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山带阁注楚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山带阁注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注本。六卷。清蒋骥著。蒋骥,字涑塍,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卷首先列《史记·屈原列传》、《楚世家》节略、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并对屈原生平事迹,有所考辨。书中还附有“楚辞地理总图”、“抽思、思美人路图”、“哀郢路图”、“涉江路图”、“渔父、怀沙路图”等五幅楚辞地理图,逐一推断屈原创作各篇的时间地点,以及行踪等。书中推断屈原各篇作品的创作次序为:《惜诵》、《离骚》、《抽思》、《思美人》、《卜居》、《大招》、《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至于《九歌》、《天问》、《橘颂》、《远游》诸篇,蒋骥认为它们“文辞浑然,莫可推诘,故弗敢强为之说云”。此外,《九章》各篇的注释详尽辨析了年月道里等问题。在《山带阁注楚辞》之后还附有《楚辞馀论》二卷、《楚辞说韵》一卷。《楚辞馀论》主要是辨驳旧注的谬误,考证名物异同。如考证《离骚》“摄提贞于孟陬”时,蒋骥引《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为证,说明“摄提”为“摄提格”之省称。又如屈原作品中的“民”字,旧注训为“民众”,蒋氏则认为是屈原自指。书中也偶有怪论,如云“魂兮归来哀江南”中的“哀江”为地名。《楚辞说韵》专门研讨楚辞声韵,按字母分列文字,通以方音,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三例,广博地引证古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山带阁注楚辞》既避免了汉学家偏重训诂、不求屈子深意的毛病,也避免了宋学家囿于迂腐的义理而忽视文字训诂的弊端,是明清众多楚辞注本中较好的一种。最早刊本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武进蒋氏山带阁刻本,后有雍正五年(1727)刻本,1958年中华书局将该书排印出版。

☚ 楚辞灯   离骚汇订 ☛
山带阁注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

清人蒋骥撰。先附《采摭书目》、屈原传记、《史记·楚世家》节略及《考正地图》五幅于前,意欲知人论世,“使读屈子之文者有所参考;次列正文六卷,以自己所认为属屈原作品者,分别进行章句注释和诠义;后列《余论》二卷,对注文中未尽之意进行详述,考正典故异同,勘正旧注得失,畅言己之所得;又列《说韵》一卷,以助诵读通音。其贡献有三:一、通过考其人,论其世,理绎出屈作的先后次序,并吸收黄文焕、林云铭之说,确认《大招》和《招魂》同为屈原作品。在分析作品和注释章句中,注意参照作品创作时代、地域,以及作者心境、遭遇等,去体味诗章真谛,多有灼见; 二、一改前人视《离骚》等屈原作品为“经”为“赋”之观点,认为“骚者诗之变”,亦用赋比兴之体,但浑然混成,不拘一格,且“情文相生,古今无偶”,重视楚辞的文学性,注释征引详博,多采典故史实,尤注意寻绎文章结构,精阐作者题旨,对故往旧说、臆断之论也多考正,有不少新的创见,其详阐文理的注释方法,独标一帜,虽未免有武断之处,但毕竟难没其功。

☚ 楚辞灯   屈原赋注 ☛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注本。十卷。清蒋骥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成书。
 蒋骥,字涑塍。约生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于乾隆十年(1745年)。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未得功名,以诗书自娱,从康熙四十七年开始撰此书,历二十余年方成。
 本书包括《卷首》、正文、《余论》、《说韵》四个部分。《卷首》开列本书采摘书目四百种左右,后有《史记·屈原列传》,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及《史记·楚世家》节略和《楚辞地图》五图。正文六卷,单取屈原作品,宋玉以下都予删掉。把二招列入屈原作品,把二司命合为一篇,二湘也合为一篇,以就《汉书·艺文志》屈赋二十五篇之数。《余论》二卷通论正文。《说韵》一卷。
 注者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品写作时间进行了考证,对大部分作品,根据内容推测了时间,对《九歌》、《天问》等因文辞浑然,没有强为之推断。注文根据作品的时地,挥求屈原的处境心理,来阐发作品的意蕴。注者又对照几篇作品,来分析艺术特点,很便于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注者又以史实为根据,对旧注很多谬误予以驳正,往往颇有说服力。对于题旨的阐发也有精当之处,如《怀沙》,历来以怀抱沙石为解,注者引用《战国策》、《山海经》、《长沙志》等,认为汪瑷“怀沙”即“怀长沙”之说“特创而可玩”由于他的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为近代多数学者所接受。这个注本一些错误是很明显的,如把“魂兮归来哀江南”句的“哀江”单独拿出来,解释为地名。
 王夫之的《楚辞通释》多发明屈赋微旨,戴震《屈原赋注》以简明见长,而本书则非常详实。这三本书为清代楚辞研究著作中的鼎足之三。
 有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刊本,雍正五年丁未原刻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北平来熏阁影印本。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山带阁注楚辞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研究著作。十卷。清蒋骥撰。蒋骥(1678?—1745),字涑塍。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苦读,学问渊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每为时辈所称誉。但老于诸生,困于场屋,与举业无缘,以至疾病缠身而死。《山带阁注楚辞后序》自叙身世颇详。他尽其毕生之力,以穷愁潦倒之身研究楚辞,故会心特多。

此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卷首,包括两篇序言、参考书目、屈原本传、《楚世家》节略,以及五帧地图。第二部分注释屈原作品六卷,自宋玉以下的作品不录。第三部分为《余论》二卷,记录作者的研究心得。第四部分为《说韵》一卷。

卷首内容颇有意义,体现了“知人论世”的精神。作者将屈原所处的时代与屈原的身世遭遇、作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考察,考证了作品的写作年代和先后次序,特别是绘制了五帧地图,推定屈原的放逐路线,都有助于人们理解屈原的作品,探索其行踪。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所注即据事实之年月、道路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也。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征实之谈,终胜悬断。”

注释部分,只注屈原的作品,此外一概不收。他将《九歌》的《湘君》、《湘夫人》合为一篇,《大司命》、《小司命》合为一篇,把《招魂》和《大招》都归入屈原名下,以为《招魂》是屈原生而“自祭者”之自招之词,而《大招》则为屈原招怀王之作。不泥旧说,自有见解,精神是好的,然而说《招魂》为原之自招,《大招》也是屈作,则仍待商榷。作者注书自有原则,颇值得称道。他说:“凡注书者,必融会全书,方得古人命意所在。”故他不仅解释字词的音义,且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上下联系与字法、章法。如注《离骚》,在“岂余心之可惩”下曰:“民生四句,总承篇首至此之意而结之,以起下文,实一篇之枢纽也。盖始之事君以修能,其遇谗以修姱,其见废而誓死,则法前修,即欲退以相君,亦修初服,固始终一好修也。自此以下,又承往观四荒,而以好修之有合与否,反复设词,而终归于为彭咸之意。”又在《余论》中拈出《离骚》中用“修”字之多,曰:“修字凡十一见,首尾照应,眉目了然,绝非牵强之见。”提纲挈领,抓住了《离骚》的关键词语,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解题释意方面,蒋注时有新意。如释《怀沙》篇名为“寓怀长沙”之意,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即长沙之地,汩罗之所在也”,此说虽本于李陈玉,然经蒋骥加以发挥阐述,影响深远,令楚辞研究者瞩目。近人游国恩赞曰:“蒋氏之论核矣,诚足以破千载之惑!”(《读骚论微初集》)作者不同意旧注所编排的屈赋诸作次序,提出自己的见解,曰:“窃尝以意推之,首《惜诵》,次《离骚》,次《抽思》,次《思美人》,《卜居》,次《大招》,次《哀郢》,次《涉江》,次《渔父》,次《怀沙》,次《招魂》,次《悲回风》,次《惜往日》。”他认为自《惜诵》至《卜居》作于怀王时,其余作于襄王时,“若《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其说可供参考。但他却并未按自己的意思编排,而是“目次则仍其旧,以存疑也”。这种做法既尊重旧本原貌,又提出个人的见解,有利于读者自己比较判断。

《余论》部分“驳正注释之得失,考证典故之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和独到之见。如朱熹反对王逸“摄提”为“摄提格”之说,以为“摄提”是星名,作者一方面同意顾炎武对朱熹的批驳,同时加以补充说:“古人删字就文,往往不拘,如《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时建武十三年’。逸尚未生,已有此号,可知摄提为寅年,其来久矣。”所引材料确凿无疑,朱熹之说更加站不住脚了。又如对“媒理”二字的解释,反对旧注,指出二字同义。谓:“理,媒也。《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理弱而媒拙’,《抽思》‘理弱而媒不通’,《思美人》‘令薜荔以为理’,皆指行媒之使言。王注为理,谓分理礼意,朱子又云为媒以通词理。五臣注理弱,谓道理弱于少康;朱子亦因之,皆未考而强为之说也。”其论深中肯綮。

篇末《说韵》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优点是“引征浩博,中亦间有可采者”,缺点则是“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三例,以攻顾炎武、毛奇龄说”,“不究同异之曲,但执一二小节,遽欲变乱其大纲,亦非通论”。

书中也有望文生义的缺点,如说《九辩》是“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以为《招魂》“卒章云‘魂兮归来哀江南’……哀江,即汨罗之所在……又《长沙湘阴志》云:‘哀江在县南三十五里,正与汩罗相近。’固知其所指,乃言哀江之南。’”这样解释,不仅有害于优美诗句的完整性,而且离题万里,令人费解。

较好的有《四库全书》本,通行的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山带阁注楚辞 - 可可诗词网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研究著作。6卷。清代蒋骥撰。此书卷首有屈原传记及楚辞地图,另附《楚辞余论》2卷、《楚辞说韵》1卷。正文6卷为屈原作品,对《楚辞章句》自《九辩》以下概删。以“二招”为屈原作品,认为“二司命”和“二湘”是同类神,故将《大司命》、《少司命》合为一篇,《湘君》、《湘夫人》合为一篇,以《九歌》为9篇,加其它各篇,以就《汉书·艺文志》谓屈赋25篇之数。此点不可取,书中亦不无穿凿附会,但其“征实之谈,终胜悬断”(《四库全书总目》)。《楚辞余论》2卷,上卷除通论《楚辞》外,尚论及《离骚》、《九歌》、《天问》;下卷论《九章》以下6篇,其驳正旧注之失、考征典故异闻,时有精深之见。《楚辞说韵》1卷,论楚声音韵。版本方面有清康熙年间武进蒋氏山带阁刻本和雍正刻本,通行本有50年代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山带阁注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研究专著。清代蒋骥著。全书6卷,末附《楚辞余论》2卷,《楚辞说韵》1卷。此书为研究《楚辞》之力作,极受后世重视。以史证赋,考证翔实,为此书主要特点,卷首录以《屈原列传》、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及《楚世家》节略,又系以屈原事迹之本末,又次以楚辞地理,绘为五图,以标屈原行踪之先后,此于屈注中属首创。于篇目附记中以已意推定各篇先后,依次为《惜诵》、《离骚》、《抽思》、《思美人》、《卜居》、《大招》、《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又以“《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固弗敢强为说云”。其于注释《九章》,对各篇年月里道考辨至详,盖屈原放逐行踪,至此得知其委曲。所附《余论》,于历世聚讼之端,多所论列,且时有精深之见。又《说韵》1卷,征引赅博,搜罗丰赡,用力亦勤。然文字训诂音韵之学,非其所长,故字义考释、音韵流变多悠谬之说。此书版本有雍正五年丁未原刊本,有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标点本。

☚ 与日本学者讨论屈原问题   【四画】 ☛

《山带阁注楚辞》

训诂书。9卷。清蒋骥著。从《楚辞》中选取其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编为6卷。注释征引详博,别择甚精,特别注重考订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定各篇所作时地,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阐述作品内涵,颇多精辟之见,但也间有牵强之处。又附《余论》两卷,驳正旧注谬误,考证典故异闻。《说韵》1卷,论述楚声音韵。今通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研究。清蒋骥(1678—1747)撰。六卷。卷首一卷,余论二卷,说韵一卷,又名《三阁楚辞》。骥字涑,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自幼苦学,三十余年致力于举业,竟终不得中。平生于诗文多有论撰,经史子集评注良多,独于楚辞,功力最深。是书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始撰,至雍正五年(1727)成,历时十四年之久,全书由《卷首》、正文、《余论》、《说韵》四部分组成。卷首附《史记·屈原列传》、唐沈亚之《屈原外传》及《史记·楚世家》节略,并自考屈原事迹,又附“楚辞地理五图》,并在篇末附记中说明各篇写作时间。是书“大要尤在权时势以论其书,融全书以定其篇,审全篇以推其节次句字之义”(《自序》)。《余论》对旧注予以分析考论,驳正旧说之误,不乏创见。其间或考订典故之异同,或寻绎文章脉络,多有新义。《说韵》一卷,分以字母,通以方音,每部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之例。引证繁博,考证详明。全书之末列参考书目多达六百四十余种,故该书以翔实见称,极受后人重视。有清雍正五年(1727)原刊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北平来熏阁影印原本。一九五八年九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山带阁注楚辞

山带阁注楚辞

楚辞研究著作。十卷。清蒋骥撰。蒋骥(1678?—1745),字涑塍。武进(今属江苏)人。自幼苦读,学问渊博,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每为时辈所称誉。但老于诸生,困于场屋,与举业无缘,以至疾病缠身而死。《山带阁注楚辞后序》自叙身世颇详。他尽其毕生之力,以穷愁潦倒之身研究楚辞,故会心特多。
此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卷首,包括两篇序言、参考书目、屈原本传、《楚世家》节略,以及五帧地图。第二部分注释屈原作品六卷,自宋玉以下的作品不录。第三部分为《余论》二卷,记录作者的研究心得。第四部分为《说韵》一卷。
卷首内容颇有意义,体现了“知人论世”的精神。作者将屈原所处的时代与屈原的身世遭遇、作品紧密地结合起来考察,考证了作品的写作年代和先后次序,特别是绘制了五帧地图,推定屈原的放逐路线,都有助于人们理解屈原的作品,探索其行踪。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所注即据事实之年月、道路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也。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征实之谈,终胜悬断。”
注释部分,只注屈原的作品,此外一概不收。他将《九歌》的《湘君》、《湘夫人》合为一篇,《大司命》、《小司命》合为一篇,把《招魂》和《大招》都归入屈原名下,以为《招魂》是屈原生而“自祭者”之自招之词,而《大招》则为屈原招怀王之作。不泥旧说,自有见解,精神是好的,然而说《招魂》为原之自招,《大招》也是屈作,则仍待商榷。作者注书自有原则,颇值得称道。他说:“凡注书者,必融会全书,方得古人命意所在。”故他不仅解释字词的音义,且注意层次段落之间的上下联系与字法、章法。如注《离骚》,在“岂余心之可惩”下曰:“民生四句,总承篇首至此之意而结之,以起下文,实一篇之枢纽也。盖始之事君以修能,其遇谗以修姱,其见废而誓死,则法前修,即欲退以相君,亦修初服,固始终一好修也。自此以下,又承往观四荒,而以好修之有合与否,反复设词,而终归于为彭咸之意。”又在《余论》中拈出《离骚》中用“修”字之多,曰:“修字凡十一见,首尾照应,眉目了然,绝非牵强之见。”提纲挈领,抓住了《离骚》的关键词语,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在解题释意方面,蒋注时有新意。如释《怀沙》篇名为“寓怀长沙”之意,与“哀郢、涉江同义”,“沙本地名”,“即长沙之地,汩罗之所在也”,此说虽本于李陈玉,然经蒋骥加以发挥阐述,影响深远,令楚辞研究者瞩目。近人游国恩赞曰:“蒋氏之论核矣,诚足以破千载之惑!”(《读骚论微初集》)作者不同意旧注所编排的屈赋诸作次序,提出自己的见解,曰:“窃尝以意推之,首《惜诵》,次《离骚》,次《抽思》,次《思美人》,《卜居》,次《大招》,次《哀郢》,次《涉江》,次《渔父》,次《怀沙》,次《招魂》,次《悲回风》,次《惜往日》。”他认为自《惜诵》至《卜居》作于怀王时,其余作于襄王时,“若《九歌》、《天问》、《橘颂》、《远游》,文辞浑然,莫可推诘”,其说可供参考。但他却并未按自己的意思编排,而是“目次则仍其旧,以存疑也”。这种做法既尊重旧本原貌,又提出个人的见解,有利于读者自己比较判断。
《余论》部分“驳正注释之得失,考证典故之异同”(《四库全书总目》),有许多精辟的分析和独到之见。如朱熹反对王逸“摄提”为“摄提格”之说,以为“摄提”是星名,作者一方面同意顾炎武对朱熹的批驳,同时加以补充说:“古人删字就文,往往不拘,如《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时建武十三年’。逸尚未生,已有此号,可知摄提为寅年,其来久矣。”所引材料确凿无疑,朱熹之说更加站不住脚了。又如对“媒理”二字的解释,反对旧注,指出二字同义。谓:“理,媒也。《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理弱而媒拙’,《抽思》‘理弱而媒不通’,《思美人》‘令薜荔以为理’,皆指行媒之使言。王注为理,谓分理礼意,朱子又云为媒以通词理。五臣注理弱,谓道理弱于少康;朱子亦因之,皆未考而强为之说也。”其论深中肯綮。
篇末《说韵》一卷,《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优点是“引征浩博,中亦间有可采者”,缺点则是“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三例,以攻顾炎武、毛奇龄说”,“不究同异之曲,但执一二小节,遽欲变乱其大纲,亦非通论”。
书中也有望文生义的缺点,如说《九辩》是“九州之物,皆可辩数”,以为《招魂》“卒章云‘魂兮归来哀江南’……哀江,即汨罗之所在……又《长沙湘阴志》云:‘哀江在县南三十五里,正与汩罗相近。’固知其所指,乃言哀江之南。’”这样解释,不仅有害于优美诗句的完整性,而且离题万里,令人费解。
较好的有《四库全书》本,通行的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排印本。

☚ 王右丞集笺注   方望溪先生全集 ☛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 (约1678—1745)撰。蒋骥,字涑塍,武进 (今江苏武进县)人。少好学,每受时辈推赞。年二十,补县学生,与兄蒋文元、蒋芳洲、蒋鹏翮、蒋汾功俱获文誉,里人称“里中五蒋,后来居上”。但是其兄四人先后博得功名,惟骥独困,老于诸生。二十三岁时,得头目之疾,春花秋月,嬉游之事,皆不得参与。一生以诗书自娱,及老犹不废学。对诗、古文、词时有论撰,经、史、子、集之书评注也不少。学问根基较扎实,尤其对《楚辞》功力颇深。此集包括《卷首》、正文、《余论》、《说韵》四部分。蒋氏先用六年撰成正文六卷,七年后增补 《余论》、《说韵》。至康熙五十九年 (1720),才将两部分合刊于世。共历二十年时间,可谓倾注了蒋氏毕生心血。《卷首》包括《序》,《后序》,《采摭书目》(401种),《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 《屈原外传》,《史记·楚世家》 (节略),《楚辞地图》(五幅)。《楚世家》(节略)前有小序,其中有按语十三条,双行夹注三十条。录此目的在于以《史记》 印证屈原事迹,研究方法颇为可取。《楚辞地图》有小序,目的在于说明屈子在怀、襄朝的行踪。五幅图为:《楚辞地理总图》,《抽思、思美人路图》,《哀郢路图》,《涉江路图》,《渔父·怀沙路图》。各图有简注,以考证屈原涉历先后之序。正文六卷,单取屈原作品。卷一 《离骚》,卷二 《九歌》,卷三 《天问》,卷四《九章》,卷五 《远游》、《卜居》、《渔父》,卷六 《招魂》、《大招》。在小序中称合 《汉书·艺文志》二十五篇之数,所列为二十七篇,但合《九歌》二湘、二司命各为一篇,仍为二十五篇。《余论》二卷,上卷简要论述《楚辞》,及论述《离骚》、《九歌》、《天问》,下卷论述 《九章》至 《大招》。对各篇论述涉及到名物、典故考证,文章脉胳揭示,作品背景叙述,旧注得失评论等,不乏精邃之见。《说韵》一卷,列出每篇作品韵脚,列通韵、叶韵、同母叶韵三例,以 《诗》、《易》等加以考证,并从音转说角度,解释 《楚辞》协韵,征引宏富。此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一、对屈原生平事迹及作品创作的时间、地点有精深考证。蒋氏从历史年月,路线的行进,屈原的处境及作品反映的心情等方面综合考证,认为《哀郢》作于 《涉江》之前,符合实际。二、在寻释文章脉理,分析文义方面,有不少精辟见解。如《离骚》向灵氛、巫咸问卜一段,指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得文章脉理。三、善于阐发作品主旨。释 《怀沙》,弃名家怀抱沙石之说,主汪瑗首创怀长沙说,并详加考辨,已为后代学者所公认。四、在研究方法上,不囿于前人称屈原 “依托五经以立义”(《楚辞章句》)及赋、比、兴评点方法的限制,从作品出发,在丰富的背景材料基础上,加以注释,其研究方法可取。此书尤以翔实为特长,是研究《楚辞》重要的参考著作。然亦有失误之处,如谓 《离骚》,以女喻贤君,以芳草喻贤臣,其看法主观、偏颇。称《九歌·少司命》为“殆月老之类也”,更是明显错误。版本有雍正五年(1727)自刊本,福建图书馆、兰州大学藏。民国二十二年(1933)北平来熏阁影印原本。1958年中华书局编辑所据原刊本排印,后多次重印。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此书时,对个别错别字作了必要订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3:46