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海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海关

 

(明)黄洪宪

长城古堞俯沧瀛①,百二河山拥上京②。
 银海仙槎来汉使, 玉关秋草戍秦兵③。
 星临尾部双龙合④, 日照平沙万马明。
 闻道辽阳飞羽急⑤,书生急欲请长缨⑥。
 

【题解】
 山海关在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登上保存最完整的“天下第一关”镇东门,可望长城起点老龙头。此诗描写山海关的险固、地理位置的重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因边关紧急,愿意为国效力的心情。
 【作者】
 黄洪宪,字懋中,明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隆庆进士,官至少詹事,尝奉使朝鲜,有《玉堂日钞》等。
 【注释】
 ①堞(die):女墙(城上的矮墙)。沧瀛:沧海,指渤海。②百二河山:比喻河山形势险固,据此两万人足当敌兵百万,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拥:护卫。上京:指北京。③“银海”两句回忆昔日明室的强大。借用秦汉故事。“银海”句叙汉张骞奉武帝命探寻黄河之源,出使西域,竟然一直走到天河。银海即指银河。仙槎,据说张骞是乘木筏到天河的。槎,木筏。“玉关”句谓秦人曾有效地抵御过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进犯。玉关,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秋草,点明游牧民族进犯的时间。④此句谓天象预示战争即将来临。星,太岁星,亦称苍龙,即木星,12年绕太阳一周。尾,指古人所说的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青龙七宿的第六宿。按古代人天象的划分,尾宿和箕宿为燕地的分野。太岁星运行到尾宿,故称“双龙合”,是战争之兆。⑤辽阳:在辽宁东部,当时正是明朝的北方边疆。明代中后期,蒙古鞑靼部和建州女真族经常南下进犯,在此与明军多次遭遇。飞羽: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⑥请长缨:谓请命杀敌,为国建功。

山海关

中国长城城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是华北通往东北的咽喉,于洪武十四年(1381)在此设立山海卫,次年建城关,名山海关,是明代长城的起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城平面呈方形,周长4 km,城墙高14 m,厚7 m,有城门4个:威远门、望洋门、迎恩门、镇东门。另以翼城北部与长城连接,南部与入海的石城连接。相传石城是万历七年(1579)戚继光驻防时用花岗石筑成,高10 m,长约24 m。入海处称老龙头。

山海关

山海关

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其地理位置处在山(燕山)与海(渤海)之间,故名。这里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它东依长城,辟有四门:东为镇东(即天下第一关);西为迎恩;南为望洋;北为威远。各门上面都有城楼,城中有钟鼓楼,城外有护城河。周围的军事建筑甚多,前后防御,责守分明,建筑充分体现民族风格。它附近的南海口关、南水关、北水关、三道关等,是山海关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现城墙保存尚完整,并兴建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山海关兵器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柏林寺   冉庄地道战遗址 ☛
山海关

050 山海关

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由徐达监修,因关位于山海之间而得名。关城呈方形,城门有四,东门即“天下第一关”,是关内外的分界线。城楼高13米,重檐歇山式,楼上悬挂“天下第一关”巨幅匾额,系明代当地进士萧显所书。海滨的老龙头是长城的起点,孟姜女庙在城东6公里的凤凰山上。

☚ 隆兴寺   清东陵 ☛
山海关

山海关

是长城的第一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十五公里处,处于渤海湾尽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魏国徐公达在此创建关城,设立卫所,因关城处于山海之间,始名山海关。山海关是华北和东北之间的咽喉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长城从山海关南西海滨的老龙头伸出,与山海关城相连,由城楼向北延伸,直上燕山。山海关城是四方形,有四座关门。东城门关口是一座高十二米的长方形城台,东西向.东边即关外,西边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城台中间有一座巨大的砖砌拱门,有关可以开闭。城台上筑楼,为两层重檐歇山顶,高十三米,宽二十米,进深十一米。上层额枋前悬有“天下第一关”的巨幅匾额。楼下是山海关的东城门。关城东面还连接有瓮城,外绕东罗城,西面接有西罗城,用来加强关门防御。南边有南翼城,关北有北翼城,为明末巡抚扬嗣昌所建。关城周围烽火台星罗棋布。这些辅助建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山海关城东北十里有三道关。

山海关东城门

☚ 七盘关   嘉峪关 ☛
山海关

山海关Shanhaiguan

一称榆关,又称渝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关,因处于山海之间而得名。山海关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关城辟四门:东曰“镇东”,西曰 “迎恩”,南曰 “望洋”,北曰 “威远”,各门上均有城楼。长城从山海关南面4公里的南海口关(老龙头)起, 经关蜿蜒向北延伸。

☚ 嘉峪关   长江 ☛

山海关

山海关Shanhaiguan

长城的起点。位于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年),因在山海之间而得名。它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月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山海关东依长城,辟四门,东曰“镇”,即“天下第一关”,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各门上均筑城楼,城中心筑钟鼓楼,城外绕以护城河。关周围有军事设施和建筑物,关城周围峰火墩台星罗棋布,彼此呼应。主体两翼建筑在军事上互为犄角,前防后卫,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建筑造型美观大气。山海关与附近的各关及城堡、墩台相配合,构成一个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关卡。

☚ 嘉峪关   拙政园 ☛
山海关

山海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为一土筑砖色的雄伟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城门4座。城楼为两层,下部为砖木结构,上部为歇山重檐顶,城楼正中挂一横匾,上书“天下第一关”。城南有老龙头,直伸大海中。

☚ 避暑山庄   北戴河 ☛

山海关

亦称“渝关”关隘名。明长城东端关口。古代著名的“九大雄关”之一。在河北秦皇岛东北。地势险峻。关城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是河北、辽宁两省之间的咽喉要地。关城雄踞山海峡口之间。周长逾4千米,有东、西、南、北4门。东西门外有罗城拱卫,南北两侧有翼城呼应,东、南、北3面有护城河环绕。罗城以外还有威远城和多座烽火台为前哨。明万历七年(1579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南海口增筑长20余米的长城,俗称“老龙头”。明末又在老龙头北濒海建宁海城,遂使山海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山海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关城尚存,有京沈铁路经此,其战略地位不减当年。

山海关

山海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为在山海之间而得名。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是东北与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冲。它与附近的南海关口、南水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寺儿峪关以及城堡、墩台相配合,构成一个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明长城从山海关南面海滨的老龙头,经山海关蜿蜒盘越群山之巅而向北延伸。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山海关东依长城,辟四门: 东曰:“镇东”即“天下第一关”。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远”。各门上建筑城楼,城中心筑钟鼓楼,城外绕以护城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东城门,为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关口为一长方形城台,高12米,东西向,东为关外,西为关内,南北连接长城,城楼雄据关上,巍然矗立,南眺渤海,北望长城,景色独特,气势壮观。

☚ 上海市   山西五台山 ☛

山海关

Shanhaiguan Pass

山海关

明代长城东部起点。位于河北及辽宁两省的交界线上。关城为平面方形,东南西北各有一城门,其中东门外建有子城,城门上皆有城楼。城高十二米,内部为夯土,外部包砖。该关东临大海,西部为丛山峻岭,地形险要,是通往东北地区的咽喉要道,历来皆为军事重镇,素有“天下第一关”美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