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岳阳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岳阳楼 岳阳楼散文。叶紫著。发表于1935年《文学》第4卷第1号。文章通过游岳阳楼时的一段经历,揭露现实的黑暗,抒发对旧中国的愤懑之情。“我”兴致勃勃赶到著名胜地岳阳楼游览,不料那儿正“驻了大兵”,“游人免进”。去同大兵交涉,遭到拒绝,只得由茶博士远远地指点,介绍楼上的古迹。正当“我”因扫兴而愤慨时,又从茶博士的岳阳楼今昔谈中知道岳州百姓深受“天灾、水旱、兵”的困扰,“到处都是死路”。悬挂在城楼上的一根横木上,“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上吊”,“还有跳水的”。湖光山色的幻梦立即被血淋淋的现实彻底惊破,“我”终于怀着“内心的惊悸”,“像战场上的逃兵似的”扫兴而归。作者打破一般写景游记的陈法,生动地记录了人民的苦难遭遇,构思新颖独特。行文随“我”的思想情绪变化,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引人入胜。 ☚ 平屋杂文 桃源与沅水 ☛ 岳阳楼 岳阳楼汉族名胜传说。流传于湖南洞庭湖一带。相传岳阳楼旧址本是三国鲁肃操练水兵的阅兵台,到了唐代,建成“南楼”,自宋代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而出名。《岳阳楼记》写好后,字字句句都是活的,通人性。如果为人不正派,去抄写它,前边写成黑字,后边便变成白纸。有个正直的书法家,崇敬范仲淹,以其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书写此文,字字皆成。后又用最好的檀香木雕成𠀆扇屏风,把字刻上,竟然一片通明,放香吐谷。一贪官派巧木匠仿制后又杀掉木匠,偷换下真品,私运上船,却遭狂风打入水底,那12扇真雕屏又从湖上回到了岳阳楼。 ☚ 神农架的由来 金童和玉女 ☛ 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俯瞰洞庭湖。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军驻此,并修阅军楼。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阳,扩建阅军楼,改名岳阳楼。宋庆历五年,滕子京谪守岳阳时重修,请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名声更大。楼为重檐盔顶、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不用一颗铁钉、一道巨梁,显示出精湛的建筑技巧。楼内有《岳阳楼记》木雕屏,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所书。楼周围辅助建筑有“三醉亭”、“仙梅亭”等。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 开封龙亭 黄鹤楼 ☛ 岳阳楼 岳阳楼全名《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致远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四折一楔子。剧写吕洞宾到岳阳度脱有缘者成仙,看中了柳精和梅精,因为树木不能直接成仙,嘱他们先去投胎成人,三十年后再来度他们。三十年后,吕洞宾又到岳阳楼,劝化柳精转世的郭马儿和梅精转世的贺腊梅出家修道。贺腊梅很快省悟,郭马儿却总不觉醒。吕洞宾第三次去岳阳楼,略施小计,使郭马儿终于看破了红尘,随吕洞宾前去修行。宋、元之际关于吕洞宾度脱树精的传说颇盛,宋人笔记《望蒙斋笔谈》(原书未见,据俞樾《小浮梅闲话》所引)记有此类传说,又元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记·度老松精第十二化》和同书《再度郭仙第十三化》也有记载。除马致远外,谷子敬、贾仲明都有同题材的杂剧作品传世。《岳阳楼》今存《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 汉宫秋 任风子 ☛ 岳阳楼 岳阳楼汉族民间故事。流传在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传说著名的岳阳楼,是在鲁班仙师的指点下修建起来的。故事写唐玄宗时,巴陵新任张太守,见洞庭湖景色迷人,只是缺少一座漂亮的楼阁与之相辉映。于是就张榜招贤。几天后,一个叫艾木木的年轻人揭榜应召。在木木设计、修建整个过程中都得到过一个白发老人的热心指点和帮助。在工程即将竣工之时,才在老人留下的尺子中找到答案。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技艺高超,深受后人崇敬的鲁班仙师。见《洞庭湖的传说》。 ☚ 岛枝杀鹰 岳阳为什么又叫巴陵 ☛ 岳阳楼 岳阳楼明诗篇名。五律。杨基作。见《眉庵集》卷七。岳阳楼即今湖南岳阳市城西门楼,俯瞰洞庭,烟波浩瀚,景色万千。唐张说守此时修筑,北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有《岳阳楼记》,从此楼名鹊起,成为诗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杨基这首诗为:“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空阔鱼龙舞,娉婷帝子灵。何人夜吹笛,风急雨冥冥。”诗中抒写了登岳阳楼俯瞰洞庭湖的美丽春景,末尾引入静夜风雨交加之时,传来悠扬的笛声,更平添了诱人的魅力。江朝宗在《眉庵集序》中说:“先生之诗秾丽纤蔚,蔼然正太和平之音,殆有唐人风味,夫岂易得者哉!”杨基富有才情,他的诗作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诗句雅丽流畅;二是注意属对的精工。此诗即是一例。 ☚ 庐山瀑布谣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岳阳楼》《岳阳楼》
杨基 春色醉巴陵①,阑干落洞庭②。水吞三楚白③,山接九嶷青④。空阔鱼龙气⑤,婵娟帝子灵⑥。何人夜吹笛⑦,风急雨冥冥。 【注释】 ①巴陵:岳阳县的别称,唐时曾在这里置巴陵郡。②阑干:春色纵横散落的样子。洞庭:即洞庭湖,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县城西门楼,下可俯瞰洞庭湖。③三楚:秦汉时将楚国分为东、西、南三楚,此代指战国时的楚国地域。④九嶷:山名,又名苍梧,其山有九峰相似,故名。山在湖北宁远县境,相传舜帝南巡,死后葬于此处。⑤鱼龙:古动物名。《汉书·西域传赞》注云:“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躍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燿日光。”这里借谓洞庭湖水气象万千,极富变幻。⑥婵娟:美好的样子。帝子: 即湘君湘夫人。传说原为舜帝之二妃娥皇、女英,舜死于苍梧,二妃寻至南方,没于江湘之间,成为湘江女神。⑦何人夜吹笛:《博物志》记载: “贾客吕卿筠善吹笛,月夜泊君山侧,命酒吹笛。忽有老父拏舟而来,袖出笛三管,……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漾,鱼鳖跳喷; 五声六声,君山上鸟兽叫噪,月色昏暗。舟人大恐,老父遂止。饮满数怀,掉舟而去,隐隐没入波间。” 【诗大意】 巴陵的春天多么令人陶醉,洞庭湖中装满了散落的春色。水势浩荡,三楚大地辉映在银光之中,山色青翠,将远处的九嶷高峰连成一片。空阔的洞庭涵蕴变幻,气象万千,就像隐约出没的湘水女神那样美丽而多情。是谁夜半吹起了笛子,神奇的音乐竞引来天色昏冥,风急雨暗。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诗人洪武六年 (1373)奉使湖广时所作。文学史上,题名“岳阳楼”的诗歌往往把洞庭湖放在中心位置加以描写,杨基的这首同名诗作,更是一幅洞庭春色图。在前人的诗歌里,洞庭湖浩渺壮阔的声势已被描绘得相当充分,孟浩然的 “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等,都是关于浩荡洞庭的不朽名句。长期生活在吴中柔媚明丽之乡的杨基,乍登岳阳名楼,饱餐洞庭春色,竟使一支秾纤的秀笔也染上了洞庭湖水特有的雄浑之气。同时,诗人又以细腻的诗心,表现出洞庭湖明媚、空灵的意趣,使得洞庭湖的春色成为秀美与壮阔的和谐统一。 “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首联起手不凡,从整体观察和主观感受入手,一下子就传神地展现出巴陵城和洞庭湖融成一片的春色。诗人站立岳阳楼头,东望巴陵,西临洞庭,敏锐地捕捉到了春色东渐的痕迹。上句的“醉”字以诗人的心理感受为基础,活脱脱地毕现出巴陵城消融于春色之中的沉酣状态,下句的形容词“阑干”和动词“落”,不仅交待了洞庭春色的来源,更使抽象的春色具有了视觉上的动感。一般的诗人惯常将春色寄予一花一木、一石一波之中,进行以细知著、以小见大的烘托渲染,而杨基则一反常例,于整体着眼,于大处落笔,从对巴陵城的陶醉发现洞庭湖的烂漫春色,又从春色的纵横散落发现春色流逸、侵染的足迹,这种全方位的审美视角,配合着简洁而又高度心理化、视觉化的描写,活化出春色旖旎骀荡、无处不在的神韵。 颔联接着描写洞庭山水。水势与山态对举,分笔对仗描绘,并采用古代山水绘画中 “平远” 的透视方法。自近望远,水 “白” 而山 “青”,形成视觉上的明晦对比。“吞三楚”、“接九嶷” 的动态描绘,分别给人以浩翰和辽远的感觉,并同青白的颜色效果相结合,造成生动的气韵。“水吞三楚白,山接九嶷青”,诗句呈现出浑阔冲融而又缥缥渺渺的意境。诗人借助绘画技巧,取得诗画交融的艺术效果。更可喜的是,诗人在洞庭山水的刻画中也融入了浓郁的春色,“吞”和 “白” 写出了春水漫涨中的声势与光泽;“接”和“青”则在一片青翠中写出了春色的葱茏和蔓延,至此,从巴陵城中纵横散落的洞庭春色已经是处处可辨了。 颈联写春色笼罩之中的洞庭湖水,但已不再像颔联那样采用细致的工笔刻画,而是调动起想象与比喻的灵思。诗人先是欣赏到春水的动荡变幻,用“鱼龙气”来比喻形容湖水的空阔无际、气象万千,既而又发现春水的空濛潋滟,因而将整个洞庭湖想象、比喻为风流婀娜的湘灵,她倩影婵娟,灵韵飘溢,使空幻的湖水变得更加神秘而多情。苏轼曾用联想与比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美丽的西湖比作吴越的美人西施。杨基也把洞庭湖比作湘君湘夫人。湘江发源于广西流入洞庭,地理上的关合使得此比喻之贴切、想象之神妙,完全可以同苏诗媲美。在另一首《登岳阳楼望君山》诗中,诗人也曾用“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的句子把君山比作湘灵,可见在诗人的眼中,只有美丽的湘灵才能真正代表洞庭山水的魅力。 最后,诗人化用《博物志》中的典故,将发生在湖中的一则神话故事引入诗中,用听觉与视觉相互转换的特殊手法,描绘了洞庭春夜的一幕神奇景象。先是清夜的笛声引起诗人的注意,情思随着悠扬的笛声而远逝,突然,湖上月色暗冥,风雨大作,那缕笛声也消融在风急雨暗之中。这确实是洞庭湖水最富有神奇色彩的一霎那,诗人不仅及时地捕捉了由一缕笛声到满湖风雨的转换,表现了春日洞庭最精采的时刻和臻于神化的境界,而且还在“何人”的疑问中,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夜半笛声引起了满湖风雨,而那个“隐隐没入波间”的神秘的吹笛人到底是慕、是怨?是爱、是恨? 抑或是歌、是泣? 自然山水的魅力来自自身的瑰丽多变,杨基的这首《登岳阳楼》正是抓住了洞庭春水富于变幻的特征,生动地展示出洞庭湖雄浑壮阔、含蕴多情、神异奇特的种种侧面,使对洞庭春色的描写达于神境,终于赢得后人“五言射雕手” (沈德潜 《明诗别裁》) 的高度赞誉。 岳阳楼 位于市区西门城楼上,滨临洞湖。相传原为三国名将鲁肃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修楼,定名岳阳楼。宋庆历五年(1045年)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并请范仲淹题《岳阳楼记》,遂名扬四海。现主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楼高三层,通高19.72米,建筑风格独特,为三层三檐盔顶式重檐木结构。全楼大部分由4根楠木柱支撑,并通过梁、枋、檩、椽凿铆,与三层楼的34根主柱相联,形成全部构架。雄伟壮丽。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登楼俯视,洞庭、君山,气象万千。楼侧有三醉亭,因吕洞宾醉岳阳楼而得名。左为仙梅亭,因明崇祯年间维修中挖出一石板,上有似梅花的石纹,视为仙迹,故名。 〔古诗文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起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起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发,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何国治) 〔现代散文〕 岳阳的岳阳楼,和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是江南的三大名楼。黄鹤楼和滕王阁已不存。岳楼受白蚁蛀蚀,随时有倾圮的危险。1983年开始大修,1984年竣工,向游人开放。不但恢复了原来的丰姿,而且比以前更嵯峨伟丽。 岳阳楼在岳阳市西部的洞庭湖滨,三国时鲁肃曾在这里训练水师,湖边尚存鲁肃点将台。唐代文学家张说开始建造了岳阳楼,常和诗人们登楼赋诗,岳阳楼的名声就传遍远近。大诗人杜甫来游后,写过一首大气磅礴的律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名诗人孟浩然也有咏岳阳楼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宋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滕子京还请政治家和文学家的范仲淹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爱国爱民的伟大抱负。岳阳楼因此更名闻天下。当时人们把滕子京建楼、范仲淹作记、苏子美书丹和邵竦篆额称为四绝。 岳阳楼公园门前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气派很大。园内花木扶疏,亭台精致,拾级登上大平台。台两头各有一座美丽的牌楼。岳阳楼建在平台中间,高约十五六米,楼有三层三檐,金盔楼顶,黄色琉璃瓦闪烁着金色光辉。檐下斗拱,彩色斑斓,楼中四根擎天大柱,鲜红油亮。四面雕花窗棂,玲珑剔透,造型庄严,色彩雅丽。三楼檐下,匾额上是郭沫若先生写的“岳阳楼”三个贴金大字,金光熠熠。 一楼中大柱上有一副著名的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心醉。诗耶?儒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西来有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崎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联为清代名士窦君垿所撰,名书家何绍基所书。正面壁上嵌着一块大雕屏,屏上黑底绿字,是清代书家张照写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 登上二楼,正中壁上也有一块大雕屏,黑底金字,也是张照写的《岳阳楼记》全文。乍看觉得奇怪,再看才知道原来这块是真迹,字体工整端丽,清秀潇洒,一楼的那一块是摹刻,但可以乱真。范文我在少年时就反复读过,在这里重读一遍,仍感到新鲜和感人。 三楼壁上是两幅关于岳阳楼的故事画,一边是鲁肃练兵,一边是张说题诗。在三楼上眺望,风光与范仲淹笔下无异,范文已经把它写尽了写绝了,无须吾辈弄墨了。 岳阳楼侧还有一座两层高楼,朱檐绿顶,非常秀丽。像绿叶扶持红花一样,它对岳阳楼有陪衬作用,使岳阳楼显得更加伟丽。楼中有吕洞宾塑像。吕洞宾是唐朝人,号纯阳子,曾两次应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于是浪迹江湖,在终南山修道,后来被道教尊为“北五祖之一”,成了传说的八仙中最显赫的一位。相传他曾到岳阳弄鹤,醉酒客店,在岳阳楼上题诗一首:“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因此题名此楼为“三醉楼”。 我离开岳阳时,带走了很美的印象,带走了范仲淹的雄文名句,也带走了王十朋的题诗:“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我们现在生活在太平盛世,天下都乐,但是也还有忧,我们将如何关心“忧乐”二字呢? (姚荷生) 〔民间文学〕 古时候,岳阳市叫岳州府。城内住着一些名声显赫的达官贵人,他们征集了许多泥瓦工、木工、雕刻工,修建岳阳楼。 有一天,当太阳徐徐西沉,月亮悄悄爬上树梢的时候,大家还没有收工。湖堤上走来了一个头戴一顶方巾,身穿一件皂色长衫,背上背着一个棕色葫芦,手拿一串珠子的奇怪客人。他口里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谣蹒跚地向工地走来。他来到一群木工面前停住了脚步,笑容可掬地说:“众位乡亲,我是过路的出家人,天色晚了,错过了宿店,可容我在此借宿一夜吗?”木工们见他和蔼可亲,说话彬彬有礼,就答应留他住宿。客人很高兴,放下葫芦,扎起长衫,就帮助木工干活了。他拿起木工用的刨子,在一根粗大的木头上一推,只听得“沙沙”一阵响,刨花像飘雪一样纷纷落地,那粗大的木头刨得又光滑又平坦,按照人们需要的尺寸做好了。木工们看了,个个目瞪口呆,感到十分惊奇。一个老木工称叹说:“这真是活神仙的手艺。”客人听了,只是微微一笑。 正在这时,从旁边的茅棚里传来了一阵痛楚的哭声。一个木工告诉客人,那是一个年轻的泥瓦工,被石灰弄坏了眼睛,监工不准他回家诊治,如今眼睛快要瞎了,急得哭了起来。客人听了,忙拿起葫芦,走进棚子里,摸了摸那个泥瓦工的眼睛,从葫芦里掏出一颗金色小丹丸,口里喃喃念道: “小丹丸,闪金光,除百病,消灾难。”念完,把丹丸给那个泥工服了。不一会,那年轻的泥工双目晶莹清亮,目光炯炯有神,比没坏以前还要看得清楚了。他立即跳起来,抓住客人的手,问客人家住何处?姓甚名谁?等到修建好了岳阳楼来报答救命之恩。 客人听了,摸摸那个泥工的肩,笑嘻嘻地说:“找我是找不到的,你要报答我,以后你就多帮助别人吧!”说完,又从葫芦里倒出几颗丹丸,要那泥工分给工地上所有得病的人。病人吃了他的药,个个都强壮起来。 吃晚饭的时候,大家想好好招待一下这位助人为乐的客人。可是工地上什么也没有,只好拿些杂粮粥给客人吃,客人喝了一口,又酸又苦。 “啊呀!你们吃这样的饭,怎么做工呀?”客人不等大家回答,就抓了一把锯木屑,塞进葫芦里,摇了一摇,念道:“葫芦瓜,听安排,把白米,吐出来。”他念完,葫芦里果真哗哗地吐出一大堆洁白的大米来。木工们又惊又喜,连忙拿去足够吃一顿的份量,做成了香喷喷的白米饭,端来招待客人。 有了饭,可没有什么好菜。木工们只好拿来他们的腌酸菜给客人吃,他尝了尝,又酸又臭。“啊呀!你们吃这样的菜会生病的。”说完,客人又人地上抓了一大把刨花撒入湖中,念道: “洞庭湖,浪滔滔,刨花鱼,尽人捞。”说也奇怪,刨木花落到湖中,就变成了形似刨花的银白色小鱼。成千上万,活蹦乱跳,在碧绿的湖水中游来游去。木工们高兴得叫起来,拿来篾篓箢箕纷纷到湖边捞鱼,很快就捞了一大桶。客人又教给他们烹调的方法。不一会,味道鲜美的炒刨花鱼就做好了。 当木工们准备端出白米饭和刨花鱼来招待客人的时候,却不见了客人的影子,谁也不知道客人的去向。 从此,修楼的民工每天都能吃到香甜可口的白米饭和鲜美的刨花鱼,个个身强力壮,把岳阳楼建造得雄伟壮丽。 修楼的人们十分怀念那位客人。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就是古代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从此,洞庭湖成了中国南方的一个有名的“鱼米之乡”。直到今天,当湖区人民端出雪白的米饭和鲜美的刨花鱼来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谈起这个神奇的故事。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湘北洞庭湖畔。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相传为三国吴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此修楼,正式定名为岳阳楼。今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重檐盔顶,纯木结构,四面环以明廊,腰檐设有平座,建筑精湛,气势恢宏。唐代诗人杜甫《登岳阳楼》,即指此。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樓閣部 > 樓名 > 岳陽樓 岳陽樓 yuèyánglóu 樓名。座落於湖南岳陽市西門城樓上,洞庭湖畔。相傳爲三國時吴將魯肅閲兵樓。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說來守岳陽,常與詩友登樓吟誦,其名漸著。宋慶曆五年(公元1045年),巴陵郡守滕子京重修,並請范仲淹作記,名聲益重。後幾經興廢,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樓有三層,重檐盔頂,純木結構,四面環以明廊,腰間設有平座,氣勢雄偉。唐·杜甫《登岳陽樓》詩:“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吴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流。”宋·黄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之一:“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明·楊基《岳陽樓》詩:“春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參閲《嘉慶重修一統志·岳州府·古蹟》。 岳阳楼yuè yáng lóu〖名词〗 岳阳楼全称《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戏曲剧本。元马致远(?—1324?)撰。四折。致远有《汉宫秋》已著录。该剧本楔子在第二折后。约万字。以道教神仙吕洞宾故事为题材,叙吕三次去岳阳楼饮酒,以度化柳树精和梅花精人道成仙。剧名本吕诗“三醉岳阳人不识”句。此为八仙剧之一,明清剧作家据此改写成各种剧本,可见其影响之深。但各本互有歧异,且有明显残缺抄补痕迹。有《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岳阳楼中国古建筑。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台上,滨临洞庭湖,是历史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他二楼为黄鹤楼、滕王阁)。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多次兴废,现存岳阳楼为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建在820 m高台上,3层3檐木结构,2层有围廊,楼高19.72 m,宽17.24 m,进深14.5 m,平面为长方形。顶层为黄色琉璃瓦盔顶,为中国现存的最大盔顶建筑。唐宋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陆游等先后登楼赋诗。楼两侧有三醉亭、仙梅亭。 岳阳楼 岳阳楼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三大古楼(湖北省武昌的黄鹤楼、江西省南昌市的滕王阁)之一,座落在湖南省北部洞庭湖畔岳阳市的西门城墙上。始建于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由被谪守岳州的中书令张说主持修建,并名之“岳阳楼”。在此之前,这里则是传说的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所在地。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重修此楼,并请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撰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名声大振,成为我国南方的一大名胜。岳阳楼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重建的。楼占地240平方米,高19.72米,面阔、进深各三间,为瓦盔顶的三层三檐纯木结构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建筑。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顶下蜂窝斗拱,飞檐高翘,颇具湖南地方特色。此楼腰檐设平座,四面环明廊,整个结构不用一根横梁、一枚铁钉,楼内保存着许多历代文物。其中,以出自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之手的“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对联最为著名。其次是清代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屏挂于一层楼的正中,由12块巨大的紫檀木拼成。由于文章、书法、刻工及木料均属珍品,故被人誉为“四绝”。另外,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手书的102字长联,亦颇为人称道。三楼正面的神龛内还置一吕洞宾塑像。除此而外,楼前还有2只宋代铸造的三足狮环铁镬。左右各有一亭。仙梅亭建于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它得名于民间传说。据称在修建此亭时,曾得一方有枯梅花纹的石板,时人认为此系仙迹,等亭成后,就在其中立此石,并名之。三醉亭则取自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三醉此间的传说。滨湖的石栏南北各立一门,门上分别书有“南极潇湘”、“北通巫峡”。自唐以来,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曾登临此楼赋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欧阳修、陆游等,尤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岳阳楼已被辟为公园,供中外游人观览,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 岳麓书院 ☛ 岳阳楼 岳阳楼岳阳市西门的岳阳楼,位于洞庭湖畔,是江南最著名的楼台之一,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古楼。国务院于1988年3月将该楼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武陵源 湖南省博物馆 ☛ 岳阳楼 184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岳阳市洞庭湖畔。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名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咏。宋庆历五年(1045)重修,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一文,名声大震。几经兴废,清同治六年(1867)再建。主楼平面呈长方形,三层三檐,顶似头盔,四面环以明廊,纯木结构,通高19.72米。朱漆彩绘梁柱,门窗雕饰精美,独具风格。楼前有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登楼凭眺,可饱览“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 ☚ 马王堆汉墓 屈子祠 ☛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古城门楼上,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同为江南三大名古楼。历来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相传始为三国名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诜驻守岳州,把这形势险要的楼台进行修葺,并正式命名为 “岳阳楼”。宋庆历四年 (1044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并邀北宋名臣范仲淹作 《岳阳楼记》以壮声势。自此,“文因楼生,楼以文存”,岳阳楼名扬天下。现存的岳阳楼为清光绪三年(1880年)重建。主楼平面呈长方形,宽十七点二四米,深十四点五四米,三层通高为十九点七二米,以木架为干,平面深三间,二层三檐。四面环以明廊,腰檐设有平座。十二个飞檐与翚飞式屋顶皆覆以黄色琉璃瓦,并饰有龙凤彩塑和浮雕,显得格外金碧辉煌。岳阳楼结构严谨,气势雄伟,建筑精美,在建筑学、工艺学、美学和力学等方面都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岳阳楼 ☚ 黄鹤楼 登封观星台 ☛ 岳阳楼 岳阳楼Yueyanglou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濒临洞庭湖,与湖北武昌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名楼。相传其前身为三国时东吴名将鲁肃所建的阅兵楼。唐开元四年(716),张说为岳州刺史时,常与文人到此游赏赋诗,逐渐出名。宋庆历五年(1045)滕子京为州守时,重修此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一文,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传于后世,岳阳楼的名声自此益振。楼下临洞庭,地势高峻,景物宽广。楼高三层,气势雄伟,是文士墨客登临酬唱之所。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曾三醉于楼上,李白、杜甫、韩愈等都曾登楼赋诗。后代多次修复重建。现存主楼为清末重建。楼高19米,上为盔顶,檐角高翘,有凌空之势。楼侧有三醉亭、怀甫亭、仙梅亭等。前两亭系纪念吕洞宾、杜甫而建,仙梅亭因崇祯年间掘得一石板,上有枯梅花纹,时人认为是仙迹,故名。岳阳楼的匾额为朱德同志1962年游岳阳楼时所书。 ☚ 黄鹤楼 滕王阁 ☛ 岳阳楼 岳阳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城西门楼上,楼下即浩瀚的洞庭湖。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清《巴陵县志》载,楼始建于三国,为吴国鲁肃的阅军楼。南朝宋颜延之《登巴陵城楼》诗有“清雰霁岳阳”句,为楼名由来之本。唐开元四年(716)张说任岳州太守,修建南楼,与才士文人登楼吟咏,从此岳阳楼名著。因张说曾封燕国公,后任太守又于楼北建“燕公楼”。北宋庆历五年(1045),知岳州军州事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方舆胜览》载,滕子京建的新楼,与范仲淹的记、苏子美的书法、邵𫘫的篆额,宋时称四绝。宋以后,岳阳楼屡遭水灾兵火,几度废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主楼通高19.72米,三层三檐,纯木结构。顶层为黄琉璃瓦盔顶,顶下有蜂窝斗栱。腰檐设平座,可凭栏远眺。主楼于1983年至1984年大修。楼内有清初书法家张照所书《岳阳楼记》的木雕屏,晚清书法家何绍基书刻楹联。主楼左侧有“仙梅亭”,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当时在湖滨沙碛中得一有枯梅花纹的石板,传为仙人所画,故名。右侧有“三醉亭”,建于清代,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的传说取名。主楼前有平台两座,沿洞庭湖岸建石栏,南北各一门,分别额书“南极潇湘”、“北通巫峡”。楼下洞庭湖边,有“怀甫亭”,为纪念杜甫而建。岳阳楼气象万千,历代题咏也上万千。诗最著名者为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文最著名者为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仅描述了“巴陵胜状”,还表达了积极有为的思想抱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诗一文,奠定了后代岳阳楼旅游文化的基础。诚如元人梁曾所咏:“乾坤好句唐工部,廊庙雄文宋范公。”又,明李东阳诗:“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清胡林翼对联:“杜老乾坤今日眼;范公忧乐昔人心。”美景、浓情、厚意,正是岳阳楼旅游文化的独特色彩。清《巴陵县志》曾将历代有关诗文辑为《岳阳楼集》。 ☚ 2. 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 洞庭湖 ☛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上。前身是三国吴鲁肃练水兵的阅兵台,唐代始建“岳阳楼”,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名声随之大振。现楼为1867年重建。主楼三层三檐,高19.72米,建筑精巧,气势雄伟。右侧有三醉亭,左侧有仙梅亭。楼内陈列珍贵出土文物和古代名人书画。 岳阳楼 岳阳楼在湘北洞庭湖畔,矗立在岳阳市西门城楼上。江南三大著名楼阁之一。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相传为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杜甫有《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诗句,宋庆历年间重修岳阳楼时,范仲淹撰有《岳阳楼记》,名声更大。后几经兴废,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主楼平面呈长方形,宽17.24米,深14.54米,三层高19.72米,重檐灰顶,纯木结构,建筑精湛,气势雄伟。主楼右有“三醉亭”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左为“仙梅亭”因一石板有似枯梅的花纹,时人视为仙迹而得名,解放后,几次维修岳阳楼,现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 ☚ 韶山 张家界 ☛ 岳阳楼 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岳阳市西门城墙上,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在历史上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天下三大名楼。原为三国时吴国大将鲁肃训练水师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因位于天岳山之阳,定名岳阳楼。宋庆历五年 (公元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庵撰《岳阳楼记》。岳阳楼建筑精美,气势雄伟。主楼宽17.24米、深14.54米、呈长方形,二层通高19.72米。重檐盔顶,四面环以明廊,腰檐议有平座。下瞰洞庭,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主楼右侧建有“三醉亭”,传因吕洞宾三醉岳楼而得名。左为“仙梅亭”,古梅仿雕石板立在亭中。楼内有清乾隆年间名书法家张照写的《岳阳楼记》木雕屏。附近有鲁肃墓、慈氏塔、铁枷和各代石刻。我国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陆游、辛弃疾,都曾登楼吟咏,留下无数名篇佳作。解放后几经维修,连同附近地区辟为公园。 ☚ 卑尔根 佩特雷 ☛ 岳阳楼 岳阳楼岳阳市西门的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是江南最著名的楼阁之一,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来有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的盛誉。这里在东晋建安年间,原是屯兵储粮的驿站。刘备和孙权在赤壁大战中夺得荆州,鲁肃便率万人驻守巴丘,扩建城池,在西门城墙上建阅兵台,名阅军楼。盛唐宰相张说驻守岳州,将楼台大加修葺,正式定名为 “岳阳楼”,孟浩然那首著名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说的。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在临死前二年,来到此地,作了一首 《登岳阳楼》 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第三、四句写洞庭湖的浩淼无边,说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开,吴在东,楚在南,天地日月都仿佛浮动在湖水之上,与孟浩然的 “气薰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为咏洞庭的名句。后四句写自己年老贫病,孤舟飘泊,得不到亲朋一字书信,而北方的战争仍未停止,只有对着楼窗空自涕泪纵横了。北宋庆历四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又重新修葺岳阳楼,并请当时主张政治革新的大臣范仲淹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 《岳阳楼记》。留下了千古绝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这一光辉思想的提出,是这篇 《岳阳楼记》 能传诵千古的主要原因。岳阳楼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 大雁塔 石窟寺 ☛ 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于岳阳市西门城头,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北枕万里长江,南望三湘四水,气势雄伟,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中国江南三大名楼。据传,岳阳楼最初是供据守城门的卫兵憩息和了望的谯楼。三国时,东吴孙权与刘备争夺荆州,派大将鲁肃领兵驻此训练水师,将其改建为阅军楼。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将阅军楼扩建为楼阁,名南楼,后名岳阳楼。其后,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曾经登楼吟咏,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岳阳楼名声渐渐传开。宋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第二年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岳阳楼更是名扬天下。岳阳楼建筑,风格独特。主楼高19米,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大柱平地而立,直达三楼,周围绕以廊、檐木柱,再与梁、椽、枋、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楼顶承托于玲珑剔适的如意拱斗上,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像这样大型的盔顶结构,为中国现存古建筑所罕见。在迄今为止的1700余年中,岳阳楼历尽沧桑,几经水淹、火烧、雷击、兵灾,但屡毁屡修,古朴之貌代代相袭。现岳阳楼是1983年至1984年重修的,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艺术特色。楼内陈设,充实了不少新的内容。 ☚ 岳阳洞庭湖旅游区概况 三醉亭 ☛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楼区洞庭北路75号。岳阳楼居岳阳西门城楼上,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气势雄伟,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的盛誉。195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北宋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 载,汉末三国时 “巴丘有大屯戍,鲁肃守之,今郡城乃鲁所筑也”。又传鲁肃屯兵,操练水军,曾筑阅兵台于此。南朝宋元嘉十六年 (439) 岳阳始置巴陵郡,曾筑郡城,修复城楼。唐开元四年 (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与才士登临赋咏,自此名著”。因其地处郡署之南,故名南楼。贾宜、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众多文人都有诗咏名篇,岳阳楼之名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北宋庆历四年 (104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次年重修,“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 (1046) 夏楼成,滕请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丹,邵竦刻额,制成精美匾屏放于楼内。滕楼、范记、苏书、邵篆,誉为“四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成千古绝唱。元丰年间 (1078—1085),知州郑民瞻步张、滕后尘再修。在此之前,楼的形制无考,然从唐宋以来有关岳阳楼的诗赋与图画推定,把酒临风的高楼敞轩一直是岳阳楼沿用的建制。据元至正七年 (1347) 夏㫤扇面图描绘, 楼为二层二檐, 四面出轩, 皆歇山顶, 檐下及平座均有斗拱,脊饰龙吻、蹲兽,尚存宋代风格。明成化、嘉靖时先后重修。万历时《三才图会》所载: “其制三层,四面突轩,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楼二层二檐,高四丈五尺。” 明崇祯十二年 (1639) 岳州推官陶宗孔重建,因于沙碛中发现梅花化石一方,视为仙迹,故创仙梅堂于楼侧。明末安正文绘《岳阳楼图》,时为六角形,二层三檐,周环平座,六角攒尖顶,各面出山,形成盔顶; 出前轩,外连长廊,形制有较大变化。清顺治七年(1650)知府李若星重建,仅七年火毁。康熙二十二年(1683) 知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再建,仅五年再毁于火。康熙四十年 (1701) 知府孙道林倡建,未竣又毁于水。据清初龚贤所绘《岳阳楼图》,时又成二层重檐歇山形式。乾隆五年 (1740) 总督班第拨银六千多两修城建楼。据乾隆十一年 (1746) 编修《岳州府志》所载图样,为三层方形攒尖顶,已近现存形制,但现存主要木构件经测定属明代遗物,可能是当时利用旧构材料的结果。乾隆四十年(1775) 重建留梅堂,因旧石已残,摹刻新石于堂。又创建望仙阁于楼右,以纪念吕洞宾。嘉庆六年 (1801)、道光九年(1829) 邑人两次捐修。道光十九年 (1839) 知府翟声浩再修,望仙阁易名斗姆阁,供祀道教女神 “先天斗姆大圣元君”; 同时增建瓮门及石栏。同治六年 (1867)两江总督曾国荃拨税款重修,斗姆阁改名三醉亭,仍纪念“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并增建阁道与主楼相连,仙梅堂改名“留仙亭”。光绪五年 (1879) 城墙拆裂,次年知府张德容拨款“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余,建正楼于其上”,“左仙梅亭,右三醉亭,皆视旧制有加”,“费二万余金,楼复旧观”。由此迁建新址,基本保存原有面貌,形成现存布局规模。1923年维修,部分改变了装修风格。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拆除三醉亭与主楼相连的阁道,并辟岳阳楼公园。1977年三醉亭落架重修加固,拆除四周砖墙。1979年仙梅亭落架重修,1983年再修,拆去铁梯,封闭二楼。同年主楼落架大修,浇注混凝土基础,上部结构贯彻“整旧如旧”原则,并纠正民国时的装修做法,恢复了旧有面貌。2003年维修。2005年将一平台、二平台4500平方米的水泥砖及二平台仿麻石水泥栏杆全部换为青砖、麻石栏杆。主楼坐东朝西,面临洞庭湖,耸立在820平方米的城台上,巍峨壮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一个突出标志。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台基阔17.24米,深14.56米,高0.4米。木结构,三层三檐盔顶,二层出围廊,顶层有如意斗拱,总高20.35米 (原高18.72米)。内有四大通长楠木金柱,二层加金柱四根,直通屋顶。二层出半步立檐柱12根,构成回廊。游人登临,凭栏远眺,水天一色,气势磅礴,令人心旷神怡。屋顶为穿斗结构,椽上垫以小木方形成弧形,为国内唯一大型盔顶建筑,显示出更为丰满生动的造型轮廓。黄色琉璃瓦顶,脊饰各层不一,上为茶花凤凰,中为海藻游龙,下为彩云如意。如意斗拱各层斗上亦插入不同雕饰,分为靴头、龙头、凤头及云头。门窗格扇也各层有别,一层靴头回纹,二层步步紧,三层田字格。简洁的整体造型,细腻的雕琢手法,耐人寻味。楼左有仙梅亭,楼右有三醉亭。二亭与主楼成品字形布局,体量、造型、色调,既有对比,又能协调,形成较为丰富生动的群体。附近有“北通巫峡”石坊、“南极潇湘”石坊、望湖亭、怀甫亭、点将台、小乔墓、铁鼎、铁梢、铁枷、碑廊等景点。2005年公园开始大规模改造,将在园内兴建自三国以来历史上各个朝代岳阳楼的微缩景观。 ☚ 沅江魁星楼 醴陵梯云阁 ☛ 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岳阳楼公园。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象征之一。岳阳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烟台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又与黄鹤楼、马鞍山太白楼合称“长江三楼”。再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居古岳阳西门城楼上,东倚巴陵山,西临洞庭湖,气势雄伟,历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的盛誉。东汉建安二十年 (215),东吴鲁肃率重兵屯守巴丘,筑检阅水军的阅军台,始为其前身。西晋太康年间置巴陵县,因名巴陵城楼。南朝宋元嘉十六年 (439) 巴陵废县改郡,重修城楼,成为歌舞宴饮的游览观景场所。时又有西城楼、南楼、洞庭楼、洞庭驿楼、洞庭连天楼等诸称。从唐宋以来有关岳阳楼的诗赋与图画推定,把酒临风的高楼敞轩一直是岳阳楼沿用的建制。唐开元四年 (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与才士登临赋咏,自此名著”。肃宗时,贾至写有《岳阳楼宴王员外贬长沙》。乾元二年 (759),李白与友人泛舟洞庭湖,留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上十首不朽之作。颜延之、张九龄、孟浩然、杜甫、韩愈、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李群玉等都曾驻足吟咏,成为千古传诵的绝唱名篇。贾至、李白赋诗之后,岳阳楼之名约定俗成,一直沿用至今。北宋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次年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庆历六年(1046)夏,楼告竣工,滕书请谪而出知邓州 (今河南邓县) 的当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楼作记。《岳阳楼记》成文后,由诗人苏舜钦书丹,雕刻家邵竦篆额,制成精美匾屏放于楼内。滕楼、范记、苏书、邵篆,时称 “巴陵四绝”。范文中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达了崇高的人格境界,更使岳阳楼闻名天下。后几经兴废。清同治六年(1867)再建,至光绪六年(1880)始成现有形貌。据考证,1800年来,岳阳楼修葺53次,复建24次,楼址后移3次。现楼为1983—1984年大修,2003年维修。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和建筑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增高石台,使主楼高度达到20.35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坐东朝西,木结构,面阔深各三间,三层三檐盔顶,通高19.72米。台基宽17.24米,进深14.54米,平面呈长方形。四周以石栏围绕。全楼52根木柱,有36根以楠木制成。楼中4根楠木大柱平地而立,直贯三楼,周围以廓、檐木柱,再与梁、枋、椽、檩相榫合,结为整体。楼顶承托在玲珑剔透的如意斗拱上,覆黄色琉璃瓦,陡而复翘,曲线流畅。各层飞檐高翘,角饰龙凤,脊饰凤凰、游龙、彩云等。棂窗格门雕饰精美,柱、枋、梁、架朱漆彩绘,富丽堂皇,气宇非凡。楼系大体量的盔顶式楼阁建筑,未用一颗铁钉和一道横梁,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所罕见。楼额“岳阳楼” 三字匾为郭沫若题书。二层正厅悬清张照手书 《岳阳楼记》紫檀木刻屏。三楼挂毛泽东手书杜甫诗《登岳阳楼》雕屏。侧联: “水天一色; 风月无边。”传为唐李白手迹。各楼陈列历代木刻匾对,并增刻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二楼有明廊环绕,凭栏远眺,可览八百里洞庭风光。“名楼仰哲” 为岳阳十景之一。 ☚ 岳阳楼公园 仙梅亭 ☛ 岳阳楼 岳阳楼岳阳市西门的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畔,是江南最著名的楼阁之一,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历来有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这里在东晋建安年间,原是屯兵储粮的驿站。刘备和孙权在赤壁大战中夺得荆州,鲁肃便率万人驻守巴丘,扩建城池,在西门城墙上建阅兵台,名阅军楼。盛唐宰相张说驻守岳州,将楼台大加修葺,正式定名为 “岳阳楼”,孟浩然那首著名的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说的。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在临死前二年,来到此地,作了一首 《登岳阳楼》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第三、四句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说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开,吴在东,楚在南,天地日月都仿佛浮动在湖水之上,与盂浩然的“气薰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同为咏洞庭的名句。后四句写自己年老贫病,孤舟漂泊,得不到亲朋一字书信,而北方的战争仍未停止,只有对着楼窗空自涕泪纵横了。北宋庆历四年,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又重新修葺岳阳楼,并请当时主张政治革新的大臣范仲淹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 《岳阳楼记》。留下了千古绝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名言。这一光辉思想的提出,是这篇 《岳阳楼记》能传诵千古的主要原因。岳阳楼也因这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 大雁塔 莫高窟 ☛ 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洞庭湖畔,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著称。始建于东汉,初为谯楼。相传三国为东吴鲁肃练水军的阅兵台。唐朝定名,宋岳阳郡守重修,北宋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而名益显。楼几经兴废,现古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为三层三檐木结构。主楼平面呈长方形,通高20米。正厅有《岳阳楼》字屏,楼以文存,文因楼传。主楼两侧为三醉亭、仙梅亭,组成品字形,珍藏历代文物,盈联多出于名家之手。登楼眺望,洞庭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现已辟为公园。附近有鲁肃墓。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鹿洞书院 胡庆余堂 ☛ 《岳阳楼》yue yang louTower of Yueyang→马致远 (Ma Zhiyuan) 岳阳楼Yueyang Tower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