽1.35米,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著名的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所刻。碑文共1400余字,记述了麓山寺自晋至唐历代建庙的情况和禅师传法的经过。碑阴还有宋、元时的诸多名家的题名,因为该碑的文、书、刻石兼美,世有“三绝”之称,它的传拓曾风靡一时。历史上曾有一些名人到岳麓书院主持讲学,如南宋的理学家张栻、朱熹以及周敦颐等,学生最多时达千余人。清朝末年,岳麓书院几次更名,先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被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湖南工业专门学校等。1925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正式改为湖南大学并延续至今。1988年,岳麓书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岳阳楼 南岳庙 ☛ 岳麓书院 105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初建者为彭城人刘鳌。宋太祖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修建院舍。咸平二年(999),潭州太守李元又加扩充,广修舍宇,增招生众,并请国子监颁赐经书。祥符八年(1015),拜周式为国子学主簿,使归教授,诏赐岳麓书院额名,名闻天下。南宋张拭、朱熹曾在此讲学,学生千人,声名大作。明清时屡加修葺,仍为书院。 ☚ 白鹿洞书院 睢阳书院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原址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唐末五代,僧人智睿等曾在此办学。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知州朱洞创建书院,有讲堂5间,斋序五十二间。咸平二年(999年),知州李允则扩建,有学生六十余人,得赐国子监印本九经等书。大中祥符八年 (10 15年),真宗召见山长周武,并赐 “岳麓书院”匾额。南宋后又多次重修与扩建。张栻、陈傅良等曾撰《岳麓书院记》。绍熙五年 (1194年),朱熹知潭州,再次重建,将《白鹿洞书院学规》颁布于此,并亲至书院讲学。宋末,元兵攻潭州,书院诸生守城死节者甚众。元、明、清又多次重建。清雍正十一年 (1733年),列为省城书院。乾隆九年 (1744年),赐御书“道南正脉”匾额。嘉庆时,学生达一百余人,藏书达一万余卷。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 ☚ 嵩阳书院 白鹿洞书院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岳麓山清风峡下,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咸平二年(999),太守李允则扩建。大中祥符五年(1012),太守刘师道再扩建。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以图书匾额,现存“岳麓书院”门额,传为真宗手迹。南宋初年毁于兵火。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抚使刘珙复修,请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教事。三年后,另一著名理学家朱熹来访张栻,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今讲堂两壁尚存石刻。绍熙五年(1194),朱熹出任湖南安抚使,又更新规模,学生有千余人,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有“潇湘洙泗”之称,与孔子讲学之地洙泗相提并论。元代又毁于兵火。明成化年间,长沙府太守钱澍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在此合并,成立湖南大学。此后,书院旧址一直作为湖南大学办公机构。1981—1986年,按宋代书院格局修复,独立开放。现存主要建筑系清代所建,有讲学、藏书和供礼三部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书院讲堂悬有乾隆皇帝手书“道南正脉”匾额,堂左右两廊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御史欧阳正焕“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后壁,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湖广总督毕沅访岳麓书院山长罗典七律二章石刻。讲堂右侧百泉轩,为朱熹、张栻寓居遗址。书院左侧护碑亭内有《麓山寺碑》,亦称《岳麓寺碑》、《岳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极为珍贵。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爱晚亭 ☛ 岳麓书院宋代著名书院。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北宋彭城刘鳌始创。后经咸平二年、祥符年间数次扩建,书院规模渐大,闻名于天下。南宋刘琪重建。朱熹曾讲学于此,学生众至千人。明清时仍为书院。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唐末五代僧人智璿在此办学,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创辟书院。曾为湖湘学派主要基地,著名弟子有吴借、游九功等。朱熹曾兴学于此,颁 《朱子书院教条》,并在此讲学。清代加强管理,订立了诸如李文贞 《岳麓书院学规》、王文清 《岳麓书院学箴九首》 等学规学箴。南宋张栻、朱熹在此讲学时,学生达千人。辛亥革命后曾改称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84年设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于湖南大学,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鹿洞书院 石鼓书院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见《旅游》篇。 ☚ 书院学校选介 石鼓书院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东面山下,为中国江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由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嶅建议,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发经书,并书赠“岳麓书院”四字门额。自此“书院之称闻天下,鼓笥登堂者不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六年(1136)毁于战火。孝宗乾道元年 (1165) 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曾来此主持进学,学生达千余人,是书院的全盛时期,有“津湘洙泗”之称,几与当年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齐名。此后,数经兵灾,屡毁屡建。到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年),书院又有大的复兴。现建筑大部分为清代遗留建筑群,是1981~1987年按原貌分期修复的。大门两边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存有: 讲堂、文昌阁、六君子堂、崇道祠、四箴言亭、湘水校经堂、十彝器堂、半字斋、教学斋、赫曦台等遗迹。岳麓书院自宋代始就为名儒讲学授业之地。明清时期,先后有王乔龄、张元忭、王文清、罗典、欧阳厚均、王先谦等曾先后来此讲学或主持书院。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等都就读于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后,唐才常、黄兴、陈天华及以后的邓中夏,蔡和森等仁人志士都来此求学。1916年暑假期间,毛泽东曾寄居于此,以后又多次寓居,在此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从事革命宣传活动。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爱晚亭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唐末五代僧人智璿等在此割地建屋,收藏经籍,首开办学。宋开宝九年(976) 潭州太守朱洞辟为书院。咸平二年 (999) 太守李允则扩建,增书楼,祀孔子,请得田产,招60余人肄业其中。四年 (1001) 又请得国子监诸经义疏、释文和《史记》、《玉篇》、《唐韵》等书,形成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基本规制。祥符五年 (1012) 周式以 “学行兼善” 首任山长,“教授数百人”。八年宋真宗皇帝召见周式,拜国子监主簿,使归教授,并赐“岳麓书院”额 (明代刻石今存书院陈列室)及 “中秘书”。由此称誉天下,学者众推为宋初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成为地方最高学府。南宋绍兴元年 (1131) 毁于兵火。乾道初,湖南安抚使刘珙重建,张栻作记,云书院乃为 “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张栻与同学彪居正先后主讲其间,阐扬其师胡宏之学,从游者甚众,史称 “湖南一派,当时为最盛”,岳麓逐成湖湘学派的基地。乾道三年 (1167) 朱熹来访,与张栻会讲《中庸》 之义,听讲者几至千人,至有 “道林(寺) 三百众,岳麓一千徒”之称。朱、张之学成为岳麓学统,影响数百年。淳祐六年 (1246) 宋理宗再赐院额,故又有“南宋四大书院” 之称。德祐元年 (1275),元兵攻潭州,岳麓诸生乘城共守,死者十之九,书院亦毁。元至元二十三年 (1286) 学政刘必大重建。延祐元年 (1314)郡别驾刘安仁再修,吴澄作记,以倡朱张学统。元末再毁于战火,沉寂近百年。明弘治七年 (1494) 通判陈钢等重建。正德二年 (1507) 王守仁谪龙场,过长沙,讲学院中。三年(1508) 山长陈论创射圃,令诸生习射其中。次年守道吴世忠拆毁道林寺,以其材扩建书院,并增建文庙。九年 (1514) 陈论首修 《岳麓书院志》。嘉靖六年(1527)知府王秉良、孙存等扩建,并置有学田二千余亩,规模空前。崇祯年间山长吴道行复倡理学。十一年(1638)王夫之肄业于此,并创 “行社”。明亡,吴道行不食而卒,院亦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 (1652)巡抚彭禹峰聘刘自廷为山长,招生复学并刊 “卧碑” 于明伦堂。康熙二十六年(1687) 赐御书“学达性天” 额及经史诸书,因建御书楼。五十六年山长李文炤订立学规,以立身、敦品、养性教诸生。雍正十一年 (1733) 列为省城书院,在全省范围招生。乾隆九年 (1744) 赐御书 “道南正脉”额(今悬讲堂)。十三年 (1748) 山长王文清订学规及读书法,倡导经史之学,并以 “通晓时务物理”训士。二十二年(1757) 山长欧阳正焕手书 “整齐严肃” (道光间立石嵌讲堂),以戒诸生。二十八年 (1763) 巡抚陈宏谋始定每年招正课生50名、附课生20名肄业其中; 每月初二、十六上堂讲书; 初三、十八则官、馆课各一次,皆四书文,经解(策论) 一篇、诗一首。嘉庆七年 (1802) 正附课生额增至138名。二十五年 (1820) 巡抚李尧栋置图书10,054卷,并订《捐书详议条款》加以管理。道光十三年(1833) 巡抚吴荣光设湘水校经堂于院内,专课经史,以经义、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咸丰二年 (1852) 院舍及藏书皆毁于太平军之役,山长丁善庆率诸生捐修。同治七年(1868)巡抚刘崑用钱六万缗重修,是为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光绪二十二年 (1896) 院长王先谦改革课程,“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并率学生积极参与湖南新政运动。次年斋长宾凤阳等不满梁启超等所倡之民权、平等之说,上书王先谦加以反对,岳麓遂成维新与守旧斗争之堡垒。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巽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至今。1956年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唐麓山寺碑及明清石碑匾额等60余通。现建筑面积达7034平方米。有康熙、同治所修之岳麓书院正、续、补志传世。 ☚ 青麓书院 狮山书院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东麓清风峡口。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晋陶侃始建杉庵。唐代修道林精舍。裴休、杜甫、沈传师、刘长卿等均曾在此开舍结庐。五代后周显德年间,智璿等二位高僧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首开儒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于原麓山寺大殿遗址创建书院。咸平二年 (999),李允则知潭州,再兴土木,书院的讲学、藏书、祭祀三功能齐备。大中祥符八年 (1015),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颁发经书,赐书 “岳麓书院” 四字院额,从此“书院之声称闻天下”,与河南登封应天书院、商丘嵩阳书院及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并列入当朝四大书院。南宋乾道三年 (1167) 八月,理学家、教育家朱熹 ( “闽学派”代表)、张栻(“湖湘学派”代表)二人在此讲学和交流学术,展开了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 “朱张会讲”。二人又先后主持书院多年,“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是书院的全盛时期,史籍上与孔子在家乡讲学之处并提,称为“潇湘洙泗”。原以南岳衡山为基地的道学南系 “湖湘学派”北移至此,书院遂成为中国儒学重镇和湖湘学派的继承传播基地。南宋末年,书院毁于兵燹。元至元二十二年(1286)重修,恢复宋代旧观。元末又毁。明成化五年(1469) 重建,逐步奠定现存建筑的格局。继明、清二代多次修造改建,书院再度辉煌,终为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和学术中心,造就了湖湘极盛的文风和大批经世纬国之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中国文化的弘扬居功甚伟。历代在此讲学和主持书院的著名学者有 (宋) 陆九渊、陈傅良、真德秀、欧阳守道,(明) 王守仁、季本、罗洪先、张元忭,(清) 王文清、欧阳正焕、罗典、欧阳厚均、李文炤、王先谦等。书院培养的杰出学子有 (宋) 吴猎、赵方、彭龟年、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张忠恕,(明) 王夫之,(清) 陶澍、贺长龄、严如煜、魏源、左宗棠、曾国藩、胡林翼、李元度、郭嵩焘、刘蓉、刘长佑、曾国荃、贺金声等。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书院改新制,更名湖南高等学堂。以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湖南高等工业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完成了向现代大学的变革。大批爱国志士如唐才常、熊希龄、沈荩、蔡锷、陈天华、程潜、杨昌济、徐特立、范源濂、邓中夏、蔡和森、何叔衡等都求学于此。1916年夏,毛泽东曾寄居于书院,后又数次寓居,在此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等革命刊物。书院建筑按讲学、藏书、祭祀三功能布局,历代相沿发展。千年以来虽曾7次遭战火破坏,12次重建改造,结构大体未变。现有建筑多属清代遗物。1979年始按原貌进行大规模修复,部分重建。书院为一座庭院式古建筑群,坐西朝东,总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4平方米。四进,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前部有头门、赫曦台。北侧为历史陈列馆、十彝器堂、半学斋、湘水校经堂、山斋旧址、船山祠、崇道祠、六君子堂、杉庵旧址、濂溪祠、四箴亭。文庙与书院平行,自成院落,内有孔子铜像、大成门、大成殿等。南侧为编钟陈列室、明德堂、教学斋、百泉轩、文泉等。头门两侧有吹香亭、黉门池、风雩亭、饮马池,构成风荷晚香、桐荫别径、柳塘烟晓、桃坞烘霞四景。书院后部为幽雅的园林,劈池引泉,筑桥、亭、阁、轩、假山,三面走廊萦绕,有曲涧鸣泉、碧沼观鱼、花墩生月、竹林冬翠四景。院前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临湘江处牌楼口立四柱牌楼,正面刻“岳麓书院”,背面镌“朱张渡”。旁置表现林则徐与左宗棠见面情景的巨型铜雕《湘江夜话》。附近存自卑亭、爱晚亭等书院园林遗迹。书院主体殿堂采用歇山顶,其他皆硬山屏墙,结构以穿斗为主,不施斗拱,灰墙青瓦,琉璃脊饰,墨柱朱枋,略施彩绘雕饰,简洁朴实,淡雅清新。院内庭院天井按传统组合,楼阁相依,亭台相望,隔连巧妙,独具匠心。院墙起伏连续,突出封火山墙,形成具有动感节奏的轮廓线,使书院建筑整体紧凑规整而又极富变化。头门悬“千年学府” 匾。大门门额 “岳麓书院” 四字系宋真宗手迹。楹联撰“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清袁名曜、张中阶集句。二门门联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清程颂万集句。讲堂又称忠孝廉节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设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坛。坛后木质屏风嵌张栻撰《岳麓书院记》,周昭怡书。堂前悬“实事求是”额。堂内悬清康熙御赐“学达性天” 和乾隆亲笔“道南正脉” 额。左右两壁分立朱熹手书 “忠、孝、廉、节”和欧阳正焕手书 “整、齐、严、肃”大字石碑。御书楼为三层古典楼阁建筑,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两侧复廊分立拟兰亭、汲泉亭。园林内有时务学堂牌坊、麓山寺碑亭,环廊壁上嵌有宋、元、明、清各代残碑及新刻重要历史文献碑刻40余块,再现书院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渊源。大院内古木参天,青草铺地,建筑依山势逐步升高,与山景融为一体,既有殿高堂深的宏阔,三坟五典人间精美,又有桥曲水回的雅致,茂林修竹自然风光。2002年建立岳麓书院数字博物馆。现规划于书院南侧建“中国书院博物馆”。馆内主要收藏各地书院的书院志、古籍、碑刻、匾额、考卷、课艺、讲义、书稿和手记、祭祀的礼器等,荟萃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精华,成为中国书院文物和书院文化的收藏、研究、展示、交流中心。 ☚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赫曦台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中国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唐末五代僧人智璇在此办学,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创辟书院。曾为湖湘学派主要基地,著名弟子有吴借、游九功等。朱熹曾兴学于此,颁 《朱子书院教条》,并在此讲学。清代加强管理,订立了诸如李文贞 《岳麓书院学规》、王文清 《岳麓书院学箴九首》等学规学箴。南宋张栻、朱熹在此讲学时,学生达千人。辛亥革命后曾改称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84年设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于湖南大学,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鹿洞书院 石鼓书院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麓。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赐以“岳麓书院”匾额而名声大振。理学家朱熹、张栻讲学于此,从学者千人,人称“潇湘洙泗”,以之与孔子讲学地并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后屡遭兵火,明、清屡加修葺。乾隆题“道南正脉”匾,再度复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高等师范,1925年成为湖南大学。院内有文昌阁、御书楼、六君子堂、半不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赫曦台、自卑亭等建筑和景点。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西秦会馆 卓克基土司官寨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见“山东书院”。 ☚ 岱麓书院 徂徕书院 ☛ 岳麓书院书院名。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生徒六十余人。北宋开宝九年,由知潭州朱洞创办。为宋代著名的四书院之一。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书院山长周式,受到皇帝在便殿接见,于是名闻天下(《玉海》卷167《岳麓书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