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辛香 > 蒚 > 山蒜 山蒜 shānsuàn 山蒜shān suàn《本草纲目》菜部第26卷山蒜(10)。药名。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山蒜Allium nipponicum Fr.et Sav.的鳞茎。 【别名】蒚(《尔雅》),泽蒜(《本草拾遗》),小蒜(《救荒本草》),苦蒜果、野葱果(《贵州民间方药集》),野葱(《上海植物名录》)。 【性味】辛,湿。 ❶《本草拾遗》:“辛,温。” ❷《救荒本草》:“味辛,性温,有小毒。” 【功用主治】温中去积,散瘀止痛。治积块,血瘕,食滞饱胀,痈肿,跌扑损伤。 ❶《本草拾遗》:“温补,下气,滑水源。” ❷《本草图经》:“治积块及妇人血瘕,用苦醋磨服。” ❸《贵州民间方药集》:“健胃,助消化,增进食欲,民间用治膈食饱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磨汁。 山蒜 山蒜山蒜,维吾尔药物名塔格 萨米斯格,别名欧斯库尔地云、斯尔 建格里、里合森 建格里。为百合科植物Allium nipponicum Fr et Sav的干燥鳞茎。生于山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本品性三级干热,味辛。功能生干生热,利尿退肿,散气平喘,解毒消痈,散寒通经等。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小便不利,全身水肿,气滞哮喘,血毒痈疮,经水不下等。内服5—7 g。本品对干热性气质者有害,并可引起头痛,矫正药为各类醋酸糖浆、巴旦杏仁油、牛奶、奶皮。若本品缺货,可代用大蒜、山葱。本品可入汤剂、糖浆剂等制剂。 ☚ 香科科 胡萝卜子 ☛ 00025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