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岳鄂王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岳鄂王墓 岳鄂王墓元诗篇名。七律。赵孟頫作。见《松雪斋文集》卷四。赵孟頫本宋宗室,入元后,被推荐入朝为官。这首诗是借叹惜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冤屈,总结南宋王朝覆灭的原因,具有很深沉的历史感。全诗为:“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首联写景,岳飞坟上长满青草,墓道两旁的石马、石象等也已破败不堪,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秋日荒凉图景。南渡两句痛斥南宋小朝廷违背民意,一味苟且偷安,不但不图恢复中原,反把忠臣害死。最后四句怀念岳王,就连水光山色也感到无限悲痛,沉郁之情,溢于言表。 ☚ 观梅有感 挽文山丞相 ☛ 《岳鄂王墓》《岳鄂王墓》
诗篇名。元赵孟頫作。陈衍《元诗纪事》卷八引《辍耕录》说:“《岳王墓》诗,不下数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又引《麓堂诗话》说:“‘南渡’云云,句虽佳而意已涉秦越。”王文濡《宋元明诗评注读本》卷六评此诗说:“持论平允,造句警炼,咏鄂王诗,此为第一。”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叹惜岳飞屈死,指斥南宋君臣苟且偷安,言如今国土沦亡,山河变色,西湖山水也不胜悲愁,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岳鄂王墓赵孟頫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这是一首凭吊杭州西湖岳坟的诗。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遭“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孝宗时恢复名誉,改葬西湖栖霞岭;宁宗时追封鄂王。故诗称岳坟为“(岳)鄂王墓”。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遗迹,曾引起过后世无数的凭吊和歌吟,而作为宋朝王孙入仕元朝的赵孟頫所写的这首悼词,无疑是其中最为沉痛深至之作。 宋亡之后,山河改色,岳坟也一度冷落。诗发端二句就描画了当时岳庙杂草丛生,破败荒凉的情景:“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一片野草,笼罩在秋日惨淡的余光下,是何等悲凉的情境!而“石兽”,本来是护陵神物,而它们在风雨侵蚀,野草肆虐之下,仿佛自身难保,一“危”字下得警策。本意指高,也可以训为险,足以令人心惊:啊,这就是当年香火隆盛的岳王庙吗? 然而冷落归冷落,“鄂王墓”毕竟没有从战火中消失,它仍然屹立在西湖一畔,作为历史的见证,仿佛要告诉后人一段痛史。遥想南渡之初,宋朝军民抗金的热情高亢,曾经迎来恢复大业最有希望的年代。岳家军大举北上,连挫敌锋。直捣黄龙,指期可待。谁知高宗、秦桧等人一心求和,强令退兵,致使复国大计化为泡影。中原父老濒于绝望。“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一联,就以十分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这段痛史。“南渡君臣,与“中原父老”形成对照,后者望穿秋水(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此句所本),前者麻木不仁,一冷一热的对比中,词婉意严,对高宗、秦桧误国的批判冷竣无情。“轻社稷”的“轻”字,可谓一字褒贬,鞭辟入里,狡兔未死,良弓先藏,此非轻社稷而何? 由于长城自坏,时机已失,虽然在孝宗淳熙年间,宋宁宗开禧年间也曾组织过北伐,然而均因将帅未得其人,准备草率仓促而失利了。那时人们怀念岳飞,真的是“英雄已死嗟何及”呢,而“天下中分”,南北对峙既久,复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金人之则,雀啄螳螂,蝉亦不免,虽有文天祥等努力国难,终因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赵宋二百余年基业毁于一旦,究其祸根,实种于“风波亭”特大冤案。无怪乎诗人要对坟一哭:“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诗人谱写了这支悲歌,然而向哪里去唱呢?向蒙古贵族么?他真有点“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的悲怆了。就是向西湖唱也不妥,那里除了淡烟衰草,水光山色,更无往日暖风熏醉之游人;何况那景色本身就够惨的了。“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明明是诗人自己悲不自胜,偏偏说“水光山色”经不起更多的感伤刺激了,便有纡曲婉转之妙。 这首七律在写法上很特别,既没有藻绘,也没有典故,五六句几乎不成对仗,篇末以“莫向”作呼告,大有绝句或古风的味道。诗中写景纯属白描,咏史纯属直叙。议论抒情,无不唱叹出之。可以说,它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诗人以前代王孙的特殊身份,痛定思痛,由衷不绝的一片伤心。正是诗到真处,丝毫不容假借。诗人选用“支微”韵部,取其扬声细微低抑也大有助于抒情,难怪陶宗仪称赞说:“岳王墓诗不下数十百篇,其脍炙人口者,莫如赵魏公作。” 岳鄂王墓(元)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①,秋日荒凉石兽危②。 岳飞是南宋高宗赵构时的抗金名将,后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王庙在西湖畔的栖霞岭下,与西湖相对。孝宗即位,岳飞之冤昭雪,以礼改葬遗骸于此。嘉定十四年(1221)改北山智果寺为祠庙,称岳庙。因岳飞被追封为鄂王,故又名岳鄂王庙。历代屡毁屡建,现存建筑是清代以后陆续重建的。庙中有岳飞墓,墓前有秦桧夫妇及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此诗通过岳坟一派衰败景象的描绘,叹惜岳飞的冤死,痛斥南宋君臣的苟且偷安,沉痛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 赵孟頫(1254—1322),元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属浙江)人。宋宗室之后,南宋时以父荫补官,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居于家,被举荐于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授兵部郎中,历集贤学士、济南路同知、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后追封魏国公。以书画彰名,书法各体皆精,影响古今,画则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为“元四家”之首,又擅诗文,有《松雪斋集》。【注释】 ①离离:茂盛。②危:兀立。③社稷:国家。④嗟:慨叹。⑤天下中分:指南渡后的偏安局面。不支:指南宋终于灭亡。 岳鄂王墓[元]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②,秋日荒凉石兽危③。 南渡君臣轻社稷④,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释〕 ①本篇选自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岳鄂王,即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宋宁宗时被追封为鄂王。其墓在今杭州西湖畔。②离离,繁盛的样子。③石兽,指墓前兽像石刻。危,高。④社稷,此借指北方沦陷国土。 〔分析〕 借史咏怀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作诗手法。赵孟頫的这首《岳鄂王墓》诗,通过凭吊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墓,抒发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投军。后从开封尹兼东京留守宗泽,与金人战有功,任统制。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授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十年,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大败金兵。时高宗和宰相秦桧与金议和,下令退兵。岳飞回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当时为南宋国都)后,被解除兵权。不久被诬谋反,遭杀害。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 在诗的开头,作者就向我们展示他所目睹的岳飞墓秋日荒凉的情形。“离离”,这里有纷披繁茂的意思。坟顶上长满了枯黄的杂草,在秋风中轻轻地摇曳。而那些用石雕刻出来置于陵墓前的动物一动也不动地端立在那里。这是多么凄凉而又萧森的景象。石兽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动物,诗句用“危”字突出了它的刻板、僵化的形态,增添了凭吊的肃穆的气氛。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所目睹的情景,而且明显地传达出他哀悼的心情。诗人的心在颤抖、哭泣,昔日一度名声赫然、屡立战功的抗金名将,如今却永远安息了,陪伴他的只是一把把荒草和一头头石兽。这忧伤、哀恸的诗意流露出悲愤的责问,为何名将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诗的三、四两句则作了明确的回答。原来对所造成的国亡家破的局面,南宋的君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面对着金兵,不是采取抵抗的策略,而是轻易地将国家百姓置于脑后,南渡奔逃,苟且偷安。而那些生活在金兵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的父老百姓,却日夜翘首盼望着宋朝官军能收复沦陷的地区。一面是南宋君臣的软弱偷安,一面是中原百姓的期待,诗人将两者进行比较,在客观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君臣的谴责。 诗的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进一步表达其亡国之痛和无可奈何的没落心情。抗金英雄早已魂归黄泉,天下南北分割也成了定局,大势已去,追悔莫及。身为宋宗室却出仕元朝的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悔恨、内疚而又耻辱的情绪,语气显得哀婉动人。 诗的最后两句,则是把诗人伤感的情绪推向高潮。面对着西湖秀丽的山水风景,诗人心中的哀痛不但未能消释,而且反而显得更加强烈。把诗人的哀伤注入西湖的景色中,这是一种正反相衬的艺术手法,目的是为了强调诗人情感激烈的程度。 全诗感情深沉、真挚、波澜起伏,避免了一般咏史诗空泛、矫作的弊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2〕,秋日荒凉石兽危〔3〕。 南渡君臣轻社稷〔4〕,中原父老望旌旗〔5〕。英雄已死嗟何及〔6〕,天下中分遂不支〔7〕。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8〕 〔1〕本篇选自四部丛刊本《松雪斋文集》卷四。 鄂王即岳飞,与金人战,屡建功勋,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被害。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墓在今西湖旁。宋亡后,赵孟頫经过岳王墓,触景生情,写了这首凭吊诗。他叹惜岳飞的屈死,谴责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沉痛悲愤之情充溢其间。赵孟𫗲(公元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宋亡后居家,元时被推荐召用。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因变节仕元颇受非议。其诗常流露出追悔之情和故国之思。他以书画著名,兼工诗文。 有《松雪斋文集》。 〔2〕离离:繁盛的样子。 〔3〕石兽:指列在岳王墓前的石马石象之类。 危:端正而高耸貌。 〔4〕南渡君臣:指以赵构为首的南渡长江后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偏安政权的南宋统治集团。 社稷:指国家。 〔5〕中原:黄河流域一带。望旌旗:盼望以“岳”字为旗号的大军早日到来。 〔6〕嗟何及:叹息已来不及了。 〔7〕天下中分:国土分裂为南北。遂不支:指岳飞死后南宋无力支撑,终于亡国。 〔8〕“莫向”二句:言别在西湖唱这个曲子了吧,看着那湖光山色就足以让人无限悲伤! 不胜(sheng),不尽。 宋亡后,追怀岳飞的诗歌众多,但以赵孟頫的这一首最为出色。全诗有两处不同观点和立场的鲜明对比,有悲愤、关切和痛苦交织的情感,也有国家兴亡与湖光山色相生的无限慨叹,令人深思。写作手法上即景抒情,咏史抒怀,一气呵成,不加雕饰,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岳鄂王墓
这首七律的题旨,比较显豁:诗人是通过叹息岳飞的屈死,斥责南宋君臣的苟且偷安的妥协投降,既有概叹,又有惋惜。国土沦丧,山河变色,原来婉丽的西湖景色,也似乎蒙盖了一层悲愁。 * * * * 首先集中简释几个词语: 鄂王坟——鄂王,即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他于高宗绍兴十一年(1142)被秦桧杀死之后,至宁宗时(隔了孝、光二帝之后),追封为鄂王。因此,称岳飞之墓为“鄂王坟”。 石兽危——岳飞墓上的端坐或肃立着的石马、石象之类的泛称。“危”,是端正的样子。 望旌旗——盼望着南宋军队的到来。此处的“旌旗”,是军队的代称。 天下中分——指宋、金南北对峙,整个中华大地分裂为数个政权。 遂不支——指岳飞屈死后,南宋最后终于亡于元蒙的铁蹄之下。 * * * * 以下语译全诗—— 首联: 茂密的杂草,长满了岳飞的坟头; 端坐石马、石象,也为凄凉的秋阳所摧。 颔联: 偏安江左的宋廷君臣不图收复失土; 可是,中原百姓时刻盼望宋军的到来。 颈联: 悔之晚矣,可敬可赖的民族英雄岳飞,早已远离人间; 呜呼哀哉,可憎可怜的分裂政权,终于在铁蹄下垮台! 尾联: 江山改色,还有什么心情歌舞升平? 西湖秀水也为亡国之痛而不胜愁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